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2019-11-14马克明甘肃省临夏市枹罕镇马彦庄小学
■马克明/甘肃省临夏市枹罕镇马彦庄小学
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以及生活压力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农村中许多人不得不外出打工,导致了留守儿童数量在不断上涨,这给学生的生存状况以及受教育情况带来了大量的不良影响。部分儿童不受影响,仍然可以积极、乐观、开心、坚强地生活着;但部分儿童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性格内向以及自我疏导能力弱,在错误的引导下走向误区等。对此,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与教育,让他们可以像其他孩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留守儿童数量不再增加,他们的生存现状以及教育状况正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第一,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父母外出打工谋生计,子女在祖辈的照顾下长大,存在着隔代教育的问题,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监护越来越少。隔代教育会导致孩子与社会脱节,造成孩子的个性养成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偏差,产生心理健康发展异常,需要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此外,祖辈对待孙辈会出现溺爱的情况,舍不得打舍不得骂,把孩子捧在手心,管束不严,促成了孩子任性的心理行为的养成,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不利,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容易引起无法与其他人和谐相处等问题。在偏远的山区,教育设施不完全,师资力量缺乏,存在着一个教师面对几个年级甚至一个教师支撑整个学校的学生课程教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无法关注他们的行为习惯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对他们的家庭情况无法做到深入了解,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留守儿童整体的教育水平无法得到提高等。这些问题让留守儿童难以正常健康地成长。
第二,生存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孩子形成了自由散漫的生活状态,对学习失去兴趣,无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意识。此外,有部分孩子需要帮忙做家务,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成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逐渐形成了学习不重要的意识,早早地产生了赚钱谋生计的想法。同时,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在留守儿童生病时,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监护人责任感与防范意识的缺失,对留守孩童的保护能力较弱,容易引起留守儿童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儿童的心理、思想等方面出现偏差。例如:儿童性格内向或者过于任性等。甚至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的心理。长期如此,留守儿童将自暴自弃、信心全失、学习消极颓废等。
二、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理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也是有限的,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学生在家的时间并不少,从而受到的家长的行为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家庭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健康教育准则。即使父母不在家也要适当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加强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与学校同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进行进一步的正确引导,做出正确的表率,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教师尽可能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多与他们的父母进行沟通。其次,对家长进行相应的沟通和电话培训等,让家长发挥他们的辅助作用,通过对家长进行培训,尽可能地完成良好家庭气氛和关注孩子行为习惯观念的树立。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有一个温馨、有爱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一颗健康、健全以及充满活力的童心,又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童年。
(二)学校方面,做到真情包容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疏导的核心。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学校应该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因为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精神支撑方面的缺失。许多时候出现问题却找不到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这时,学校教师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对于他们来说,教师就是他们的第二个父母,在教师的关心和陪伴下,对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不小。对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以及其他形式的关爱,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积极努力地学习,对他们进行夸奖和鼓励,不挖苦少批评。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对父母外出打工谋生计的行为有更正确的理解,理解、体谅父母在外打拼的辛苦,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而不是怨恨父母给予自己的陪伴少等。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对许多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问题,有的甚至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了心理障碍。对此,教师需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开导以及不良行为的劝说和阻止,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给予他们足够的归属感、安全感,让他们能够更健康地成长。
(三)尊重学生细心关爱,目标导航循循善诱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个进步 ,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心理。
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有过程中,遵循学生为主体,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教师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求。一 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要调动留守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驱力,使教师的“教育"成为他们的“需要”。二是要掌握教育留守学生的“度”,不使教育活动成为他们心灵的拖累和负担。三是努力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留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最高表现。要引导学生用目标导航,让每个学生确立三个目标:奋斗目标(考多少分)、竞争目标(找个对手比-比)、 发展目标(个人想在哪个方面创优)。当留守学生把教师的教育以及他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之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三、结语
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如:有关部门出台更多的政策,关心和保护留守儿童的成长,呼吁社会人士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学校尽可能地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育水平;教师则做好留守儿童第二个父母的角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以更加积极、客观、较强的态度面对生活;至于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加上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爱与关注等。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解决这个问题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让政策更加全面和完善,提高其社会关注度,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更有效的措施,从而保证留守儿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