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探究

2019-11-14陈秋芳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1期
关键词:太宗考纲技工

■陈秋芳/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全国成人高考《考纲》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文言文一直是学生的难点,尤其是对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学生文言文题目直接就是空白一片,大多数学生不是不理解就是模糊一片。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依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稍稍改变这种状况,让技工院校的学生能够对文言文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并能提高一些兴趣。

一、文言文教与学的困难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距今时间较长,除了每学期几篇文言文的教学任务之外,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少接触文言文,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文言水平较低。技工院校的学生,因其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更多,由于看不懂不理解,所以就害怕文言文,越是害怕,越是讨厌文言文。其次,有些老师自身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教授文言文,有的只是流于表面教学,只重字词句,不重视人文教育,使得课堂枯燥无味,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再次,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的课时不多,以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每周2节语文课,一学期的授课计划中只能安排一篇文言文,这也是无可奈何;而在历来的中学课外阅读中,少有文言课外阅读的安排,没有阅读怎么会有积累,没有一定的积累,学生的文言水平自然无法提高。

二、考纲和考卷的研究

《考纲》对文言阅读的要求是:(1)理解句子,把握文意;(2)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4)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针对考纲,成考文言文一般出三道题,一为翻译题,二是对文言中的某个信息或段落或事件的理解,三是该文言阐明的道理,或者作者的观点,或者对人物的理解。

以近五年的文言真题为例:

2014年是林昉《钓鱼记》,2015年是韩非子《说难》,2016年是韩愈《送董昭南序》,2017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2018年《聊斋志异·骂鸭》。

这五年的文言题,除了2016年外,其余四年都有翻译题,2016年的“根据第一段内容,简要描述董生当时的人生状况”,虽说不是翻译,但也是在对第一段句子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回答,顶多不能算直译而已。考题的最后一题多是针对考纲的第三或第四点展开,这是相对较难的。

纵观这几篇文言,都不算太难,而且翻译题也只是强调“意思对即可”,所以在翻译时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全文中去理解,避免不懂或出错。这就要求学生对全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三、文言文复习的故事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从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入手,学生容易进入情景;在文言的复习中,一般都是陌生的文言文,我们就从“知人、知事、知理”来分析文言。

(一)知人

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文言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大多能找到,当然也有找错的,因为学生经常不知道那个字词是人名。这时就可以向学生普及中国古代称谓的知识,如:古人一般自称时说名,对别人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字,号可自称也可称对方,如诸葛亮一般自称亮(名),而别人称他为孔明(字),或卧龙先生(号),或军师(职务);此外,在表达对某人的尊敬时,往往以他的谥号、斋名、官地等进行称呼,如范仲淹被称为范文正公,蒲松龄被称为聊斋先生,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杜甫被称为杜工部,刘备被称为刘豫州等。学生一般容易接受。

在文言文中,人物第一次出现时总会以全名出现,即姓和名,在之后的叙述中,一般只出现名,或字,或号,或职务等,一般不再以全称出现,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就会糊涂。而且,文言文经常会用“之”来代替,或者直接省略人物,由此,对人物的把握就至关重要。以下文为例:

马周少落拓,不为州里所敬,补州助教,颇不亲事。刺史达奚怒杖之,乃拂衣去曹、汴,为浚仪令崔贤育所辱,遂感激,西之西安,止于将军常何家。贞观初,太宗伞丈武百官陈时政利害,何以武吏不涉学,乃委周草状。周备陈损益四十余条,何见之,惊曰:“条目何多也不敢以闻。”周曰:“将军蒙国厚恩,亲承圣旨,所陈利害,已形翰墨,业不可止也。将军即不闻,其可得耶?”何遂以闻。太宗大骇,召问何,遽召周与语,甚奇之。直门下省,宠冠卿相,累迁中书令。周所陈事:六街设鼓以代传呼,飞驿以达警急,纳居人税及宿卫大小交,即其条也。太宗有事辽海,诏周辅皇太子,留定州监国。及凯旋,高宗遣所留贵嫔承恩宠者迓于行在。太宗喜悦高宗,高宗曰:“马周教臣耳。”太宗笑曰:“山东辄窥我。”锡赉甚厚。及薨,太宗为之恸,每思之甚,将假道术以求见,其恩遇如此。初,周以布衣直门下省,太宗就命监察里行。俄拜监察御史。“里行”之名,自周始也。——《大唐新语》

文中马周第一次出现是全称,之后都简称“周”,如“乃委周草状”“周备陈损益二十余条”“自周始也”。将军常何,在后文中也以“何”出现,如“何以武吏不涉学”“何见之”“召问何”等。这样便于学生了解人物在什么地方出现,做了什么事。

短文中,涉及到的人物有:马周、刺史达奚、浚仪令崔贤育、将军常何、太宗、高宗等。找准了人,就可以理清人物的关系:刺史达奚和浚仪令崔贤育是杖责、侮辱马周的人,将军常何是帮助马周的人,太宗是重用马周的人,高宗是太宗让马周辅佐的人。

(二)知事

知事,即了解文中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最好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从人物和人物关系入手,每个人分别做了什么事?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这些人和主人公的关系如何?学生在一一讲述的时候,基本上也就能理清短文框架和主要内容了。有不明白的地方,也不用着急,把前后文贯穿起来理解即可。

当然,学生在分析人物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多多少少会碰到难处,不是字词不理解,就是理解错误,或者出现语义困难,或者出现逻辑错误,因为文言中有一些古今异义词,有一些距现代汉语意思较远的词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导致了学生对文言的难理解。

如例文中的“感激”,学生可能会无法理解,既然马周被“崔贤育所辱”,为什么还要感激崔呢?因为“感激”一词是古今异义词,它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的意思,而是“因受到触动而激励奋发”之意,所谓“士可杀不可辱”,马周因被辱,反而激起了奋发的斗志,这样就合情合理了。另外,“不为州里所敬”“为浚仪令崔贤育所辱”是“为……所……”的格式,即“被某某某……”的被动句式,这种被动句式,在其他文言中也会出现,是很重要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是马周过得比较潦倒的日子。

所以,重点字词和句式在初高中的教学中,经常是重点讲述,在技工院校的教学中也是重点,只是我们放在故事中贯穿着讲,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知人、知事、知理的运用,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理解,同学们对文言文将不再那么排斥,将文言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渗透在故事中,摆脱了纯讲字词句的枯燥,对人物的分析,仁者见仁,锻炼学生总结的能力,也便于学生对文言有更深的理解。在文言复习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太宗考纲技工
从技工到英雄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肱骨良臣魏玄成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太宗纳谏
技工与专家
敢于说真话的王珪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英武太宗亦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