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19-11-14潘园园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潘园园/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一、前言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我们将面临更多问题和挑战,有着更高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思想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建设新高度的体现。面对新时代的新问题新要求,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更要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从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的入脑入心。
二、主体间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分析
“主体间性”一词最早是由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主体间性相对于个人主义的主体性而言是自我和他我形成的共同体,包含了“共同性”、“共通性”,有集体、互助之意。主体间性思想把哲学带入“主体-主体”的交往模式中,它的核心思想是“交互主体式”。随着这一理论的深入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某一主体,而是关注两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以达到共性类存的回归。因此要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视为教育的主体,构建两者间的平等共赢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内在意识形态的引导,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能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的显性教育,应更多关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这就需要改变传统师生间的单向输出的主客关系,打破机械灌输教育的局面,寻找师生民主平等式的交往方式,使其在“互动”过程中达成共识,从而有效提升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一)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哈贝马斯曾说过:“交往行为者不可能走出其生活境域。他们本身作为生活阐释者凭借言语行为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切教育的来源也是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德性的教育,而生活世界就是它的源泉,是生命价值和社会认知发展的原生性基础,也是主体间性得以运行的重要情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生活中践行,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应该以“生活化”的理念为指引。在主体间性理论中强调师生双方应首先确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将静态的教育内容带入动态的生活实际中,将生硬的理论知识融入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带来教育的鲜活与丰富,学生的主动与热情。
(二)平等互助的原则
在以往教学模式中,多采用公共课的开放授课模式,面对班级人数多、专业类别复杂的情况,以及样板式、演讲式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深入人心。而主体间性强调师生双方为相互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有着相对独立性和自主选择性,不存在“主动”和“被动”关系,通过双方视界的交融,在心灵层面实现沟通和互动,达到思想层面的共鸣,这是教育成效得以提升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消除话语霸权,给予对方话语权,以平和的心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聆听与诉说交互,建立平等的教育关系。同时,双方共同拥有主动权,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主、独立、平等”的身份进行主动思考探究。最后,教育者既要肯定学生的价值认知,也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通过交互对话方式展开教育。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路径探析
(一)创新教育方式,引入“交往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育者一人独白,枯燥的教学模式使教育者无奈、受教育者疲乏,严重影响教育的实效性。主体间性理论倡导“交往互动式”教学模式,打破“单子式”的教学传统,构建双向互动的教学机制,以此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能够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并有效的融入学生思想价值观教育中。只有契合国家发展、贴近社会实际、关注学生成长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同。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平等互助”的原则展开交往,学会用“思想碰撞”、“共情理解”加以影响,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目的。因此,课堂教育要抛弃理论灌输的方式,转向人文精神的培育,通过主题研讨、对话交流的形式开展教学。
(二)转变教育理念,全程化融入大学生教育
主体间性理论蕴含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强调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以此理念引入价值观教育,能够进一步彰显价值内涵。为此,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打造契合大学生实际的话语体系,能够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并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内容,采用通俗易懂、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把丰富内涵融入日常生活中,于细微处讲真知感真情,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科学认知并领悟思想真谛。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家庭层面的多方协同,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引导。因此,需要党继续加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认同教育理论中的话语权,努力激活社会公共空间中的各种有用资源,把各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最大限度的融入社会、融入国民生活实践中。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继续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达到价值认同和价值自信的目的。
(三)拓宽教育途径,全方位展开宣传教育活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某一价值观的认同内化需要经历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内化践行,即知、情、意、行的结合过程,把精神要素上升到情感认同层面,内化成一种价值自觉,才有可能实现“外化”的实践行为。而这一过程需要科学的宣传机制和教育活动加以影响强化,因此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机制,继续丰富教育活动形式是推动价值认同教育的重要基础。迅猛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已占据人类生活的大部分空间,因此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汲取网络空间中的积极要素,同时把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进一步健全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宣传机制。其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主体关系在网络空间中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全方位的教育视角,不局限于高校课堂教学,适度转向学生的网络生活,以较强的政治敏感度和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在学生关注的网络文化中发挥领航导向作用。同时建立网络课程、网络资源库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构建线上线下教育的双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