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特殊群体” 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2019-11-14刘丰琴王斯琴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刘丰琴 王斯琴 程 俊/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一、大学生 “特殊群体” 的种类
根据当前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现状以及主要特征归为“5+n”类,分别为:经济困难型、学习困难型、就业困难型、心理障碍型、网络成瘾型,以及其他非典型但也不容忽视的类型,包括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生理缺陷学生群体、违纪学生群体、突遭重大家庭变故以及恋爱受挫学生群体、“书呆子”以及“学霸” 群体等。
(一)经济困难型
经济困难型主要是指该类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很难支撑该生在校期间的学杂费以及生活费这类学生可能面对无法与同学、朋友等平等经济往来、无法继续维持学业的困境。在特殊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下,这类学生进入大学后心理和行为都会发生相应改变。
(二)学习困难型
学业困难型是指大学生的智力较正常大学生没有差异,但是学习成绩却达不到国家、学校的要求。这类群体形成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些学生智力正常并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对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缺少科学合理规划,导致盲目、从众、自我放弃心理。也有客观原因所致,他们受社会、校园等外界因素影响,沉迷于游戏、吃喝玩乐等,导致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自我松懈、疏于学习。
(三)就业困难型
就业困难型大学生有两类:一类是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就业形势、自我期待、自我竞争力等)不能顺利就业的学生群体;一类是没有就业愿望,恐惧或者消极就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在就业前或就业过程中,未及时进行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产生诸多不良后果。
(四)心理障碍型
心理障碍型大学生群体耐挫能力和抗打击能力较正常的大学生更弱。据每年新生心理普查发现,心理问题学生群体呈现上升趋势。这类学生面临学习或生活压力时,会感到异常焦虑不安。面对他人评价时,会极其敏感、多疑。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沉迷幻想、毫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五)网络成瘾型
网络成瘾型是该类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对学习成绩、身心健康等产生不良影响。这类学生可能是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氛围、学习方式等改变,为了躲避现实生活、躲避本该承担的责任,过于自我放纵,终日与电脑为伴,与手机为伍,沉迷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六)其他类型
除了上述五类主要的特殊群体外,高校中还存在其他类型的“特殊群体”。例如: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残疾学生、情感受挫学生、“书呆子”以及“学霸” 等学生群体。从总体来看,这类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是思想、行为等问题产生的高发群体,如果不第一时间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重视和正确引导,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学校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校园的和谐稳定。
二、大学生 “特殊群体” 的特征
(一)心理方面:抑郁VS 敏感、自卑VS 自负
心理方面主要表现:大学生“特殊群体”大多会因为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差、就业失败、沉迷网络、心理障碍等产生抑郁、敏感、自我迷失,进而产生自卑、自负情绪。 据调查,40% 以上的经济困难学生有自卑心理,70% 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自我评价过高。此类学生的心理素质较普通学生差,心理非常脆弱。
(二)行为方面:自闭VS 偏激、畏缩VS 攻击性
大学生“特殊群体”在行为方面的主要表现是不愿意或者不敢与他人交流,导致自闭、畏缩,或者行为偏激、潜在攻击性。这类群体由于较少与他人交流,所以缺乏基本的交流技能。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被动、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容易交往受挫。
(三) 意志品质方面: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强、抗压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学生意志品质弱、抗压能力差,难以承受来自生活、学习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这类学生如若遇到生活、学习、情感或者就业等相关挫折或者不如意时,极易产生悲观、失落消极、压抑情绪,严重时引发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 “特殊群体” 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 “特殊群体” 被贴上负面标签
贴标签过程不仅影响他人对某一个人的看法,也影响该人的自我认识。通过调查发现,那些与其他同学存在差异的学生,很容易被老师或者同学有意无意的贴上标签。这类学生自从被老师或同学贴上“异类”、“有问题”、“坏人” 等标签,各种负面标签都不自由的贴在了这一类同学身上,这类学生逐渐接受他人的不良评价,并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他人的不合理观点,进而产生不自信、敏感、消极、自我放弃甚至反社会等不良情绪。
(二)“一刀切、一锅煮” 的思政教育方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导致班级人数急剧增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少做到“因材施教、分类引导”,大部分都是“一刀切、一锅煮”。即使面对部分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也很少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这类学生群体因为自身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渐融入班级,变成普通群体中的一员;也可能越来越远离班级,成为班级“异类”。
四、大学生 “特殊群体” 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一)思政教育工作:眼中有学生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做到眼中有学生,增强大学生“特殊群体”存在感,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建立自信。思政教育过程中,杜绝标签,切实做到“因人而异、分类引导”。例如,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学习困难或者挂科的原因,引导其针对性改进;对待留守、单亲或者家庭特殊的学生,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加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对有轻微心理障碍的学生要以心理干预为主,充分利用寝室、班级、心理委员等机制,对该类学生细心关怀、积极关注、耐心等待;对待目标、理想信念缺失的学生,需要帮助他们尽早明确目标、树立理想信念。
(二)思政教育工作:心中有责任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做到心中有责任,增强大学生“特殊群体”对他人的信任感。人与人之间交往是有温度的,只有传递温度,才能获温度。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效地进行理想信念就是在传递温度、履行责任。例如,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得“特殊群体” 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们、社会的信任、肯定与关爱,愿意打开心扉,吐露衷肠。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个过程,要消除这类群体的特殊性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细心观察、耐心教育。
(三)思政教育工作:肩上有担当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做到肩上有担当。敢于接担子、抗责任,积极为“特殊群体”学生创造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获得感,远离消极堕落、胆小自卑,重塑自尊、自信、自强。针对思政课堂上涉及的社会公益,如,孤寡老人、残疾或者自闭症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实践中去升华。通过引导、鼓励他们去帮助这些弱势群体,锻炼他们理解人、帮助人的能力,也让他们收获成功帮助他人的喜悦。
总之,与普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增强他们的信任感、归属感、获得感。同时,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意志品质锻炼,培养他们正义、正直、懂得感恩、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锻炼他们自律、自信、自强良好的意志品质。
注释:
①吴海燕. 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J]. 江苏高教,2018 (10):98.
②许庆亚. 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服务问题探究[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 (2):98~99.
③胡曼鑫. 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特殊群体学生日常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8(9):9.
④倪炎. 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弹性差异及影响因素探讨[J].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0):83.
⑤赵兴源. 标签理论视野下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与管理[J]. 高教论坛,2018 (7):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