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小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
2019-11-14武青华
武青华
(聊城大学附属小学,山东聊城 252059)
1 激发小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题中应有之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就强调:“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素养呢?国际上通用的看法是,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对于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化学科学以及天体科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熟知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解决涉及自身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二是了解各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并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熟悉相关研究方法和过程;三是对于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可,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的重大作用,激发起对于科学的敬畏和对于科学家的崇拜,体验到科学家是人类最值得尊敬的人,崇尚科学精神,不盲从权威和既成结论,更不相信迷信和歪理邪说,树立科学报国的志向,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都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要想获得原创性的、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成就,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尤其是当今中国社会,见死不救、扶老被赖、诚信缺失、携款跑路的事例比比皆是,短期利益和感官刺激备受追崇,各类“明星”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角和人们崇拜的偶像,低俗、媚俗、庸俗的“三俗”节目充斥各类媒体,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的价值观中渐渐模糊,他国的先进理念往往又被盲目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艰难地逐步确立过程中。面对这样的现实,摈弃“我是大明星”、“大佬的豪华婚宴”、“一夜暴富”等信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利用小学《科学》这个主阵地,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立志科学报国、长大要当科学家的雄伟志向尤为迫切。
2 榜样引导是培养青少年献身科学志向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需要从多方面下手。第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材施教;第二,要注意保护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所具有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尽可能多地提供给他们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像科学家们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创新和发现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第三、课堂教学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绝对不能忽视榜样引导对培养青少年献身科学志向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可以让孩子们时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物。榜样的感染往往比其他教学手段更能点燃起孩子心中的激情和梦想。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榜样有旗帜的作用,召唤着孩子们如影随形地向前走;榜样有路标的作用,引导着孩子们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日本人就非常注重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当前所流通的千元纸币上所印的头像,不是天皇的,也不是首相的,更不是什么“明星”演艺人员的,而是日本著名的生物学家、细菌学家的头像。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被反复颂扬,潜移默化地成为日本青少年终生崇拜的偶像。日本的大学教师、科研人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远远高于企业高管、政府官员以及演艺人员。日本的诺贝尔奖的获的人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位,仅仅落后于美国。
作为小学科学课教师,我衷心期盼着我们国家,尽量少地让那些一夜暴富的赌徒们、那些扭扭屁股就腰缠万贯的明星们出现在主流媒体上,让这样的刺激远离孩子们的生活。要切实教育我们的孩子,少去观看什么《中国好声音》、《快乐大本营》、《爸爸去哪了》之类的电视节目,更多地让孩子们去参观博物馆,更多地去了解新的科技发现和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当我们问起孩子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希望听到的更多的回答是“科学家”,而更少地出现所谓“大明星”的声音。
3 紧紧抓住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契机重塑青少年对科学家的崇拜
屠呦呦女士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取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首开中国自然科学获得诺贝尔奖的先河,其意义不亚于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支柱。
诺贝尔奖在宣布颁发给屠呦呦女士时,公布了获奖理由:“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在贺信中说:“您发现的青蒿素及开辟的治疗疟疾的新方向,不仅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为千万患者带来了福音。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听到屠呦呦女士获奖的消息后激动地说:“经过中国科技工作者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上获得突破。获奖本身意义很大,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新开端,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成就被世界认可。”在激动的同时,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这么一个拯救几百万人生命、另世界科技界敬佩的伟大科学家,以前怎么那样默默无闻呢?我们为什么竟然不知道中国有这么一个人呢?”对科学家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这个看是不大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重新面对。
实际上,我们国家在六、七十年代还是注重对科学家的宣传的。当时的青年学生谁不知道詹天佑、梁思成、陈景润这些大科学家的事迹?谁不知道钱三强等“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谁不知道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中国人争了光?他们是青年学生们心目中的偶像,像灯塔一样照耀着青少年的成长之路。当时的绝大多数青少年都励志长大后要当一名科学家,甚至坚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近些年来,情况好像有些变化,满耳朵都是马云、马化腾、王健林等,满世界都是赵本山、小沈阳,似乎他们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更重要。这些人成了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崇拜的偶像,而一些在科技领域有着重大发明和创造的科学家却不被青少年知道。这样下去,怎么能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落户中国呢?怎么能够出现更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呢?国家如何振兴、民族如何崛起呢?所以,从现在开始,必须给予科学家以应有的尊重和待遇,注重发挥科学家的榜样力量,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真正树立献身科学的志向。
发挥榜样的作用,就要对科学家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们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了解他们获得科学成就的过程,了解他们经受的磨难和成功道路上的曲折与失败,了解他们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贡献。要探寻他们自身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特点,研究他们一步步成长的环境,努力挖掘他们的成才规律。甚至要让学生们知道科学家们的科研历程是从什么地方起步的,中间有什么曲折,是怎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是经受了多少次失败才成功的。
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可以少向学生传授一些科学知识,也可以少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但是绝对不可以疏忽了对他们献身科学志向的激发,绝对不能少讲科学家的故事。要积极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励志攀登科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