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山东籍江湖诗人群体及其诗歌创作研究

2019-11-14罗红娟侯海艳李光信于文静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祖籍江湖诗人

■罗红娟 侯海艳 李光信 于文静/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江湖诗派是南宋中后期诗坛一个重要流派,成员较多。张宏生先生在其专著《江湖诗派研究》中,对是否为江湖诗人,拟定了五条标准,并以此确定了138位江湖诗派成员。在张宏生先生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现存江湖诗集藏本中收录的山东籍江湖诗人都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中,经考证具体包括:林表民、周文璞、周弼、周孚、周密、晁公武、巩丰、李龏八位诗人。

一、山东籍江湖诗人成员简介及其祖籍、生平考证

林表民,生卒不详,字逢吉,鲁人,寓居临海。对比《中国现代地图册》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可知,春秋时期齐鲁统治区域与现代山东省的区域大致相同。当时,鲁国的统治区域以曲阜为中心,包括费城、滕城、薛城等地。后世因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生于鲁国陬邑,后世尊孔,当地人便自称“鲁人”。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改鲁国为薛郡,郡治在曲阜。汉景帝封皇子刘余为鲁王,以鲁县为国都。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改鲁县为汶阳,隋开皇十六年(598年)改县名为曲阜。宋真宗时曾改名为仙源县。1129年金兵南下,仙源县入金朝,回复曲阜县旧名。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我们认为林表民祖籍应是现在的曲阜。关于林表民的生卒年,没有文献记载,根据陈耆卿《《竹邨居士林君墓碑》所记,林师蒧卒于甲戌七月十八日,年七十五,据此推算,林师蒧的生卒年为1140—1214年。所以,林表民应该活动于十二世纪后期与十三世纪前期,其时大致为南宋孝宗、光宗、宁宗、理宗时期。

周文璞,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山楹。生活在南宋中后期,主要活跃于宁宗时期。有《方泉诗集》四卷,其中赋一卷(6篇),诗三卷(247首)。今有《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汲古阁影宋抄《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等。另有两首词存世。刘克庄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有《哭周晋仙》一诗,而《后村先生大全集》多系编年,其在《平床岭》一诗下注云:“以下十二首辛巳游山作。”辛巳年也就是嘉定十四年,即1221年。张宏生先生依据此诗考证周文璞应卒于1221年。

周弼,字伯弼,文璞之子。生于绍熙五年(1194年)。尝为官,宦游吴、楚、江、汉间。有诗名,名振江湖。有《汶阳端平诗隽》。

现存文献中,对于周文璞和其子周弼祖籍的记载是相互矛盾的。汲古阁影宋钞本《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清厉鹗《宋诗纪事》、《四库全书提要》中均记载周文璞祖籍为阳谷,但同时也记载其子周弼祖籍为汶阳。父子二人祖籍不是同一个地方,这本身就是矛盾。笔者认为,如孔令敬《周弼诗歌研究》所言,周文璞祖籍应是汶阳(今山东汶上),其理由有二:首先,周文璞自称是汶阳人。在《呈巩睡翁丰》一诗中,他说:“家本汶阳县,累世事耕蚕。……岱宗富栝柏,孔林存欃檀。乡闾鼎其中,实号玉檐檐。……”在这首诗中,周文璞不仅自称祖籍汶阳县,而且对于汶阳县的地理位置也做了描述,即处于泰山(泰安)与孔林(曲阜)之间。而符合这种地理位置的地方也正是今天的汶上县。据《汶上县志》记载,其今治区域是在唐天宝元年(742年)确定的,当时名为中都县,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为汶阳县,金太和八年(1208年)更名为汶上,沿用至今。其次,时人指其子周弼为汶阳人。南宋李龏在《汶阳端平诗隽序》中说:”汶阳周伯强与予同庚生同寓里,相与往来论诗三十年,侍乃翁晋仙,……”。从这段序中可以看出李龏和周弼,同年生,而且从少年时就居住在一起,此后交往有三十年,关系最为密切,对周弼的家世也最为知根知底,他说周弼祖籍汶阳,应该是可信的。因此,无论是周文璞自述,还是其时人们对周氏家族祖籍的记载,都表明周文璞祖籍应是汶阳,而不应是阳谷。

周孚,字信道,号蠹斋,济南人。生于绍兴五年(1135)。乾道二年(1166)进士。官真州教授。时人称其“诗律严整,且字字有来历,有杜少陵、黄山谷之风。”卒于淳熙四年(1177)。有《蠹斋铅刀编》。

