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课程成果应用型转化探索
2019-11-14李亚瑾安阳工学院
■李亚瑾/安阳工学院
产品设计作为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设计及制作能力有较强的训练。每门课程的课程作业成果都是学生精心设计并制作完成的,虽然在产品工艺方面无法跟批量生产机器化大生产的产品相媲美,但是其成果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例如专属性,独一性,定制性以及纯手工制作的精美性。在倡导应用型教学的今天,如何将优秀的课程成果推广出去,形成一个生产展示销售一体化的良性生态圈是每位老师在教学中一直考虑的问题,一些院校和老师已经在探索该问题,并且相应做了一些尝试性的课程改革,都收到了较好的反响,学生的作品能够直接反应学习成果或者老师的教学成果,这些作品都是艺术设计作品,很多都具备完整的艺术作品或艺术设计作品的特征,因此它们也具有艺术价值。在工业设计中学生设计作品向商品的转化,采取展销结合方式是一种较为有效和直接的途径。制作、展览、销售结合的办学模式是为了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目前在我国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之后更易于与市场接轨,同时,学校通过展销结合的方式扩大了影响力,也为学生就业争取了更大的空间。
对于一些地方性院校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高校来说,将学生作品推向市场难度比较大。地域封闭交通不便,市民欣赏水平有限是一个外在客观因素,同时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往往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市场上对制作流程、工艺水平的要求,设计的产品往往很难实现,即便做出成品造价成本较高,与市场接轨较难,设计的作品始终是空中楼阁,这就对教师及学生的设计思路有一个全新的要求即熟悉加工工艺,了解消费者需求,并且将这种思路在设计初期就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设计作品走向市场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期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市场调研,针对调研的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自发地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设计,需要建立一个畅通的交流通道,而课程作业的展示便是这个通道的载体。学生深入市场,归纳总结,修改提炼,通过实体展示、网络渠道进行展示,同时达到销售与交流的目的。现代发达的网络连接全球,为学生课程成果展示起了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通过网络载体将作品进行发布,同时可以收集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心得,为后期设计提供了充分的设计依据。
这种以展览为载体进行课程成果转化的模式需要一些条件支持,这些条件支持有主观条件也有客观因素,现对以上所涉及条件进行一一分析。
第一,结合课程实际区分对待课程转化模式。
设计教育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实践,需要将实践活动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同时需需要教师在其中辅导修正。设计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针对不同情况解决问题,并将问题串联成线作为实际案例分享给学生。设计活动需要设计者有大量的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实践可以提高设计能力,开拓设计思维,提升创造力。产品设计课程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拓展选修课主要三大类,有些课程的课程作业适合成果转化,有些却不适合。在专业基础必修课中一大部分不适合成果转化,由于该类课程基本上设置在大一大二,学生对设计理解不深,动手能力不强,做成的作品无论从设计还是工艺上都有待提高,所以不适合转化为成果。但是此类课程又是设计的基础,基础打好了,后面课程的学习会顺利很多。所以,每门课程都是环环相扣不可或缺的。
在进行课程讲授和实践训练时,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工艺发展、社会趋势,要充分依托市场的特性,人文关怀。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针对复杂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懂得整合资源,合并功能,敢于提出先进设计理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时更新教学理念。学习综合性院校先进思想,关注国内外动向,为设计专业提供方向。
第二,对学校的教学条件要求。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和活动区域,需要满足学生课程当中课程涉及到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为学生设计制作模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设计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元素简化提取,草图方案绘制,研讨方案到最终方案确定,花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确定后的方案是每位同学的心血,所以对制作过程要求更加严格,提供必要的加工设备,为学生设计想法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设备齐全还不能够保证成果顺利转化,还需要能够熟练操作设备的操作者。学校目前具备了相当一部分高级加工设备,同时还在不断购置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设备,但是,很多设备价格昂贵,维修维护相对麻烦,甚至一些设备存在一些危险性,操作复杂短时间交给学生操作的可能性不大,这就需要聘请专业技师进行操作。当然,这个转化过程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时会发现困难重重。对于加工师傅来说,他们接到的每一个制作任务都不相同,跟市场中千篇一律的设计区别较大,基本上每件成品都是孤品,都需要对其加工工艺进行设计,这就需要加工师傅有扎实的设备操作基础,能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有较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理解学生意图同时跟学生合作解决相关问题。加工师傅跟学生之间的磨合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即便操作再熟练的师傅也需要一个熟悉学生设计习惯的时间。如果以上说的因素(加工师傅具有精湛的操作手法,高效的交流、理解能力,默契的配合模式学)都具备了,那么课程成果的应用型转化就会很快实现。但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何使这一些优秀的加工师傅留下来长期为学生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第三,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市场同类产品进行深入调研,并总结提炼,寻找差距与消费痛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再设计。草图方案定稿之后就要考虑加工工艺,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市场中加工工艺以及加工之后的效果,学校能够提供的设备中,操作简单危险性不大的加工设施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了解了相关加工方法,对于一些危险系数大的设备则需要配合加工师傅共同完成。这时学生就需要将设计图纸按规范绘制清楚,同时将设计意图清晰准确的传达给操作者,使操作者完全理解设计者的作品,一件作品由最初的设计构思到成品转化才能够顺利完成。对学生而言,他们设计的作品理想化程度高,对加工工艺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很多想法无法实现,这就需要跟操作师傅不断交流进行方案修改,结构再设计,达到可实现的目标;要求学生具备深刻理解加工流程及加工工艺,准确的表达能力,较完美的设计想法,灵活的应变头脑,在现实加工中懂得妥协和变通,力求使作品完美制作呈现出来。
第四,物联网对课程的辅助作用。
网络的发展将世界连接成了一个整体,任何动作和行为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全世界。所以,地域性的局限性对产品发布而言影响较小,同时,学生收集材料进行归纳调研也会更便利一些,这样会扩大学生设计视野。学设计的学生需要多看多想,要对当今流行趋势和设计主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需要收集一些前沿设计网站,并且定期查看网站中推出的内容,以为自己的设计作品提供设计思路。设计作品完成之后,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络平台推出,例如闲鱼、淘宝、58同城、猪八戒等诸多设计网站进行设计推广,并注意收集浏览者、购买者、使用者的心得体会,以便进一步改进。
通过上述几个因素相互影响,使课程作业向成果转化的过程相对顺利一些,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制约成果的转化,在教学中也会遇到更多问题,教师能做的就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解决问题、更新知识、传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