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木刻版画“韵味”的表现探析
2019-11-13程庆陶
摘要:水印木刻版画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使用的特殊技法。这种技法可以被认为是水印木刻版画的灵魂所在。学习水印木刻版画首先要理解其中所包含的艺术语言含义,将专业技法与艺术语言相结合,使其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水印木刻版画 表现技法 情感表达
一、对水印木刻版画的基本认识
水印木刻版画是一种绘画艺术,主要通过“版”来展示,这种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创作时需要使用画笔和刻刀等工具在石版、木版、钢版等材料上进行绘画创作,之后进行雕刻打磨,最后印刷出成品,并表现出绘画所传达的韵味。木刻版画是当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木刻形式。木刻版画起源于我国,在上千年的发展中进行了无数次的改进,技艺逐渐成熟。水印木刻版画通过水墨调和或者水与颜料的调和,将湿的吸水纸覆盖于雕刻好的画上,经过涂刷拓印,将雕刻的成果展示在纸上,这样的技法重点体现了这一技术富含的印痕肌理。
二、水印木刻版画的技法简析
水印版画的技术要求较高,其技法独特且印刷技术多种多样。创作者本人不仅要掌握刻版技术,还要具备相应的印刷技术。印刷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木刻版画最终成品的质量,稍有差错就会使其表现形式与创作者的初心相悖,未能表达出作者意图传达的思想感情。创作者在进行木板雕刻时除了关注其所使用的技艺之外,还应当时刻倾注自己的感情于作品中。在评价水印木刻版画时,不仅要关注作品创作所用的技法水平,还应当关注作品当中蕴含的意义。优秀的创作技法才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如何才能使水印木刻版画更加吸引观众,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这是水印木刻版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印刷纸张的水分。印刷时所用的吸水纸的含水量会影响颜料或者墨的延展效果。纸张被喷湿的程度要均匀一致,保证印刷效果。不同的作品对纸张湿度有不同的要求。在进行拓印时,由于时间过长可能有纸张变干的情况出现,这时要及时补充纸张水分,将其湿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可以用喷壶均匀地喷洒水雾,维持纸张原有的湿度。還可以通过浸湿纸张四周的方法来保持纸张中的含水量。上色时画笔的选择和笔毛的含水量等也会影响作品的上色效果,与底纹笔的结构材料相比更加适合版上刷色。此外还有各种型号的毛笔,水粉画笔,水彩画笔等,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每一种画笔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绘画效果。但最主要的还是作者如何使用这些画笔,或轻或重,或深或浅,以不同的手法来展现理想的绘画效果。这也是对水印木刻版画作者技术与经验的一种考验。
每一位作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刻版与印刷技法。要想掌握出神入化的创作技法,最重要的还是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摸索方法,也为自我创作提供灵感与思路。创作时的技法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方式,好的技法才能将作者的情感充分地展现出来,但这并非绝对的关系。任何艺术作品的成功都不会仅仅依靠其精湛的技法,更多的是依靠这些技法所表达出的丰富情感。因此,木刻版画的关键点即是通过纯熟的技法与作者所表达的丰沛情感相互融合,最终呈现出的必将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佳作,其中的韵味也定然引人入胜。
三、简述水印木刻版画中的肌理技法
不同的刻版材料有着不同的材料肌理,其在表现作品之时也会展现出不同的效果。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选择合适肌理的材料能够更好地将版画的精髓展现出来,为水印木刻版画增添艺术魅力。在这一技艺当中,肌理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其中之一是湿印,湿印要求纸张的含水量要高一些,在刻好的版面上色之后再将纸张覆盖在上面进行印刷,能够将刻版材料的肌理一并在纸张上呈现出来。还有一种名为重叠法,印刷是从浅色开始,逐层上色,多次覆盖,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另外还有凸印法,即在版画的凸痕上色后印刷,这样能够将凸痕之处的刻版肌理表现出来。总而言之,不同的材料肌理能够呈现出不同的绘画效果,为作品增添不同的韵味。
四、结语
随着水印木刻版画技术的不断成熟,刻版和画笔种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为水印木刻版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如果只注重水印木刻版画创作之时的技术与技法,其表现出来的也只是简单的作品而已,要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必将倾注作者的心血和满腔热情,这样才能赋予作品灵魂,表达出这门艺术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胡榕.浅谈木刻版画中线条表现的独特魅力[J].大众文艺,2012(22).
[2]杨瑛.浅谈水印木刻中“气韵”之说[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01).
[3]陆放.水印木刻技法简述[J].新美术,1981(03).
[4]李俊华,张海欧.论绝版水印木刻在中国创作木版画中的优势[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5]郑爽.秋天的花[J].美术学报,2019(04).
[6]陈琦.水No.7[J].美术,2018(10).
(作者简介:程庆陶,男,硕士研究生,鲁迅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版画)(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