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中感受力培养的意义及策略

2019-11-14朱春发

新生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感受力工具性美感

朱春发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从心理学角度看,“感受力”是指人们对客观刺激的感觉能力,它存在于学生学习的整个活动过程中。[1]因此,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显得非常重要。

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等。[2]在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等等。[3]这些要求无不在表明对于语文教育中学生感受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它的基本特点,而从工具性过渡到人文性之间的桥梁正是感受力,如果没有了感受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中的语感、美感及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意义的感悟也就无从谈起了,也就更别说要培养好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了。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语文感受力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熏陶的必要条件,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通向人文性的重要桥梁,还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表现。要实现语文感受力的培养应该积极做到:用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用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用体会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意义感。

一、语文教育中感受力培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语文感受力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熏陶的必要条件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它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目,既有经典性又有时代性,对于学生的人文熏陶起着重大的作用,学生如果没有合适或者足够的感受力是无法深入体会文章中暗含的美感及深刻的哲理、理趣的。

比如部编本教材7年级上册的朱自清的《春》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4]其中的“太阳脸红”小草“偷偷”“钻”出来以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中的“让”“赶趟儿”等等优美的语句,学生如果没有一点感受力的话,是不可能感受的到春天到来之时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之感的,也不可能深刻的感受到“太阳、小草、桃树、杏树、梨树”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活力,更不可能感受的到这一片春光所带来的美感了。另外,还有作者朱自清通过这些景物、场景的描写所暗含的自己的愉快的心情以及此刻内心所涌动着的生命感及热爱之情。从更深层次来讲,也就无法让学生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教育了,那这样的语文教学也必然会是枯燥乏味的。

2. 语文感受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工具性通向人文性的桥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换句话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发展,在工具性的运用过程中必然会也必然要渗透着人文性,同时人文性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工具性的提高。但是它们之间也还需要一个更加有效沟通的桥梁,那就是语文感受力,只有通过这个感受力的有效作用,语文课程工具性的指向才会更加有效,人文性才能落实地更加充分,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好语文教育中的育人目标。

比如人教版必修2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要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应该如何进行,无疑字词就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比如分析其本质的感情主要为热爱自然而不愿染于俗世与官场,如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少无”“性本”这样的字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其从骨子里、天性中就不愿被官场所累,还有“误落”中的“误”以及以“羁鸟”、“池鱼”的“恋”跟“思”自比,从这些字眼当中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本性在于自然、自由。换句话说,他可能就是天生洒脱不羁的纯自然“农夫”,以及后面一系列乡村意象的罗列,同样在表达着归去之后的诗人浓浓生活的自然惬意的情感。又换言之,文学作品的美感及其情感意蕴的表达都是需要借助各种形式来进行的,比如上面分析到的语言、字词,还有其他的结构、写法、修辞等等也都是一种工具性的表现形式,也都是需要带领学生去体会跟领悟的,而这就脱离不了学生的感受力的运用或者发挥,从而也需要通过对这一形式的感受而达到学生人文性的学习与感染,培养学生的情感。

3. 语文感受力的培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人的认知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换言之,我们得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思考与办事情,而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的,我们的认知也是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的。所谓知、情、意、行,它们是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与发展的。

对于语文教育而言,知也是基础性的,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课文、作品来说,我们只认识了汉字、看懂了字面意思也仍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认知深入。换言之,要想达到后面的情、意、行,少了感受力的培养肯定是不行的,简言之,它是语文教育教学中认知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是不可或缺的。仍然以前面的例子《归园田居》(其一)来进行分析说明,如果只是读完诗歌就行或者只了解了诗人描写了田园风光又或者更深一点知道诗人喜欢眼前的风景就行了,那么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因为没有感受力的参与,也没有进行感受力的深入思考,也就无法体会诗歌内涵的深刻含义以及作者的复杂情感,换句话说,这其实也是没有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表现。

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加强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语文感受力,只有这样,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才是合理以及有价值的做法。

二、语文教育中感受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1. 用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感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感受力的重要形式之一。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都提出应该: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6]在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恰当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等。[7]这些其实都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一个重视语感培养的表现。比如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8]短短六个字,却意味无穷,它以叠词特有的音韵感而带出了暗含的画面感,甚至此时诗人的内心活动,艰难而愁闷,迷茫而无奈之感跃然纸上,这些都是需要也是可以通过语感去品味及感受的,但倘若没有了朗读中对语感的感受,那对于这样的体会学生是很难甚至无法产生的。

因此,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多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朗读背诵,反复咀嚼、玩味其中的语言文字,尤其是对于诗歌、散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因为里面不仅有优美的语言,还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甚至是深厚的哲理韵味或理趣,而对于这些也必须通过语感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从而达到掌握语言运用与受到人文熏陶的作用。

2. 用想象与联想培养学生的美感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在诵读优秀诗文的同时,要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9]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更是提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了多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10]由此可见,联想与想象的发挥与运用对于语文感受力的培养来说也特别重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对于诗歌的教学,更是要注重运用联想与想象并通过诗歌的意象与关键语言来深挖它们的意蕴及感受意境的优美与悲伤。王国维先生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没有了对诗歌意象的感受,以及对它的联想与想象,那是很难深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去体会一切的。换句话说,从而也就是很难感受的到诗歌的美感以及体会到诗歌暗含的诗人深刻的情感与意味。比如人教版教材必修4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以及“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11]若是没有适当的想象与联想,学生又如何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诗人以周瑜人生当中往昔场面的对比来自比自己与他的今昔对比,当然这里更多的就不是表面意义上的美感了,而是隐藏在诗里面的悲凉美与无奈感,这个是非运用联想与想象所难以感受出来的。

3. 用体会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意义感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12]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13]这些其实也在表明,中学语文教育的育人指向它不是纯文学意义上的文学欣赏与批评及评论,而是要加上学生的育人目标及效果。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无论对于何种文体的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只是这个意义不是教师强行赋予学生的,但也不是学生胡乱解读出来的,而是应当在教师的适当地指导下的学生自己进行体会与感悟出来的一种意义。比如部编本教材7年级上册的史铁生的一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文中最后一句话读来意味深长“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4]单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看是可以看懂的,但是要真正走进心里,甚至永远刻在心里,非得要好好倒到回文中仔细品读与感受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以及我此时心中的愧疚,这也是得学生自己用心体会与感悟才能够理解到的意义感,而不是教师的在旁说教所能达到的效果,而且如果教师坚持用说教的形式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话,那也必然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三、小结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学生感受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它在我们语文教育教学中有着重大现实意义:语文感受力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熏陶的必要条件,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通向人文性的桥梁,还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表现。要实现语文感受力的培养应该积极做到:用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用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美感,用体会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意义感。

猜你喜欢

感受力工具性美感
卷首语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创享空间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