共和国摇篮谱新篇
2019-11-14
□ 本刊记者
前不久,“感恩奋进·共和国摇篮谱新篇”全国党刊全媒体江西行联合采访活动在南昌启动。本刊记者同全国38家党刊社的100余名记者一起走进红色故都瑞金、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和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进行采访调研。
一路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一路聆听赣鄱大地的时代脉动,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记者深切缅怀了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镌刻的丰功伟绩,目睹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西翻天覆地的巨变,更深刻感受到了老区人民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打赢脱贫攻坚战奔向美好幸福新生活的奋斗精神。
瑞金:红色故都拥抱发展春天
初秋的赣鄱大地,风清气朗、绿意盎然,处处彰显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和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怀着无限的崇敬和向往,采访团一行来到瑞金。这个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熠熠生辉的地方,被誉为红色故都。曾有专家以“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都,改天换地”,精辟概括了瑞金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的重要地位。
距离瑞金城区5公里处的叶坪革命旧址群,绿草如茵,树木繁茂。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叶坪革命旧址群内的每一处遗址、每一件珍贵文物,都在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如此近距离地触摸和感悟那段红色历史,对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采访团成员来说,无疑接受了一次直观而又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红井”的故事,载入小学课本,也深深刻入无数中国人的记忆。故事就发生在瑞金城外一个叫沙洲坝的地方。在那段岁月里,这口井不仅解决了周围群众的饮水难题,也把红军和当地群众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军爱民,民拥军,人人争着当红军。瑞金东南部的叶坪乡华屋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中央苏区时期,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村家家有人参加革命,留下“17棵松”的悲壮故事。当年,华屋村的17名青年同时参加革命,出发前每人栽下一棵松树,约定胜利后一起回乡。令人心痛的是,这17位战士后来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为表达对烈士的思念,华屋人每逢清明便来到这里,点红烛、放鞭炮,寄托哀思。
这17棵松见证了革命的胜利,也见证了村庄的变迁。如今走在华屋村,马路宽广、村居整齐,村史馆、大戏台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油茶、脐橙,蔬菜大棚,成为乡亲们稳定的收入来源。背靠青山、绿水环绕的华屋村,已经是大山里的世外桃源。但在2012年以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模样。“以前实在是太穷了,太破了!119户中有103户居住在透风漏雨的土坯房中。”该村党支部书记黄日生告诉记者。
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老区人民的奋斗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大幕开启,华屋也迎来发展的春天。华屋结合自身特色,制定产业发展策略,2017年底实现全面脱贫摘帽。在赣鄱大地上,还有无数个像华屋一样的贫困村庄,正经历华丽转身,在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于都:产业转型闯出新天地
于都县地处赣州市东部,是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之一,也是赣南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地。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南渡于都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此开启。
今天的于都河,水面宽阔,碧波荡漾。85年前的那些个夜晚,夜茫茫,风萧萧,于都河畔寒气袭人。借着月黑风高,于都百姓搭浮桥、摆渡船,送红军过河。有的老人为了帮助红军过河,甚至将棺木都捐出来搭建浮桥。后来周恩来同志听说此事后,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苏区群众无私奉献支援革命,红军将士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赣南苏区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今天的于都,长征精神不仅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也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新长征”路上不竭的精神动力。
2019年5月20日,对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的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孙观发来讲,是终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在江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他家,亲切地和他拉家常,了解老区人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情况。
孙观发一家2014年被列为贫困户,后来靠着村里发展蔬菜产业园,家里仅土地流转一项每年能拿到2700多元,再加上合作社分红和退伍军人抚恤金等收入,孙观发一家日子越过越红火,2017年成功脱贫。孙观发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为让贫困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近年来,梓山镇建立了万亩富硒蔬菜基地,重点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蔬菜科技产业园。梓山镇党委书记段建阳说:“下一步,梓山镇将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于都历史上有弹棉花、做缝纫的传统。坐拥“裁缝”优势的于都,近年来以智能制造为引领,推动传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把过去低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升级打造为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新引擎。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于都生产基地,推出高端女装智能制造生产线,一块块布料可按客户个性化需求自动裁剪,再通过智能排产系统传输给各个工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长征精神正激励着于都的干部群众铭记历史、继续前行,创新发展、奔向幸福。
井冈山:红色土地上的绿色发展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这里留下了永久流传的辉煌诗词;《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这里诞生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经典著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里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里,还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孕育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
天高云淡,井冈山处处郁郁苍苍。往昔的炮火硝烟早已远去,一处处革命遗址记载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峥嵘岁月。
井冈山不仅是一片红色土地,也是一个绿色宝库。然而在过去,这里却一直封闭落后,守着优质资源摘不掉贫困的帽子。黄洋界下的茅坪乡神山村,区位优越、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但长期为贫穷所困。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神山村视察,他对老区人民殷切嘱托:“老区在全国建小康的征程中,要同步前进,一个也不能少,都要共同迈入小康社会,都要精准扶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神山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在井冈山市委的部署领导下,大力推进脱贫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神山村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民俗,推出了打糍粑、磨豆腐、做竹筷、编竹艺等民俗风情游;依托黄桃、茶叶产业,推出采摘体验游;积极争取各类红色培训机构支持,把村子列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社会实践点,推出了“精准扶贫课”,探索了一条“培训在农村,体验在农户,红色旅游助推精准脱贫”的路子。在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特别是旅游扶贫的带动下,神山村拓宽道路、改造旧房、发展旅游,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2018年底,全村农户人均收入1.98万元,村集体收入达28.5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行走在江西大地上,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让人心潮澎湃、壮怀激烈。红色精神光芒永放,共和国摇篮谱写新篇。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引领和关怀下,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江西儿女将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实干、砥砺奋进,书写出属于江西的精彩答卷,描绘出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