周密,字公瑾,号草窗,祖籍济南,流寓吴兴。生于绍定五年(1232)。尝为临安府幕属,监和 济药局,充奉礼节,监义储仓,任义乌令。宋亡不仕。卒于大德二年(1298)。有《草窗韵语》《频洲渔笛谱》。

晁公武,字子止,钜野人(今山东巨野县)。乾道中(1163-1173)以敷文阁直学士为临安府少尹。有《郡斋读书志》《昭德文集》。

巩丰,字仲至,号栗斋、睡翁,生于绍兴十八年(1148)。卒于嘉定十年(1217)。祖籍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祖父巩庭芝时南渡,定居婺州武义。父巩法,乡贡进士,早卒。巩丰受母教,学于大儒吕祖谦,兼向朱熹问学,于淳熙八年(1181),以太学上舍生进士及第,但其一生多沉论下僚,坎坷不遇,终至罢归武义。有《东平集》。

李龏,字和父,号雪林,祖籍菏泽,生于绍熙五年(1194),约卒于咸淳八年(1272)。有《漱石吟》《梅花衲》《剪绡集》。

以上可以看出这八位诗人生平有几点是一致的:一是大都生活在南宋孝宗、光宗、宁宗、理宗时期;二是都有尝为官的经历(林表民除外);三是相互之间有联系,有往来唱和。

二、诗人群体创作特点分析

现阶段,对于这八位诗人的研究是不均衡的。其中张福清先生对李龏的生平、交友和创作特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详见有《论李龏在晚宋诗坛的交游与创作成就》《从隐士之梅到家国之梅——论李龏<梅花衲>集句咏梅模式之一》等著述问世;对于周文璞,笔者曾就其生平和诗歌创作予以研究,在国内尚属首例,并作有《江湖诗人周文璞生平研究》《试论江湖诗人周文璞诗歌的社会历史主题》《试论周文璞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文,其后有广西大学季英霞的《周文璞<方泉先生诗集>校注》、广西师范学院林雪娇《南宋周文璞诗歌研究》等;对于周弼的研究主要有山东师范大学孔令敬的《周弼诗歌研究》,对周弼的生平、交游和诗歌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另外还有对周弼选编的唐诗选本《唐三体诗法》进行研究,如张智华《从<唐三体诗法>看周弼的诗学官——兼论南宋后期宗唐诗学思潮的演变》等;邱明皋先生开巩丰研究先河,有《南宋诗人巩丰考略》,后有沈志权和崔小敬先生分别著有《南宋诗人巩丰考论》《南宋诗人巩丰生平与著述补考》,对巩丰的生平与著述作了一番考论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于周密作品的研究在国内较早,有杨海明的《论周密散文的思想倾向》(1985年),胡乐平的《周密词析论》发表于1986年《文学遗产》,充分肯定了周密在当时词坛的领袖地位,及其在宋词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后续又有学者对周密的诗词创作进行了多角度解读,江南大学的胡慧聪的硕士论文《周密及其交友词人研究》对其作品的版本流传、词作思想内容、词学思想与词作风格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研究,可以说对于周密及其诗歌的研究是这八位诗人中最丰富的;对于周孚的研究,现阶段仅有王德龙的《周孚生平二三事考证兼论其与京口文化之关系》,梳理了周孚的两篇作品,分析了京口的码头文化、隐逸文化、宗教文化等,对其形成甘于淡泊的人生观、好用禅意的创作的影响。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以及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情况,我们认为这一诗人群体的诗词创作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主题取向方面,这一诗人群体更多的是表达由困苦生活所引发的悲愁情感体验和对友情的渴求,他们的诗词创作以这类作品居多。首先来看其诗词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悲愁情感体验。张宏生先生曾说:“诗体不尊,北宋已然,降级南宋,其势更甚。”非常中肯地指出了诗体在当时的地位较前代已大为降低的事实。唐代自开元前后,在科举考试中开始考诗赋,中唐以后,在三场考试中把诗赋放在首场,可见当时对诗赋的尊崇。而到了宋代,科举考试中停考诗赋,重视的是词赋和策论。所以,以诗为业的江湖诗人在当时很少有能仕途得意、飞黄腾达的。如周文璞的《岸帻》一诗是诗人对自己生存现状的真实反映:“岸帻坐亭皋,休嗟命不遭。通幽文似咒,招隐句如骚。日下桃花热,风低鹤背高。真游穷不尽,只是酌芳醪。”江湖诗人大多属于下层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卑微,经济生活艰难,远离政治生活中心,进身无望,这使得他们别有一番独特的情感体验。

