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9-11-14冀肖力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6期
关键词:戏曲现代化传统

■冀肖力/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一、 基于“戏曲现代化”的当代戏曲

早在1939 年,张庚就提出了“戏曲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并对此关键问题作了极具学术前瞻性和纲领性的论述。面对当代戏曲的新思考,湖北剧作家余笑予等人提出要从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出发,建立具有“新的思考和新的综合”的“当代戏曲”。其“新的思考”就是要以现代意识去观照审美对象,站在时代精神的制高点上,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而不再注重它所描写的是现实生活、历史事迹,还是神话故事;而“新的综合”就是要在戏曲唱念做打的传统手法中揉进现代艺术思维和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段,使其能更好地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二、浙江戏曲现代化的探索实践

(一)戏曲现代化的探索

新世纪以来,浙江涌现出的一些优秀剧作可以看到浙江戏曲现代化的探索实践——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戏曲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包括了戏曲作品的主题内容与改良戏曲形式两个部分。而戏曲形式的改革,则包含了体制结构、语言风格、舞台艺术等三个层面。作品实现了从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到戏曲艺术形式的转化过程。

以越剧《心比天高》为例,该戏大胆改编了易卜生的戏剧,突破了越剧“才子佳人戏”的设定,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编创人员在改编和创作时都力求使剧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新颖优美的艺术形式,以达到在表现形式上恰当地揉进现代的艺术思维和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段。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昆曲班排演的昆曲《牡丹亭》在戏曲形式的改变上又更多地考虑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将古老的昆曲和现代的舞美、灯光、服装、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观众在细品表演者的唱腔、身段中的“韵”与“味”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现代艺术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在杜丽娘生与死、死又复生之中,在被束缚、限制、压抑的现实境遇与离奇、神秘、活泼、富有趣味的精灵与鬼怪的世界中,在传统的唱腔与现代的歌舞表演中,越发衬托出东方少女的青春与浪漫、忧郁与明媚、柔弱与刚强、激情与魅力。而这种尝试正是创作了基于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建立起来的具有“新的思考和新的综合”的“当代戏曲”。

越剧的创作正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创新与改革方面进行的积极与大胆的探索,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其新编古装戏《五女拜寿》的公演后,相继排演了《西厢记》、《陆游与唐婉》、《孔乙已》、《荆钗记》、新版《红楼梦》、《金凤与银燕》、《狸猫换太子》等一大批新剧目;在内容和音乐上,在舞美和服饰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飞跃,成为我国戏剧界的一面旗帜,在国内外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新世纪越剧现代化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已经逐渐失去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当代戏曲审美群体缩减的原因乃在于如下几个方面:戏曲与当代现实生活脱节、戏曲的节奏太慢、文化及休闲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及年轻人自身的心理因素等。

为了使戏曲这门艺术能够经久不衰,能够与时代有所联结,戏曲艺术家们必须想办法去解决戏曲的发展问题。而戏曲的跨文化改编就是方法之一。这种跨文化改编,一方面可以为各国戏剧的发展提供更多新的素材和新的观念,赋予其全新的艺术内涵和形式之美, 使其在表达空间和接受范围上得到拓宽,同时将东西方的文化进行融合再现,提升戏剧戏曲的表现力度和精神厚度,是实现戏剧戏曲现代化的途径之一。

1、越剧现代化的发展与措施

新世纪以来,越剧现代化的发展正是基于对百年越剧发展经验的总结,对越剧勇于创新、善于吸取的精神地学习,对越剧贴近生活、清新脱俗的风格地继承,对越剧源于生活、服务群众的本质的认识。越剧现代化的发展,正是基于以下措施的积极推行。实施精品战略,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如浙江越剧团根据《红岩》改编的《红色浪漫》、改编自名著的《茶花女》及描写宁波奉帮裁缝的《大裁缝》等。在对于历史题材的处理上,注意历史精神的本质真实和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并深入到人物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层面,给历史人物以新的活力。

2、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越剧现代化中的创新与改革

近年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始终坚持戏曲现代化道路,唱腔上加强了念白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具张力,更能烘托戏剧氛围;尝试声音系统的创新;逐渐减少戏曲身段的呈现,打破传统的角色行当,将行当作为人物演绎的一种辅助;写实的、体现异国文化的道具、服装,既体现了多元化,也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有机结合起来。

小百花作品在题材、主题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作品的选择上注重 “拿来主义”和越剧文化的融合,剧团的选材以东方文本为主,主题立意跳出了传统越剧“才子佳人”等主题,将视野放大到拷问社会、民生、道德、人性,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和体悟。在舞台呈现上强调意境的表达,善于使用清新脱俗的舞台元素——《江南好人》中结合了的西方乐舞元素——爵士舞、踢踏舞、RAP、摇滚等和叙事段落,《春香传》 使用了的长鼓舞和刀舞;《春琴传》舞台上使用了樱花、山崖、枫叶、大海等意象;新版《梁祝》,将道具扇子转化为意象,舞台空间空阔,呈现了“留白”的文人画意境。

《春琴传》作为小百花最早的戏曲跨文化改编作品,具有其典型性。作品将日本题材的故事《春琴抄》与传统越剧结合在一起,将春琴和佐助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羞怯、固执与难以言表的情感,将日本小说的唯美忧伤和越剧本身所具备的温婉柔情结合在一起。佐助初见春琴时即起爱慕,春琴的木屐坏了,他把自己的木屐借给春琴。佐助在春琴父亲的安排下的拜师春琴,但他的爱是卑微的,十三岁学技艺苦练琴,以此来化解对春琴真挚、热烈的仰慕之情。春琴既是骄傲的,又是孤立无助的,她九岁时意外失明,人前只能苦练琴技,人后却痛苦不堪。佐助的到来,即时缓解了她的愤怒、孤独,她在教佐助习琴时以簪刺其手,用严厉的手段激励佐助成长,两人在哭声骂声中藏温柔,继而相亲、相近、相爱。佐助寒夜送簪,春琴收簪,两人私通款曲,怀胎生子,但是他们的爱情结晶却无法被世人接纳,春琴以绝决的态度生子送人,佐助彷徨无奈,师徒名份下的女尊男卑,他只能以此掩人耳目来保护春琴。但是,春琴的美貌却引起利太郎的觊觎之心,在春琴的怒斥声中,利太郎出于对佐助的嫉妒之心,将开水泼向春琴。春琴容貌被毁,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中,她更难以忍受的是,佐助必须承受她面目尽毁的苦难,必须面对她被烫伤的容颜。然而,即使生活不公,春琴和佐助都感恩往昔,命运安排两人相遇相知相爱。最后,佐助在愉悦中以簪刺目,肉眼关闭了,心眼却开了,他感受到真正走进了春琴的世界。《春琴传》生动演绎了男女主人公悲情的世界,充分表达了他们在现实世界的痛苦与哀伤,以及他们可哀可怜、可悲可叹却又可敬可爱、携手相扶的爱情。

此外,在戏曲跨文化改编的过程中,需要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越剧《春香传》的焦点集中在春香与梦龙的爱情上,改编时尽可能保持原著的精神、风貌,但由于民族性格不同,生活习惯和语言的不同,也由于欣赏习惯上的某些不同,因此在场次安排、人物性格和语言等方面都做了取舍补充。戏曲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只有在不断舍弃不断磨合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和突破。观众应该给予更多的的包容与信任,给艺术更大的空间与自由。也许将来的越剧作品呈现出“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但同时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不是传统的,也不是现代的,但同时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样貌。

猜你喜欢

戏曲现代化传统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