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初中德育渗透新取向及路径选择
2019-11-14邵海燕花都区新华街云山学校
■邵海燕/花都区新华街云山学校
一、前言
“互联网+”在初中德育中渗透的新趋向及其路径选择,新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如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新时期初中生的德育给出了新课题,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互相交融,互相扩充,出现众多不同的路径和可能性。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的看待这一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在2014-2018年间,“中国知网”上以短语“德育渗透”和“网络教育”检索的期刊论文数以千记,可见,德育与网络的交织已是共识。德育作为人格建设,是教育的重心,是教育下一代更好的建设祖国,更好的社会化,拥有美好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的学习阶段,由于学生进入青春期,叛逆的现象和对外界强烈的好奇心,在这阶段是引导他们使用互联网工具的黄金时期。通过使用“互联网+”工具教师也可以使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是潜移默化的,在日常教学中,教育者要通过借助工具,去形成氛围感染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和启发,从而把美好的品德内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德育需要施教者拥有较为完善和健全的人格,不能流于泛泛之谈,要结合言传身教,确实感染到学生,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品质和情操。
在教育实践中,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萌芽阶段。性格叛逆,不善表达自我又渴望表达自我,对外界敏感,对信息爆炸以来的巨大资讯十分好奇,容易被感染。基于以上,互联网+德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契合当下的。
三、“互联网+”在初中德育中的研究
传统的德育注重书面呈现道德模范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当下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尤以互联网的融入现代生活为标志的年轻一代生活。互联网的尊重私密和互联互通没有死角,资讯爆炸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挑战,初中生作为刚进入青春期阶段的年轻人,在资讯的海洋中享受着上一代没有的眼界,也容易被良莠不齐的信息误导。为此,列出以下几点观察:
(一)互联网游戏沉迷
我们知道,游戏产业是现代社会的新兴产业。作为新生事物,它难以避免有管理不完善的地方。一切靠商业运作的规范支撑,毕竟难以做到细节化和准确化。初中生正是对新鲜事物最好奇的成长阶段,然而又没有足够的自制力,难以成熟的应对游戏中的上瘾性质。于是一部分学生容易玩物丧志,渐渐荒废学业。如我去年的一个学生就是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导致缀学,据其家长反映,他的孩子在年初一收到家长和亲戚给的压岁钱之后就跑去网吧,一直呆了二十几天,家长又找不到人,直到身上的钱花光了才回家,拿了钱又不见人了。尤其一些游戏中的不良内容对学生的身心伤害更是令人担忧。
国家近年来推行实名制,学生玩的游戏必须是正规的按照实名制登陆的游戏。以便利于对学生所玩游戏进行筛选。
家长对学生所玩游戏进行监护,控制游戏时间避免沉迷。
(二)“互联网+”德育的方式
从理性教育延伸至感情交互的德育,长久以来,理性作为道德的判断标准。在影响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时,忽略了道德的感性一面。也忽略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道德生活的乐趣。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只关注道德的行为,而忽略的深层的情感内涵。
脱离了情感的道德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学神单调的行驶学习来的行为规范而失去了在社会生活中使用道德的内心快乐。所以在日常教学当中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提升孩子的道德选择。比如:
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多媒体素材,播放先贤的德行,如在班会上播放96岁仍在坚持给病人做手术的吴孟超、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林鸣、临终前都还想着把经验尽多地留给后人的林俊德等人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体会高尚情操的美好。
(三)“互联网+”的德育目标
互联网+的德育目标,最根本的是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融合。作为现代人,人们对善恶是非,道德美丑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网络文化使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流空前激烈。文化的开放是不争的事实,它促进了文化交流也是道德标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所以互联网+的德育重点在于,使用互联网工具,对当今社会现象做讨论。比如:例举当下发生的社会热点,以老师为引导,让学生间互相讨论。让传统和现代的,中国与西方的道德评价标准做一个对比和交流,在讨论中得出在互联网+时代当今学生应该秉持的道德标准。
(四)“互联网+”初中德育渗透的选择
国家道德教育部的常务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认为“当今社会,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是难以避免的趋势,让初中生远离互联网是不可能的也是错误的。”由此可知,使用互联网协助德育已经是紧迫的需要了。
互联网+教育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应当把德育变为生活中的事物,而非书面化的教条。人类认识事物不是通过书面而更需要生活化的认识,才能内化成自身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单单凭书面化的教育已让学生无法辨明事件的内在逻辑。所以需要在生活常识中加大对学生理解事物的培养。比如:
可以在课堂上演话剧,演绎老太太跌倒的景象,几位同学各自做出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辩护,各方的辩词有观看的学生最后做总结,并评判出何种行为才是正确的。这种生活化的德育教育相信能让学生对德育有更深的理解。
碎片化的时代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品德:在碎片化的时代,信息繁杂而转瞬即逝,学生在大量信息面前往往手足无措,极易被不良信息感染。
所以,需要增加孩子辨别信息的能力。提供屏蔽不良信息的软件。在日常教学中,让孩子提出面对网络时的困惑与困难。让老师同学提供各自掌握的信息以帮助同学。
(五)基于教育学角度提供立体化的德育
教育者应当是学生的榜样,立身处世的标准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自己的道德系统,丰富自身知识,不管在教学中还是品格上都让学生感到是引路人。
因此,教育者对互联网的知识积累也可以分享给初中生。作为老师作为长辈,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定积累了一定的应对互联网的知识基础,让孩子分享互联网的知识,让他们对互联网世界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初中生刚刚进入人生的开始阶段,在这个时期给予积极的引导将有效的帮助他们认识和掌握互联网。
(六)心理学角度的“互联网+”德育
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人的隐私是非常重要的。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查找到。不仅可以查找别人的隐私,也很难隐藏自己的痕迹。应该告知孩子,个人隐私需要做好保密,也尽量不要去搜索其他人的隐私。做到互相尊重。
作为叛逆期的孩子,在网络上遭到网络暴力的可能性很大。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对一些网络事件做一个评论比如:
在网络上遇到使用语言暴力的人,要如何应对,采取正方反方的角度进行辩论,让后再让孩子写一篇自己的感想。让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让孩子避免遭到类似的打击的同时也告诫孩子不要去攻击别人。在网络上文明交流,使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四、“互联网+”在德育中的保障机制
(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保障
保障初中生避免受到网络不良影响,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出力。
在学校方面,宣扬和教育初中生上优质网站而不去浏览不良网站。建立良好的网络卫生观念。避免进入不良网站的陷阱。在家庭方面,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习情况,是否有遇到难题,积极鼓励他提高成绩。在社会方面,给予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宣扬网络优质内容,摒弃不良内容。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二)提高道德自律能力
网络除了可以作为工具帮助我们更好的开闸德育外,也应该加强对其监管。初中生作为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被网络不良内容引导,迷失方向。
在日常应该对孩子告诫,网络内容良莠不齐,要提高自制力,不被不良内容牵制。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人生目标。打好学习基础。
(三)净化网络空间
个人品德手环境影响很大,有其是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互联网+德育的新指导下,净化虚拟空间,打造优质绿色的网络氛围,是互联网+德育的重点之一。限制用网时间使用安全锁开发屏蔽软件查取不良内容网站杜绝不良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结语
简而言之,当下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大爆炸,资讯传播快,流传广,各种信息杂处的时代。我们得到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样面对带来的负面信息。2017年国家总理李克强在一次论坛上指出“自从互联网+概念诞生后,几乎各行各业的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应当顺应时代,从而抓住新机会。”在教育领域同样迎来了一次新的变化。“互联网+”的德育是我们需要更加深刻的努力思考和研究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