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9-11-14周学军常德技师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周学军 常德技师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型人才,但现阶段高职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文件,例如: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的文件促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高等职业教育找到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出路。
1.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的升级为开展现代学徒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制造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常德市制造业统筹规划和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大多数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此常德技师学院着重研究基于区域产业的数控加工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用,为校企深度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2.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
2.1 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为开展现代学徒制带来困难
数控加工目前广泛的应用于汽车零部件、设备制造等方面,产品的优劣直接影响最终汽车或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而目前制造型企业为节约成本,往往与汽车生产企业和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以常德市为例,以食品、纺织、机电、化工、建材生产制造为支柱产业。区域产业的发展不利于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与企业深度开展现代学徒制,为此找到适应区域产业和企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2.2 企业的规模及效益给合作带来不确定因素
现代学徒制是“招工即招生、入企及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其中与区域规模大、效益好、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好的企业合作更加容易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若企业规模小,对工人的需求少,不利于展开校企合作 若企业效益不好,对合作专业的招生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于生产工艺水平不高的企业,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就会降低,同样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因此,寻找区域内合适的能够开展学徒制条件的企业是解决现代学徒制推广的关键。
2.3 校企双方的管理机制将影响现代学徒制开展成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和优化现有管理机制,并成立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的机构。这就需要学校针对性的制定招生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效的考核机制等,而企业则需要制定特定的生产管理体系,包括师傅如何带徒弟的管理制度等。校企合作不能只注重任何一方,学生不能像在学校一样,只是学,还要动手去实践,培养自身动手动脑能力,包括去负责一整个项目的开发和制作流程。此外,在企业学生不能像在学校一样,组织纪律性要加强。以上内容均需要学校和企业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因此企业和学校负责人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的成败。
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3.1 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
现代学徒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仅仅要依靠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努力,还需要政府部门起到主导作用,签订合作协议。发挥政府部门优势,促进校企联合,可以根据当地政策,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不仅提高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能有效的为当地人才储备做出贡献。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政府实施监督的作用,保障学生利益,为学生维权提供保障。此外,政府部门对于当地企业发展状况了解程度比学校深。学校仅通过调研、走访对期望合作企业了解不够深入,需要政府部门帮助学校挑选合适的、有经验的优质企业。
3.2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定制,应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关联,专业方向与产业挂钩,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相匹配,教材与岗位技能作为切入点,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可根据专业方向进行划分岗位,在根据岗位技能需求,匹配专业化技能学习。科学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岗位需求、人员素质要求等多方面。校企联合机构应编写符合企业职业特点的高质量高水平培训教材,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为主,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为基准,制定岗位实习标准。组成校企联盟,多家学校和企业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向,定制一套符合行业的培养机制。
3.3 校企共建由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混编教学团队
在校企合作中,要实行校企双带头人机制,由双方共同参与和定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在确定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后,再由双方各自评定负责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和学生成绩。学生通过学校课程能够学习到专业的理论知识,通过企业师傅传授数控工艺技术,能够快速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掌握企业对岗位的技能需求,校企合作能够极大的满足企业和学校对人才专业培养的目的。
结语
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制定现代化学徒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有效的将产学研三者有机的结合。企业不仅注入了新的鲜血,学校还为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学生不用为学无所用而烦恼。政府监督校企合作状况,有效的保障双方利益,促进现代学徒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