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话剧”的弄潮儿
——《中国梦》

2019-11-14车向东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1期
关键词:志强中国梦话剧

■车向东/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一、“探索话剧”概貌

上海的所谓“探索话剧”,是新时期话剧从封闭开始走向开放的突出标志。当时对贝克特等人的荒诞派戏剧、布莱希特的史诗剧、格洛托夫斯基的贫困戏剧、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等各种西方戏剧流派及其理论的译介,尤其是各流派戏剧家向传统挑战的反叛精神、弘扬个性的自我意识和艺术创新的执着探索,给中国戏剧家以强烈刺激。同时二十世纪西方戏剧打破传统而追求写意新手法又使得中国戏剧家在对西方现代戏剧的借鉴中,也极为重视自己民族戏曲中的那些重要文化资源——这就是探索戏剧代表作家高行健所说的:借鉴西方现代戏剧,“显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结合我们本民族的戏剧传统,去研究我国戏剧艺术发展的道路”。

1986年前后,一些过分张扬哲理而思想大于形象、过分追求新奇而形式大于内容的探索探索受到批评,较为自觉的探索戏剧开始融合前期探索的经验与教训,既在哲理内涵方面努力提高戏剧的思考品格,又大胆创造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演剧形式,完成了内容与形式探索的整体跨越。其中1987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的《中国梦》,将1980年代后期探索戏剧热推向了高潮,可谓探索话剧的弄潮儿。

二、《中国梦》在话剧思想和艺术表现方面的探索

(一)《中国梦》沉潜的思想闪光

《中国梦》通过几个个性鲜明的青年人物形象的塑造,写了当时中美社会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冲突。作者说:“美国人看这个戏的主题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因为这里的艺术家——扩大到所有的人——也都在金钱和艺术、理想这两者之间挣扎。但这个戏又不是简单的对美国社会的批判,共商业化、现代化、西方化正在给中国带来金钱和麻烦,也引起了不少人对失去东方淳朴文明的忧虑。我们并不能在剧中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想给一些习惯于抽象出几大特征的文化论者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也让人稍为真切地体会一下报上常津津乐道的西方的中国文化热究竟是在一个什么层次上。”

作者在剧中关于中美社会、中西文化的思考,主要体现在明明、John、志强的人物形象刻画中,具体而言,是体现在他们关于中国和美国的不同的“梦”中。作为一个新近移居美国的中国女演员,明明在去美国之前,做的是艺术梦。后来她的艺术天才被发现,正当她沉醉于舞台艺术时,远在美国的外公也找到了她这个唯一的亲人,于是明明的艺术梦变成了美国梦。但是她想以中国演员的身份在美国获得成功的希望很快破灭,而她又不愿老是依赖外公去学习那些她不喜欢的东西,她渴望“像美国人一样地挣钱!”在经历了艰苦备至的打拼之后,她终于依靠经营中国餐馆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然而,她心里总是感到空得慌,总是再做那个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梦”。这是身在美国的中国姑娘明明所做的中国梦:她梦见自己回到当年放排的小河边,看到水坝、高压电线、大轮船即将取代她记忆中的小河淌水,她要寄回美金开发这里的旅游资源。中文名字叫做郝志强的John Hodges,是获得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的美国青年。他喜爱中国文化,酷爱老庄哲学。然而在美国这个商业化的金钱社会,学习中国哲学无异于学习杀龙之技,根本找不到饭碗,他被迫改行做了挣钱多但职业枯燥的律师。John的心里总是做着美好的中国梦,他无比神往庄子的“逍遥游”:游向心之所骛,拒为物之所迫,如鹏之翔于高天,鲲之游于浩瀚。John爱明明和她的艺术,他要明明辞去餐馆生意去专心追求“美妙的中国艺术”,他来负责经济问题而让明明的艺术灵魂自由自在地去飞、去游。志强是明明当年下放所在山区的放排人。在明明生存艰难时,志强的纯真、信任和友情深深打动了明明,连结了二人年轻的心。虽然在一次大暴雨中,志强奋不顾身跳进河里去救他们的竹排而被洪水冲走,但在明明的中国梦里志强一直活着。大难不死的山区放排人志强也有自己的中国梦——希望贫穷落后的山区很快富强起来。尽管他也伤感上游筑坝截流导致小河干枯他再也不能放排了,但他知道这是为了现代化建设,不仅理解而且支持:“我们要电力呀,我做梦也想着开大气船。”

