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2019-11-14王倩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王倩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实践是理论之源,只有在客观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以实践为支撑的理论 同时,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富有真理性,从而不断指导实践。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和检验总结升华出来的伟大思想。
最先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字眼是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说法。随后在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主持并讨论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的会议,会议中又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论断是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名义首次把“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行地阐述。最终,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正式在报告中被全面系统地阐述,作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处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首个方略之后,排名第二,也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此可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经过习近平同志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而的出来的,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又一伟大思想。
一、青年成长岁月的具体实践是“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实践来源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提出,与他青年时期所经历的实践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年少时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习近平同志从小就被父亲的心系人民的情怀所教育和感染 在七年知青下乡时期,他亲身与农民实际接触,深刻体会到人民疾苦以及人民的重要性 在地方任职期间,习近平同志也是以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工作方法夜以继日地工作,使其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习近平的个人成长经历也是为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是家庭因素。习近平的父亲是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他的父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习近平的父亲就很很高的思想觉悟,提出要“联系广大群众”,要让各级领导干部端正作风,时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深入群众身边,用调查的方式讲事实,用分析的方法解决事情。正是在父亲那种淳朴稳重和心系百姓的工作作风的熏陶和影响下,青年习近平才会在接下来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了解百姓疾苦,为百姓做实事,解百姓的疾苦,使其心中拥有大国、拥有大爱、拥有百姓,并为其日后所极力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七年知青下乡岁月的影响。当习近平十四岁时,他就开始在毛泽东同志的号召下到陕北经历了长达七年的知识青年下山的经历,开始在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大队当了七年的农民。在下乡的七年中,习近平很快融入到乡村的生活,与百姓们同甘共苦,共同致力于建设农村,帮助当地农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在回忆这段下乡经历时认为其经历带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两点:一是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群众 二是培养了自信心。在阅读习近平《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时,有百姓对他的评价是:习近平很吃苦耐劳,因为他的才能推举他担任梁家河大支部书记,也正是因为他的才能,才使得全村的人都同意推荐他去上大学。后来,习近平有被调任到河北省正定县担任县委书记,在领导过程中,习近平带领领导干部们一起发展商品经济,找准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正正切切的为正定县的群众们做了很多实事,为其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回首过往,正是习近平上山去梁家河当知青和下放担任正定县县委书记的实践中,让他了解了当下中国贫穷的困境,了解到中国的现实国情,萌生出一颗为国为民的国家大志,为日后所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提供其情感源泉和现实基础。
正是习近平同志青少年时期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青年时期的七年知青下乡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人民的疾苦,感受到人民的重要性,才为他日后治国理政埋下深厚的爱国为民情怀,才会产生“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科学思想。
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是“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实践来源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在会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正式提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巨大的,是推动中国迅速飞跃的坚实一步。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我国在此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不断接受并抵制住国际国内大环境带来的冲击,审时度势地向中国人民判断解读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何为资本主义经济,还要时刻警惕国外文化思想带给中国的冲击和不利影响等等诸多问题,在不断解决社会艰难问题中推动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在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充分肯定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无比正确的,必须要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不能走故步自封的老路,不能走歪门邪道的歪路。他在进一步总结和归纳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经验之下,提出最大的政治是民心,认为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肯定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建设好党群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刻提出一切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同志认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实现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举措不断深化、不断扩张,所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建立在总结改革开放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及伟大实践中得出来的。
三、治国理政的党务实践是“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实践来源
在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首次使用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论述,深刻认识到党和人民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党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中才能使人有力量,体现出他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早在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任命为党的总书记的第三天,就召集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他强调:“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使人民信任党、热爱党、拥护党的决策和使命。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有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他在会议上向干部们再次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指出:“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如此重视和人民群众建立密切的关系,就在于他亲身实践与实际调查中领悟到的。他不断强调: “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为评判依据。同时,他也了解人民群众就是来自基层,要坚持党的执政根基,就必须要深入群众,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解决基层群众的工作创新问题。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他时常挂念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280多万驻村干部,时刻牵挂着他们的身体,嘱托他们一定要保重身体。对于退役军人、甚至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都被习近平同志时刻牵挂着。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3】
自从习近平主席上台执政之后,他在实际的党务工作中发现,党内已经出现了党员信仰薄弱、党性修养下降的风气,党内盛行奢靡之风、贪污腐败之风,严重影响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部分共产党员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已经脱离群众,无法解群众之忧。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国家和党的形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加以严肃处理,将会造成无法挽救的结局。因此,他在治国理政的党务实践中时刻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使得中国朝着世界大国发展。在新时期,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就像一盏明灯,时刻照亮党员干部和人民的心,要时刻记住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党是人民利益代表者,人民的事业也是党的事业,人民群众才会拥护你、爱戴你。【4】
习近平同志在多年的治国理政实践中认识到:人民永远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人。中国要创造辉煌,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光芒,就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努力。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可是在实际过程中,不免有些党员干部违背了党的根本宗旨,不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顾绩效做表面工程,使其党心和民心一去不复返。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这些现状的危害性,告诫广大党员要懂得党员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者,只有拥护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会拥护党、热爱党、信任党。所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建立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党务实践中的出来的。
四、结语
习近平正是从他青少年时期直至现今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中,结合党自身的科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理论,得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提出要时刻谨记人民作为历史的“剧作者”的重要地位,强调要把提升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作为党一切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归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下,社会出现了新矛盾、形成了新格局、确立了新战略,而如何解决新矛盾、制定符合国情和民情的时代战略,形成适应国内国外发展的时代格局,就需要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