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融入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研究

2019-11-14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0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徐 承/ 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它既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重要财富和优势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回应,更是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的积极响应。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智则国家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高等院校里,各民族大学生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马克思主义在构筑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扮演着什么角色,马克思主义在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定位如何,已成为需要迫切厘清的时代命题。

一、马克思主义融入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理论能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是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开端,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思维方式,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不同社会文化成员之间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现实文化形式,从中凝练出全体社会成员一致遵循的价值共识,是各民族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马克思主义融入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现象,人们谈到马克思主义就往往和主流意识形态或者政治信仰联系在一起,很难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更别说沉淀为普通群众的文化、信念甚至是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中,不是简单的把马克思主义“搬抄”、“复制”、“移植”到精神家园中,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的指导下,直面现实,深度追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就是要让各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情感上真诚认同,思想上形成共识,意志上高度统一,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在人们的不经意的谈话中,在不同场合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精神。

实现个体精神的提升。“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中,成为学生不离“根”,不丢“魂”的可靠保证, 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加速民族精神跃迁。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民族地区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和情感纽带,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中,让各民族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到民族地区去,深入各民族群众中去,形成各民族之间守望相助、互守尊严、共存共荣、美美与共的和谐民族关系,促进民族精神的跃迁。

二、马克思主义融入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困境

校园的西化、价值的迷茫、道德的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断侵蚀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各民族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民族文化认同缺失背后的自性危机。受地方狭隘的民族主义影响,一些大学生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民族文化,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一些大学生受大汉族主义的影响,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甚至贬低少数民族文化。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说到底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错误的文化认同观导致自性危机,没有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生共荣的关系,中国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

价值迷茫背后的民族精神式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寄语青年说到:“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展望未来,正值青年的大学生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而如今在青年大学生当中存在着未富先奢,未强先赖的现象,更危险的是流行在大学生当中的萎靡的“丧文化”现象,“丧文化”是危害青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鸦片,人生完全追求的是一种颓废、消极的态度,既然奋斗那么累,为何不选择安逸。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我们看到的是奋斗精神在青年大学生中有衰退的危险。

民族传统信仰背后的马克思主义认同危机。我国是多种文化信仰并存的国家,并全面贯彻党的自由政策,少数民族有传统民族信仰,而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代表,坚持无神论。传统的民族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的碰撞和冲突不可避免,也给马克思主义认同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三、从精神家园构筑现状出发进行现实定位

在精神家园的危机面前,马克思主义能够并且应当融入各民族大学生精神家园中,马克思主义对构筑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在指导地位、思维方法、人文关怀、组成内容等方面具有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在构筑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中具有意识形态的科学指导地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科学指导地位不容置疑,马克思主义也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和命运,既是马克思主义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要融入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就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更加是马克思主义要走进人们日常生活领域,走进人们的心灵深处,人们在认识上、情感上、甚至信仰上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看待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在融入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时,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文化、各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将失去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更何谈让马克思主义在各民族大学生中入脑入心,真学、真信、真用。

马克思主义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提供了辩证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一”是“多” 的主流和方向,“多”是“一”的要素和动力,在尊重差异中维护统一、在包容多样中熔铸一体,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如此表达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融入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相互贯通所在,帮助各民族大学生自觉抵御在文化认同中“片面一体化”和“片面多元化”的错误倾向。

马克思主义在民族传统信仰背后提供了终极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以全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基本价值取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融入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中既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和时代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生性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在各民族大学生当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增强“四个认同”,坚决反对“三股势力”,提高各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失乐园
失乐园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