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与徽商的扬州一梦

2019-11-14吴跃农

莫愁 2019年11期
关键词:盐商扬州

文/吴跃农

古人云:“两淮盐,天下咸。”盐商之富,以扬州为甚,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面对扬州盐商一夜之间在瘦西湖堆出的白塔,不由感叹:“盐商之财力伟哉。”

天时地利,成就徽商之智

早在公元前486年,扬州就开始建城。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南临大江,北接黄淮,成为“南北大冲,百货云集”的水陆交通枢纽,是古代水运效能最大的枢纽港之一。我国海盐的主产区正是在淮河盐城一带,扬州邻近最大的海盐产场——江苏境内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两大片产盐区。有了地利,就有天时和授权。运盐主要依靠水路码头,扬州城外沿运河一线,运商云集。

食盐专卖在唐代已是扬州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到元代,扬州因盐而成为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广东行商、山西票商一起,并称清代中期全国三大资本集团。扬州盐商的主力军是徽州商人,盐业的巨大利润,吸引他们走向盐业中心扬州。扬州也因盐商聚集和盐业商贸繁荣,成为江南第一大都会,人口达50万。

淮扬自古就是税赋重地,盐商凭“盐引(食盐运销许可凭证)”获得了当时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的专营权。如此大背景下,扬州无疑成为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盐商贸的利润极高,扬州盐商的财富在清代乾隆年间达到极盛。据统计,当时扬州盐商年赚白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超过600万两,占全国盐课的一半以上。

政通人和,打造品位之都

扬州盐商,把政商关系拿捏得恰到好处,从悬殊极大的购销差价中获得了惊人的财富。黄至筠曾任两淮商总50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建造了著名园林个园,共花费6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江苏省一年的财政收入。

扬州盐商对皇家感激涕零。为了给乾隆南巡修建临江行宫,他们耗银20万两。大盐商江春曾代表两淮盐商6次招待皇帝、2次恭贺皇太后生日;百名盐商巨贾,捐银在江都县高旻寺、金山县金山寺、丹徒县焦山寺等处修建行宫,疏浚扬州内河,并建造画舫,使扬州城焕然一新。

为皇帝下江南修建的一批园林和行宫,定位了扬州的城市格局,形成了以这些行宫为中心轴线,周边大盐商住宅、盐商书院、商业区、民宅逐渐扩散的城市格局。许多商业城市并不能成为消费城市,扬州却能够兼而有之。各地盐商在扬州兴建会馆,如东关街、剪刀巷一带的山陕会馆,以及湘、鄂、赣、皖四省盐商议事之地的四岸公所等。官员、大盐商、商人、文人、闲人、服务业人员、旅游者构成了18世纪扬州的社会阶层,“扬州味儿”“扬气”成为专有词,指的是当地人追求生活的享受,讲究奢华到极致。

贾而好儒,构筑扬州之梦

扬州盐商有着浓厚的崇儒情结,他们广交天下文人,滋养了扬州儒雅的城市品质。

盐商们除了大手笔投入捐官,就是“学而优则仕”。有了财富后,他们致力于培养后代业儒仕进,通过科举实现功名,完成自身及家族的蜕变。扬州约有300个盐商家庭,在顺治三年至嘉庆七年(1646-1802年)不到50年之间,造就了139个进士和208个举人。

充裕的物质,成就了审美的诗意。“千户生女当教曲,十里栽花当种田”,盐商主导的扬州成为一座消费城市。工艺品制造作坊闻名海内外,玉雕、木刻、漆器制作技术精湛,扬州的尘世生活变得可把玩、可享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盐商对京剧艺术的贡献。16世纪中叶,扬州的声乐和器乐非常独特。清初“转爨大秦梆子腔”为扬州评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扬州盐商,既为接待频频南巡的皇帝,也为接近官员,蓄养戏班蔚然成风。这些戏班大都由徽商所养,成员多是徽州伶人,故称“徽班”。“四大徽班”中的春台班,最初就是由大盐商江春出钱征集名伶组建的。

乾隆下江南时,在扬州常点徽戏。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他下旨召扬州三庆班进京祝寿,随后春台班、四喜班、和春班等也陆续进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即由此次徽班进京为起点,融合昆剧等若干剧种,逐渐演化而成。

扬州繁华以盐盛,盐的故事落幕,终成一座城的记忆。

猜你喜欢

盐商扬州
扬州茶韵
扬州早茶的烟火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癫狂”与“无奈”
盐商文化群景区——财富扬州
盐商为何跨不出资本经营这步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