这就是该剧所表现的“中国梦”:一个中国女艺术家在美国做的中国梦,一个美国男青年做的中国梦,一个中国山区男青年做的中国梦。John做的是不了解中国国情的美国青年的中国梦:他全然不理解中国山区放排人的生活艰难和少女明明放排的危险,在他看来,在河里放排“多美啊,古老的中国山川,古朴的中国人情。但愿我也在那儿……他们自己常常是身在美中不知美呀”。这部剧作向人们展示的这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各自的中国梦,对当时方兴未艾的现代化建设和“出国热”起到了立此存照的作用,对人们或混沌或迷茫的中国梦进行了廓清。尤其是它所暗示的人们首先要脚踏实地审时度势适应时代和社会,然后再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去做实现可能较大的“中国梦”,显示出独特的思想锋芒,生发出沉潜的思想闪光。

(二)《中国梦》的“写意”艺术表现

标明“写意话剧”的《中国梦》,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族戏曲的惯用手法,其布景是一个空荡荡的舞台,只有若干多功能的平台和立方体,剧中所表现的中国山区、美国都市、饭馆、独木舟俱乐部等场景,都是在空舞台上“演”出来的:明明和志强在湍急的河流上放排是以京剧与现代舞蹈结合的“放排舞”来表演,外公向明明介绍的是以虚拟表演呈现的相像的别墅——这就与传统话剧注重舞台背景或布景的设计和布置形成了鲜明反差和强烈对比。剧作的叙事结构有戏曲的时空自由、跳跃穿插等特点,又借鉴了布莱希特的史诗剧手法,总体结构的叙述性与具体场面的戏剧性结合得比较到位。

《中国梦》体现了著名戏剧家黄佐临“写意戏剧观”实验的影响。黄佐临的写意戏剧注重以“舞台假定性”去突破戏剧表演的“第四堵墙”,主要靠演员的精湛演技、精彩表演去形象地揭示“以粗犷的笔触大笔勾勒”的波澜壮阔的现代社会,去诗意地表现审美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家的心灵情感,其舞台创造显示出独特的风姿和魅力。具体到《中国梦》的舞台创造上,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虚实相生:一个圆形平台和若干条垂直的白色松紧带,就行云流水般地展现出中国山区到美国都市的舞台空间,而又诗情浓郁,已经深邃,令人遐想,发人深思;划船无桨、放排无篙、冲浪无水,仅仅依靠演员凭借从生活出发而经过提炼的优美动作的虚拟表演,就使人感受到真切而又极富美感。

三、《中国梦》是探索话剧的弄潮儿

以上海为重镇的“探索话剧”,以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在现实人生、美学本体、戏剧技巧、舞台呈现等层面,对话剧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其中的佼佼者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艺术的整体跨越。这些剧作既有探索话剧的共通性,又蕴涵着上海地域的审美风貌,显示了其戏剧创造的独特性。《中国梦》在戏剧思想、艺术表现、技巧运用、舞台呈现方面的相对成功,表现出它作为海派文化产品的开放型、多样性特征。它与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马中骏和秦培春的《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等一起,构成了探索话剧的丰硕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是探索话剧的弄潮儿。

猜你喜欢

志强中国梦话剧
赵志强书法作品
李志强·书法作品称赏
卢志强 用心于画外
话剧《二月》海报
“台湾话剧百变女王”姚坤君的大陆话剧实验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志强的石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国国家话剧院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