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校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2019-11-14邢勃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邢勃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统计局最新数据,中国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423所,中等职业院校10340所,体量上占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是中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后的新瓶颈。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破题,仍是中国发展的典型性难题。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添加了发展助酶。国家极为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然而,作为产业主体的企业并不愿意参加,作为学习者的个体也不愿意接受。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对职业教育无论是从投入增量还是从政策引导上都做了大量工作,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职业教育一个突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现代学徒制改革时存在着双主体责权利不明晰、双身份认知不到位、课程设计没有从岗位能力分析出发体现职业教育课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性和不可替代性,进而没有达到岗位成才标准,无法为产业经济飞速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技能人才,没有体现职业教育应体现的价值。
一、现代学徒制的战略高位
2014年5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同年八月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增加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规模,政府部门要积极进行引导,争取社会支持,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建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体制。到2018年为止教育部又新增了现代学徒制试点140个,投入了大量资金,我国已有500多家职业院校和企业等组成的试点单位。
现代学徒制主要是指教育方式的转变,采取更加精准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实际生产过程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传授相关技能,确保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师傅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语言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动手实践掌握相关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经验。后期西方发达国家将学徒制的优点融入到自身的教育体制当中,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并创造了现代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困境
(一)企业不积极
高职高专学校推行学徒制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然而企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个体,并没有明确的义务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方针。虽然在学校推行学徒制,长期来看可以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但从短期效果来看,企业并没有获取任何的收益,而且企业还需要提供培养学生的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学院的培养和指导,难免会导致企业的工作效率下降,不利于企业的个体发展。
(二)学习者不接受
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学徒体制并不了解,担心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不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出现不认可、不接受,甚至抵触的情绪。对相关的试点专业也没有准确认识,觉得这些专业没有出路,而且待遇低。甚至一些家长和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方式,对现代学徒制不接受。
(三)找准岗位需求
在现代学徒制中,职业或行业标准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标准,这同样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是相关课程制定的依据。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以学校教育为主,重视学历教育,这和职业教育的初衷相悖。因此,现代学徒制应该找准岗位需求,并将学校的教育内容根据职业需求来进行规划,培养出符合岗位要求的标准人才。
三、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双主体办学的责权利约束
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现代学徒制修订相关的法律条文,比如《职业教育法》、《学徒制培训条例》等,明确双主体办学的权责利,为现代学徒制的落实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学校进行合作,促进产教融合。针对配合现代学徒制教育的企业应该给予一些减免税收和资金补贴的政策,减轻企业自身的压力,同时也让企业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其企业的积极性。
(二)岗位能力出发重新开发课程
现代学徒制教育并非是为某一个企业培养人才,它所面向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新的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这需要对学生进行多学科、多专业、多体制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参与其中,协同管理,制定出统一的行业规范。
(三)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
现代学徒制的推行需要依靠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做到有机结合,通过企业的岗位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强化企业的参与,改变企业原有的态度,通过得到企业的支持来促进学徒制的发展。校方需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出人才的培养方案,让企业认识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积极的参与进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学校想要更要的推行学徒制则必须要整合学校的力量,并完善相关的教育机制,通过和企业的友好结合,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满足我国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