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隐性课程在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2019-11-14彭凤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隐性意识大学生

■彭凤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校学习经验,对三观习得与阶级差异加深、权利观念形成等有着良好的教育效果。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着重强化学生社会性别意识与性别文化,可培育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四有”精神。在隐性课程中展开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转变性别刻板印象,从而正确认识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减少女大学生的成长制约。

二、学校开展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价值意义

(一)教育价值

一是带动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建设现代性别文化,要求大学生具备社会性别意识,并遵守男女平等的性别角色规范。因此,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成为大学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而实施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则是学校改革的关键。在设置隐性课程时,应当采取多种教育途径,深入渗透男女平等观念,促使学生重新审视女性社会性别角色价值,进一步加大“四有”精神教育,强化女大学生现代女性意识,使其从陈腐性别观念中脱离出来,形成正确“三观”,这也是女大学生成才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培养教育工作者性别意识,促使其专业成长。教师在实现自由平等与公平公正等价值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具备社会性别意识,进而通过示范导向与濡化等作用感染更多的学生,纠正学生性别刻板化行为。可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转变教师无性别偏差的教学态度。教师岗位专业知识涉及社会学与心理学等专业情感范畴,更应积极提倡对学生的关怀与公平对待,逐步养成社会性别意识自觉,从而带动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推动女性高等教育公平发展。受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影响,女性参与高等教育存在一定障碍,导致女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素质相对较弱,存在自我封闭与否定等问题,潜力发展受限。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有利于男女平等教育观念的弘扬,推动了教育现代化与公平化的发展进程。合理设置隐性课程,推翻男尊女卑观念,能够有效消除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思想障碍。

(二)社会价值

首先,纠正社会性别偏差。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能够将社会性别文化纳入教育文化建设的范畴,重塑两性平等理念与现代化性别意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能够引领社会发展,在构建现代社会文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引导师生从社会性别角度认知两性问题,从而消除性别霸权与歧视等社会性别偏差。其次,重塑现代性别文化。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有助于大众树立两性平等、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强化大众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有利于营造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同时引起大众反思。妇女观的大力宣传,更有利于两性平等观念监督与导向机制的完善,不断提高性别文化社会地位,对提升社会民主与文明程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促进妇女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追求独立与自我发展的意识观念越强,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越容易得到社会认可。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能够唤醒女性自我意识,自信心与性别意识逐渐提高,对男女平等国策与妇女观发展纲要落实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推动学校隐性课程落实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帮助学生转变社会角色的重要媒介,在建设教师队伍时,应当注重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转变,要求教师教学做到无性别偏差。从人类遗传学角度分析,两性之间的智力等个体差异小,但由社会环境造就的两性问题,给女性心理能力带来了较大影响。在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下,学校应当从无性别偏差的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后天教育缩小男女性别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性别观与两性意识。

(二)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一方面,教师应当具备现代社会性别意识自觉,公平公正地对待男女学生,切实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另一方面,邀请成功职业女性来校开展讲座等活动,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男女平等。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性别观念,通过榜样力量提高自信心,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妇女观与性别观念。

(三)在教育研究中加强性别分析

在教育研究中引入性别分析,能够不断强化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自觉性,使其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主动规避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分析教育个案时,应侧重对性别文化等维度的分析,正视两性差异,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男学生的性别偏差,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性别观。

(四)加大性别公平教育的检测监督

对学校教育性别公平进行检测监督,正确的测量手段与公平科学的指标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要完善测量标准,夯实建立科学社会性别观的基础[1]。

四、发挥学校隐性课程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作用的路径

(一)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整体规划,树木与道路等合理安排,达到有韵律的审美效果。营造宁静的教学楼学习场所,要求内部设施舒适安静。注重室内环境美化,广泛收集学生意见,对座位与墙壁等精心设计,达到消除疲劳与美观、协调的布置效果。充分利用与统一安排语音室与实验室等教学设备,避免教学资源闲置,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男女自由发展学风。

(二)加强校园精神环境建设

女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社会参与方面,女大学生国家社会感低;二是在婚恋家庭方面,女大学生存在被动女主内的心理;三是部分女大学生自我挑战意识与奋斗意识低。学校有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责任使命,尤其是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应当加强价值引领与思想理论教育,营造平等友好的校园环境,消除男尊女卑传统落后观念。围绕男女平等思想观念,巧妙设计警示标语与塑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自主性,引导女大学生积极进取与崇德尚义,进而逐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坚定党的方针政策意识。室内标语也会对学生起到引导与激励作用,如“男女平分秋色,和谐等量齐观”“男女平等与时俱进,和谐生活幸福共享”“男女平等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等标语,对学生性别意识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加强校风班风建设

班风校风对学生思想引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学校领导者,应当具备社会性别意识自觉性,营造校园男女平等气氛。教师不仅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还须做好学生性别文化建设引导工作,以形成良好的性别意识文化气氛[2-3]。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要求教师将平等两性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本着民主与自由意识,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无论是选拔班干部或发展学生特长,都应当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见与建议。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落实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应当在校园内多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形成良好校园风气。如:积极开展男女平等国策的宣传活动,通过政策与法律保障,提高学生对妇女观与性别平等的重视程度,带动思想观念取得突破性发展;积极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围绕性别歧视等社会实例展开讨论交流,从而实现男女平等国策内化;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性别平等原则与理念的影视作品,积极推动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性别意识题材的表演、辩论赛、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判断与思考,从而吸取更多的积极健康因素,逐步完善性别意识。凡此种种,均是学校隐性课程发挥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隐性课程作为非计划的学习活动,也是指未预期的学习结果。校园文化与物质环境等都属于隐性课程,在人格与性格培养方面的作用,与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不谋而合。针对校园师生对女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现状,发挥隐性课程在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中的作用,能够积极培养学生性别意识,从而自主剔除性别偏见。

猜你喜欢

隐性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