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文化内涵的解读

2019-11-14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内涵

■刘 晶/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前言

文化涉及社会主客体的各个方面,且社会主客体本身对文化的理解方式又不同。因此对于马克思“文化”内涵的理解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背景以及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来进行解读。

二、马克思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文化思想形成的时期正处资本主义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蒸汽时代的开启标志着机器工业大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整体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物质财富得到积累的同时一部分劳动力得以解放出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快速运转,资产阶级本身得到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这一新生群体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起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逐步显露出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与此同时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索逐步证实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自然过程的辩证性,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构成社会形态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日益明朗,为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马克思文化思想产生的前提,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文化是以价值和剩余价值及资本本身的存在为基础的,一方面资本和利润迫使资本主义文化生产不断提速,并以其强大的科学技术推出新的文化产品,催生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又采用各种手段,在文化技术和文化生产力的得到发展的同时,不断对内唤起人们对“权利”“金钱”的欲望,对外向殖民地进行腐蚀和剥削。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视角,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异化的现实根源。

三、马克思关于文化的内涵指向

马克思所表述的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意识之流和观念演绎,而是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客观存在。处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不但是主体精神的真实表现,同时也是衡量文化进步的重要尺度。唯物史观视角是马克思文化内涵研究的重要切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展开正是围绕着这一切点开始的。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对文化内涵的表述主要指向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一切“人化”的事物等。马克思经常使用“文化初期”“文化时代”“文化状况”等与文化相关的词语,《人类学笔记》中的“文化时期”、《哥达纲领批判》中“文化”与“财富”并列使用,这些文化所表示的内涵比较笼统,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对广义文化的表述。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以社会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

马克思经典文本中对狭义文化的表述更为具体:首先,文化的起源、进化和发展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有思想性、目的性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以及活动的三个纬度。人类既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精神生产以物质生产为前提,文化正是处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产品的总和。其次,文化是以社会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既包含社会心理同时也包含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强调从“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生活过程和意识形态的生产。意识形态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相关联的观点、思想的集合统称,它的文化性质十分明显。社会意识形态则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文化形式,主要表现为:哲学、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等。马克思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把法律、政治等意识形态归入上层建筑,揭示了各种意识形态间通过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反映着和作用着社会的经济结构,进而又一次界定了文化的狭义内涵。社会心理则是文化的另一种表达,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稳定的社会意识,表现为风俗、习惯等文化的表现形式。

四、马克思文本中文化与文明的通用

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还存在着文化与文明通用的现象。西欧对文明的认识是伴随着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而逐步完善的。由拉丁文Civis 衍生的英文的文明一词的原意是指在城市、居住区,也表示特定民族、国家、区域特定时期的生活方式。“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平、礼仪规范、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文化的发展先于文明,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就有了文化,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整体状态是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文化与文明在本质上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方面,文化与文明都来源于人类实践。人类、客观物质世界、实践三要素是文化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同时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共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文化与文明所指向的对象不同。文化所指向的对象是自然、经济、政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的直观性体现,是纵向核量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总体状况的体现,是横向核量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在文化与文明的发展中,文化更侧重于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文明更侧重于在文化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马克思在文化与文明两个词语的使用上并没有做出严格的区分。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同时使用了文化和文明两个词语,“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在这里文化与文明的含义是有区别的,文化体现为一切人化的产物,文明则与世界连用表示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水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文化初期替代文明初期表示整个社会进步的文明程度,“在文化初期,已经取得的劳动生产力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在这里文化与文明表示同义。马克思对文明的使用大部分是阐述与社会的起源和进程有关的社会形态的变化和标志,以及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的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状态等,同时也存在文化与文明通用的情况。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虽然没有对文化内涵进行过概念性的表述,但是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确实存在的。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异化现象,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为前提,揭示了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文化的双层内涵,为马克思文化观的系统性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内涵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