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地区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
2019-11-14范婉婉张国喜通讯作者青海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范婉婉 张国喜(通讯作者) 青海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品德、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机构性缺陷,使智力和能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也指在品德、学习、纪律一方面或几方面暂时处于落后的学生。每个班级不可避免都会有学困生,由于地域、认知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出现学困生更是无法规避,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调查和研究分析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学困生产生的主要成因。
一、家长重视不足
青海是经济、思想、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教育也相比其他地区处于落后状态,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义务教育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以及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思想逐渐改变,接受教育的理念逐渐地深入人心,孩子开始入校读书,但是好多家长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大部分是文盲)或思想观念的问题,无法指导学生或认为孩子的成绩好或坏并不重要,如果成绩不理想可以在放牧或者做其他事情,对学生的学习不闻不问。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三位一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却由于家长的重视不足,在学生的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语言存在障碍
大多数民族学生从小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交流,汉语能力比较差,而上课教师大部分用普通话进行授课。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上课时学习效果不好,学习上自然而然出现困难,特别是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如果不能准确理解教师上课说的或者是做题时题目的意思,那么学习效果肯定不能保障,逐渐会出现畏难、厌学情绪,丧失物理学习兴趣和动机,最终沦为学困生。还有一些孩子,父母在哪里打工就跟随去哪里读书,由于就学环境的频繁变换,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克服方言对学习的影响,难免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学习逐渐缺少兴趣和信心,这是促成该民族地区学困生的主要因之一。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
青海地处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好多内地的教师难以适应,导致师资匮乏。笔者了解到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物理教师大多数都是本地人,且普遍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如果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强那么就不能很好地知道学生的学习,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普遍导致与其它地区的差异,也是产生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四、实验条件不足
物理学的大厦是建设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的重要。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青海民族地区的实验条件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1.是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没有能力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验教学。2.由于教学条件比较差实验仪器不全,不能进行正常的实验教学。这也是导致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环境地域条件、观念等原因导致青海少数民族不仅与其他地区在教育上存在差异,也是产生更多学困生的原因,笔者经过长期的调查与实践,针对青海少数民族地区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期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查找病症,对症下药
针对家长不重视的现象,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多沟通交流,引导家长转变思想,认识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白家庭教育对学生影响重大,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学习。同时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日常的家庭教育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学生在学校受表扬,在家却受批评,有悖教育的一致性原则,还会使学生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整个教育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由语言障碍造成的学困生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是理解能力,针对于此笔者建议多看一些汉语频道的电视节目,听广播也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多读一些带汉语拼音的读物,老师用汉语多和学生进行课外交流总的来说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汉语的学习。教师用汉语教学时尽量帮助学生彻底理解表达的意思。针对师资和实验条件的问题,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比如多组织培训交流。教师自身也要有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意识,利用各个渠道的资源来充实自己。同时当地教育部门也要争取为民族地区的学校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在硬件条件上保证实验教学的开展。
(二)结对子,“找朋友”
单方面的依靠老师转化学困生是行不通的,毕竟教师每天负责几十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忙碌繁琐,分身乏术,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引导学困生与优等生结成学习伙伴,从而帮助他们改变学困的现状。优等生需要做到:监督、帮助学困生完成每天作业,交流学习习惯、方法,玩耍时叫上自己的伙伴....这样不仅互帮互助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而且还可以帮助优等生再次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当然,老师也要时常关注、追踪,给予正确及时的帮助,针对优等生和学困生共同的问题单独辅导,不能放任不管。
(三)要多做正强化
“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过消极的命令。”,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给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建议。要相信没有绝对的差生,不要用有色眼光对待学困生。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坚持正面教育,多给与表扬鼓励,少批评,同时也要注意强化的时机,要及时对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做出肯定的反馈,使学困生重拾自信,继续扬帆前进。
(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反复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困生的转化大概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醒悟、转变、反复、稳定。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克服一切艰难,不能半途而废,需反复抓,抓反复”。同时也要遵循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五)注重反馈
长期以来各方面消极因素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物理学困生,知识出现断层,基础差,而物理知识前后关联性特别强,从而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较掌握。“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及时反馈可以巩固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有效避免课后花大量的时间补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快反馈可以使学生和老师及时见证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使之及时受到激励,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乐于继续后续的学习,这样就学困生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摆脱学困指日可待。
以上是笔者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提出的一些解决措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仍需不断探索,砥砺前行。面对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富有足够的信心、关心、爱心和耐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的真诚付出和不懈努力是打开“学困大门”的钥匙。相信通过努力会取得显著的成效。总之,青海少数民族物理学困生的转化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努力。必须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付出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为物理学困生努力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从而取得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