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组织、纪律领导
2019-11-14孙应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孙应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其中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加强组织、纪律上的领导又是十分关键的。
一、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坚持党管哲学社会科学干部和人才的领导原则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所组成的社会,因此人尤其是有才学、有能力的人才,就成为人所组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工作也因此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需要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国家干部人才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清醒把握和高度重视。1938年,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管干部的思想。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对党管干部原则也作出明确规定。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党管干部原则的基本内涵。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重要文件,都强调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有利于正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方向,有利于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整合研究资源、形成研究合力,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更好地为全党全国大局服务。
(二)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的管理
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的管理需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不是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包办一切”、“管理一切”,而是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开展工作,从而有利于形成党委统筹、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选拔任用新格局。二是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不是取代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而是要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组织的调控作用结合起来,解放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三是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不是“管人头”、“管人事”,而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是制定好重大人才管理政策,谋划好人才队伍的管理全局和方向,处理好人才管理工作重大关系,等等。
具体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这一方面提出了对高校和高等研究机构的要求——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规范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岗位聘用制度,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把那些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熟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此外,还应扩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学术、尊重人才、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二、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纪律领导
(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崇尚研究自由、思想自由,个性也比较独立,因此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纪律约束不甚在意、甚至时有抵触心理。然而,古人即曾提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因此各行各业,不存在无组织、无纪律约束的盲区。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律建设也被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如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守纪律、我行我素,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就无从谈起。
纪律分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纪律。所谓政治纪律,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具体到哲学社会科学,遵守政治纪律最重要的就是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当前,中国共产党人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这就决定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所要坚守的学术导向,就是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为此,应当确保“高校姓社”、“党校姓党”,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说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分崩离析、亡党亡国。只有“高校姓社”、“党校姓党”,才能“奏响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主旋律”。同样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二)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和党中央权威
守纪律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讲规矩是对党忠诚的重要表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是党员的就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不是党员的也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而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坚持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失去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都将失去领导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都将付之东流。因此,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纪律领导,就应当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切实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开展工作,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就应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自重自省自律、慎初慎独慎微,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胸怀坦荡,在守纪律、讲规矩的基础上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三、健全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制度保障
(一)完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
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要正常开展研究、教学工作,调动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都需要一整套好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机制。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的制度,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项工作的规范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建立和完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
为此,一是应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管理体制,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 、又能激发研究活力的引导机制;形成既能有效整合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效率的调控机制,形成既能提升创新能力、又能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运行机制。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立法工作。二是应当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各单位的内部制度改革。对哲学社会科学组织部门和研究部门的有关职责、权限、权利、义务、程序等作出明确的界定,对于哪些部门有哪些责、权、利,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以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管理部门转变管理方式,增强研究活力。
(二)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体制机制科学规范、运行高效
面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学术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的状况,需要按照科学的标准和规范,加快形成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体制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是要根本变革原有评价指标体系中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以及评估结果过度功利化的局限性和不良导向,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更加科学规范、运行高效,而“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注释:
①[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②习近平.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N].人民日报,2018-7-1.
③习近平.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N].人民日报,2018-7-1.
④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
⑤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