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学时视野下《概论》课教学创新初探
2019-11-14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 松/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前言
教学改革是《概论》课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历史交汇期,面对新情况,如何讲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需要教师积极发挥能动性去创新的。如何在新教材新学时安排下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做到使概论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是值得思考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本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概论》课变动简况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面临两大新情况。
(一)《概论》课教材在本次修订中变动幅度较大,内容更加丰富
修订前使用的2015 版教材简要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修订后的2018 版教材全面系统的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从框架结构还是从内容变动上来说,都有了较大的调整。2018 版教材共三部分十四章,相较于2015 版教材的十二章,不只是多了两章,更是分为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时期,各部分内容间的逻辑性更强。总结起来,可以用“结构大幅变动,内容大幅增加”来进行总结。
(二)学时安排大幅缩减
自使用2018 版教材以来,《概论》课的课时从原来的108 学时缩减到了90 学时,缩减的课时加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再加上原本就安排的12 个学时的实践教学,能够课堂教学的课时就只有72 学时。
因此,要想在如此短的学时内高质量完成《概论》课的教学任务,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勇于创新。
三、《概论》课教学创新探索
本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教师实践相互促进的原则,从下述五个方面简要总结上一学年的《概论》课教学创新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教学思想方面,找准《概论》课的定位,凸显特征
《概论》课面临的新教材新学时等情况,具体表现为教材内容的增加和学时的减少,这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矛盾?只能求助于新视角新定位新布局。从目前情况看,只能跳出《概论》课单门课程的狭隘视角,必须从“大思政”的视角出发,坚持以系统论的观点,重新理顺《概论》课在四门课程中的新定位。
《概论》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集中展现,体现了共产党人在不同年代回答时代之问而凝结的智慧结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提供了平台。因此《概论》课就要突出其理论,凸显其理论产生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经过这次教材和学时调整,可以发现《概论》课对重点的要求十分突出。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强调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讲授上来。
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治中,《概论》课最能反应新时代新思想、也最接地气。因此就更应该在教学中突出新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要注重同现实生活和本土资源的联系。
(二)教学策略上,加强同其他思政课的互补
现行学时安排是将18 学时从《概论》课划归到《纲要》课门下。《纲要》课程的讲述也已经进入新时代,因此必须探讨在新教材新学时安排下加强《概论》课同其他思政课(尤其是《纲要》课)的联动,以弥补学时减少带来的教学困境。加强与《纲要》课的互动,是必要的和必须的。以往《概论》课教学中,对历史背景的讲解是重要的铺垫,这占据了较多的时间。在新学时安排下,老的教学思路是无法展开的。只能突出重点,淡化历史背景的讲解。要明确历史背景是《纲要》课的重点,《概论》课的重点就应该放到理论上来,尤其是要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
(三)课堂教学方面,强调新方法的融合
在课堂教学方面,大胆尝试将各种新教学方法融合推进,牢牢把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学重点,应对教材内容增加的困境。如研究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学生骨干宣讲法、慕课、雨课堂、学堂在线等教学方式方法,只要可行都可以拿来运用。
要明确任何教学方法都只是工具,都是为了提升《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完全可以并且应该综合运用,融合推进。在现有研究中,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非常多,但大都凸显一种教学模式方法的重要性。实际上,教学方式方法的本质是工具。工具再重要也只能为目的。本研究认为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学方式方法的融合推进才是未来的创新方向。只有明确了教学方式方法的工具属性,才能保证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终目的。
(四)实践教学方面,凸显地方自愿
在实践教学方面,将地方特色资源引入教学体系之中,尤其注重将大理地区红色资源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来。坚持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要点同地方的发展历史和成就相结合,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理地区的成功实践。
大理州是民族自治地方也是边疆省份,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准确把握大理州发展历史和成就同《概论》课所教授课程的内在关系。要紧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阐明民族发展、地区发展的成就源自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理州的成功实践。大理州红色资源丰富,更应该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使大学生在当地就能受到地方化的红色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从而提高其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度,契合《概论》课教学的本质要求。
(五)课程评价体系方面,探索教学效果监测和学生评价机制的创新
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加强同教务部门合作,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课程评价的重要作用,并积极配合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和运行。部分教师不重视课程评价的作用,这在新教学新学时新要求的背景下,将无法延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断从课程评价中发现缺点,并不断改进,是唯一的可靠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端正态度,开放胸襟,敢于和善于接受来自教务部门和学生的批评意见,并同教学部门一道共同推动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化、严谨化建设。
四、经验总结
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精神指导,以《概论》课面临的新教材新学时安排等新情况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提升《概论》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为研究内容。本研究认为,只有从系统论的高度对《概论》课的教学改革同时进行“顶层设计”和“具体安排”,才能真正解决《概论》课在新教材新学时安排下面临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建立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同时总结了马院和《概论》教研室以往做法,还联合了教务处相关同仁对教学运行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测反馈。在此基础上,对新教材新学时安排等新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教学改革的不同方面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尝试将在新教材新学时安排下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其中,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使概论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加强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可度,并努力促使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五、结语
随着更多新思想新理论的不断产生,《概论》课教材也必将迎来继续的修订,《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也必定要跟随着形势的推进而深化。坚持大思政视野,准确把握《概论》课的定位和教学重点,融合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运用,将地方资源融入实践教学,构建更加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新时代《概论》课教学创新的必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