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处理策略
2019-11-14肖永禄武县教师进修学校平武县教育研究室
■肖永禄/1.武县教师进修学校;2.平武县教育研究室
一、前言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通俗地说就是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的,但又包含在教材内容中的不易发现的知识,也就是常说的‘既在课本内,又在课本外’的知识。从某种程度来说,隐性知识其实是显性知识的一种深化与概括,是近些年来高考历史试试卷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发掘隐性知识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非常重要。但许多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于教材内容不求甚解,缺少信心,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知灌输。而通过发掘隐性知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挖掘隐性知识的意义
(一)提高历史兴趣
相比较于高中阶段的其他课程,高中历史内容涉及面广而且概念化内容多,如果教师沿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就会给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从中找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材中把一些生动、有趣的隐性内容引入到课堂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一些历史人物的外号、性格特点、以及历史人物的生平等等,这些内容都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或者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结合历史教材把一些历史资源、文物图片进行当堂播放,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应对高考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高考也开始呈现出‘非课本化’特点,所谓的非课本化特点就是利用历史考试,来测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历史试题中所隐藏的信息进行发掘与应对,培养学生知识内化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2015 年至今,历年高考试题中有许多题目所考查的并非是教材里的标准答案,而是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是否有深入的发掘和认知,考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中除了要做好基本的内容讲解之外,还要积极地引入一些新颖的历史观点、历史概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挖掘历史教材隐性知识的有效策略
(一)由果探因
英国著名历史教育家温斯顿·伦纳德· 斯宾塞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只有经过认真而细致的回顾,这样才能够看得更远。”与其他高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历史内容源远流长,而且整体的结构环环相扣,但受限于篇幅和一些客观原因导致许多重大的历史性事件,以及历史现象的原因及过程无法被体现出来。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深入发掘,才能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对历史事件中的隐性内容进行深入性的发掘和探索,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知历史、了解历史。此外,把各个阶段中的历史事件的脉络理清,从而构建成为一个完整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历史教材中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未从洋务运动的角度进行分析,但实际上洋务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起到了诱导与促进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这一隐性内容发掘出来,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还可以深化对《洋务运动》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二)由因探果
由因探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重视结果。众所周知,历史学习讲求事件的前因后果,但无论是何种前因,其结果通常包括了以下三种:即成功、失败或者成败掺半。例如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教材里就能够有所了解,例如清朝的洋务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还有一些历史事件的结果就没有那么明确,例如孙中山先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国民革命运动就是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所以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在教学中发掘出其中的隐性内容。例如说国民革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统,并给帝国主义予以沉重打击;其失败的原因则是体现在未能够全面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自国民革命运动后我国仍处于封建与帝国主义侵略的环境下。但教材中未有具体说明,所以教师要把隐性知识对学生讲解。其次,讲结果的原因。历史事件的成败都是有原因的,这些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都能够为后人的为人处世提供参考、借鉴。虽然有一些历史事件在历史教材中有着完整的叙述,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以及国民革命运动等等,但仍有许多历史事件的成败原因未有完整的介绍,例如一次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等等,这些事件就是重要的隐性内容。所以教师要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探索,例如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就可以由当时中外联合绞杀与资产阶级内的矛盾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三)由内向外
历史就是由全人类构成的一部发展史,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和价值观也使得历史具备了明显的多面性。由内向外的发掘模式,则是以某个历史或者人物为基础,运用多视角、多方面的方式来对事件以及人物本身进行理性分析。(1)历史事件背景的多面性。历史事件所处的背景与其成败间的关系可分面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分析:历史、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主观原因等等。许多历史事件原因可以把它分为内、外因,主、客因等等,但是在教材中由于篇幅或者其他原因无法进行全面分析。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有一个深入性了解,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历史事件中的隐性原因引入到历史课堂中。例如教师在讲解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失败时,由于教材中没有把失败的原因完整叙述,所以教师要运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2)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多面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中对许多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讲述过于片面性,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曲解历史内容。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实际情况,把教材里没有展示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利用不同的思维和视角进行发掘,帮助学生能够用直观、具体、客观的方式对待历史事件与人物。例如教师在讲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史上对我国进行侵略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知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给我们这个国家带了屈辱、苦难和灾难,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客观的角度上也帮助我国摆脱了闭关锁国的政治格局,对于我国的经、政方面走向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大量的不平等条约,甚至在中日甲午海战里坚持“避战求和”的方式保存自已等等,但从另一个观察点来看李鸿章也通过洋务运动为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除此之外,在外交方面李鸿章也坚持维护国家利益,最后把义和团挟持朝廷来作为理由平息事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使得人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综合素养变得越来越高,历史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不仅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而且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除了要把“生本理念”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外,还要深度发掘教材里的隐性知识,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构建一个良性、高效的历史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为学生今后的历史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