然后来看其诗词创作中表达的对友谊的渴求。如,在周文璞的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送别唱和、吊亡写人的诗篇。据笔者统计这类诗歌达50首之多,占其诗歌总数的五分之一。“一自接道谊,形容生辉光。”(《送涧泉》)在周文璞交往的友人中,有一类人不仅是朋友,更是“老乡”,他们都是南迁的北方人,而且祖籍都离得比较近。如韩淲(祖籍开封)、张端义(祖籍郑州)、巩丰(祖籍山东东平)、蔡迨(祖籍山东平度)等。周文璞在与这些人交往中流露出自然的亲切之感。当周文璞得知巩丰乃是巩庭芝(号山堂)之孙,祖籍在东平后,自然而然地与之的距离拉近了,“去年拜睡翁,知是山堂孙。”向他述说了自己的遭遇以及对家乡的思念。虽然出生在南方,但诗人自小就对家乡有一种怀念,常常梦回故里,以慰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正是这种对故乡的怀念,所以在诗人漂泊动荡的一生中,这些友人特别能带给他温暖,对这些人周文璞也常常感到骄傲。再如,林表民五十二首诗词作品之中,与人唱和之作有十首,如《次韵酬陈之道明府见赠》《次韵刘允叔倓主薄读予所编天台集》《玉漏迟·并湖游冶路—和赵立之》;寄赠之作五首,如《寄圣水老法照》《寄题郑熙宁夫玉轩》等;送别之作十三首,如《饯台倅王司令几叔参釐天府》《送净应老道源往渐右》《送倪平仲高士归天台》等;挽诗五首,如《挽处士张君》《挽王房州伯洪》,占其诗词创作的三分之二之多。

对于友情的咏叹与渴求是符合古代社会知识分子传统的。自古以来,无论是圣贤帝王还是渔樵啬夫都特别看重友情。孔子早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诗经》也有《伐木》《鹿鸣》等歌颂友谊的篇章。另外,诗人们大都生活于南宋中后期。此时国势衰微、朝政黑暗,社会上万马齐喑,毫无生气;同时他们生活中南方,地处偏隅,范围狭窄,远离北方前线;他们的社会地位低微,虽有曾为官的经历,但大都是在短期的任职之后,归隐山林。这些都深切的影响了诗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其缺乏高大上的人生目标。体现在其作品中,就少了那种忧时忧世的思想内容。

二是在诗歌审美取向上,诗人们大都追求一种自然平易之风。这既表现为其诗歌取材于身边事、眼前景,还表现在语言风格具有平淡自然、通俗清新的特点。北宋江西诗派的诗风到南宋中后期已经衰微,人们对那种讲究字斟句酌、法度谨严的诗风已经开始不满,于是一种崇尚自然、注重白描、通俗平淡的诗风开始形成。其实这种平淡自然的语言是作者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反映。诗人们既入世多阻,出世之念萌生,遂摒弃了追逐功名利禄的杂念而归于恬淡平和,并将之化为悠远平淡的诗意。如巩丰的《翠微亭》:“行迹年来到处希,独於岩壑有深期。鹅溪道士能相属,请和空山木落诗。”此诗虽短,却写出对岩壑泉林的深切向往。还有,比如林表民的《同谢邹访平老》:“江湖包笠今闲却,默坐惟繙贝叶文。耳重懒闻时俗事,客来聊荐一瓯云。”简直明白如话,直截了当。再如周文璞的《出溪》:“ 二月天景佳,波清见佳虾。望中何所好,溪女摘苹花。浅浅犹可涉,素手花似雪。隔港闻讴声,风来正相接。”这首诗,处处在写景,但处处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做到了情景交融,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江南初春美景,语言平易,质朴自然。

以上是对诗人们的整体风格特点的描述,聚焦到每位诗人又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如在周文璞现存二百多首诗歌中,直接体现作者关心时事,忧国忧民思想的诗歌就有十首之多,另外还有通过咏史怀古间接抒发对现实社会不满的诗歌有十几首,但这种情况在其他几位诗人中体现不明显;周文璞的善于写作古体诗,占其现存诗歌的三分之一,这也仅仅是其个人创作爱好;周弼在其《唐三体书法》中表达的诗学观;如李龏的集句诗在集句诗史上的重要贡献等等。

总之,这些山东籍江湖诗人因为大致相同的生活经历,故有了他们大致相似的人生体验,使得他们的诗词创作在小异之中,表现出比较一致的主题取向和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祖籍江湖诗人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新加坡华人语句称呼形式的改変和归属意识的确立
诗人猫
爱的江湖
相忘于江湖
唐朝皇室祖籍问题辩证
新竹市世居家族之祖籍空间分布特色
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