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老区的绿色发展之路
2019-11-13陈诚
陈诚
点开手机相册,庄严肃穆的叶坪革命旧址群,静静流淌的于都河,地势险要的黄洋界哨口……此前,我曾到过的这些地方,仍旧历历在目。
江西,是一片革命的热土,是共和国的摇篮,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80多年前的那支革命队伍,在这里点燃了燎原神州的星星之火。
回望历史,那些写在革命旧址黄色土墙上的“建立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等诸多红色标语,是那个年代人们最真实的表达。
红色,弥漫在江西大地上,也刻在江西人的骨子里。
2017年,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新十六字方针,吹响了江西开拓发展新境界的集结号。
近年来,江西省通过加强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延伸红色资源的作用地域、创新红色资源的利用形式等举措,打好红色牌,以红色资源助推江西全面崛起。
红色传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瑞金,又被称作红色故都。
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建立了以瑞金为首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瑞金恰是井冈俦,革命摇篮地势优。
东出瑞金市区5公里,是叶坪革命旧址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里诞生;城西,就是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至此后,这里便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长征第一山”云石山依然屹立,林木葱郁,气势雄伟。
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这种精神,永远不会为时间所阻,永远一脉相承。
翻开瑞金市的地图会发现,这里的路叫做长征大道、苏维埃大道、红井路、八一北路、解放西路……走在路上,瑞金市民还会告诉你,八一小学和解放小学是当地历史悠久的小学之一,长征医院在当地也是赫赫有名。
在叶坪革命旧址,瑞金市政府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主题,建设了“一苏大会”展览馆、建政之路广场、“提灯晚会”雕塑群等新景;在沙洲坝旧址,以“勤政爱民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为主题,规划建设了群众路线文化广场,重现那段苏区历史。
除了看得见、听得到的红色元素,更有瑞金人心里的红色印记,那是穿越历史长河的苏区精神,带着炫目的时代之光,深深融在瑞金人民的血脉之中。
瑞金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刘琳仍旧记得那句让她备受鼓舞的话语,“共产党人真是好,处处都为咱老百姓着想”。
今年5月,离瑞金市50多公里的万田乡太平山寺,寺院年过七旬的主持在办理活动场所的审批手续遇到了难题。
鉴于这位主持对审批流程不了解,加上年事已高行动不方便,从小受苏区精神熏陶的刘琳和同事,主动把要办的手续送到寺庙进行现场办理,并耐心仔细地叮咛他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这位老者,从而发自肺腑地道出了那句感动刘琳的话。
丹心昭日月,火炬传后人。
“瑞金杨家八子参军,舍身赴死,不忘初心,不变信念……”叶坪革命旧址内,有人又讲起了杨家八子参军的红色故事,吸引众人驻足倾听。
用活资源·井冈山的“斗争”
2019年9月6日晚,井冈山。
宁静的夜晚,被一声枪响打破,被“押解”的老百姓与革命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舞台中央,在一阵密集的枪声与频闪的灯光中倒下。
红旗、镰刀、斧头、红米饭、南瓜汤、八角楼,以及黄洋界上隆隆炮声的故事在红军后代井冈山儿女的叙述中展开。
4000多平方米的巨幅紅绸演化成铺天盖地的血海,随着《国际歌》响起,红绸随风在空中飘扬,直径30米的巨大党徽呈现,向观众展现了1927年那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
这是大型实景《井冈山》的演出现场,催人泪下的《十送红军》响起,伴随着隆隆炮声,举着火把的红军战士奔跑穿梭,直至远方……
当现代化的潮流席卷而来,江西也开始思考如何用活井冈山等红色资源,《井冈山》实景演出便是这新时代的产物。此外,还有井冈山斗争全景画馆、《黄洋界保卫战》3D电影等作品。
近年来,江西省开展了以新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主,以茨坪、黄洋界、三湾等11处革命旧居旧址维修保护为辅的大型建设和维修保护工程,有针对性地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梳理,制定维修设计方案。
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旧址内,钟大娘正在安静地打着草鞋,旁边有一块“穿红军草鞋,走向成功”字样的牌子,不时有参观者掏钱买几双……
这是井冈山革命旧居旧址“情景再现”工程的一个场景。
井冈山将客观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再现红军当年的战斗、工作和生活场景,从而改变了革命旧居旧址“一幢房子、一根棍子、一个话筒”的传统宣传模式,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参与性,让游客也“动”起来。
此外,井冈山还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井冈山红色培训特色,吸引了许多党组织来这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同时,井冈山还依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青少年基地等机构设立培训基地,推出了集培训、参与、体验于一体的红色培训“井冈模式”,推出“走一小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套餐,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等“六个一”活动,精心开发课程,打造精品教学点。
井冈山培训人数连续5年年均增长40%以上,2018年培训达到52万人次。
这是人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精神的传承。
井冈山上,是老一辈革命家战斗和工作的地方;山下,是革命老区人民的居所。山上看历史,山下看老区新发展。
黄洋界脚下,茫茫竹海中,是神山村所在地。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殷切嘱托到神山村视察:“老区在全国建小康的征程中,要同步前进,一个也不能少,都要共同迈入小康社会,都要精准扶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介绍:“近年来,神山村依托井冈山红色资源和本土毛竹资源,以旅游扶贫为抓手,引进市场主体发展了竹制品、精品民宿等产业。接下来,我们还将与八角楼、黄洋界等红色景区串联起来,融入井冈山全域旅游新版图。”
2018年底,神山村人均收入1.98万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00元,村集体收入28.5万元,实现了脱贫摘帽。神山村还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如今,神山村延伸出来的新公路从茫茫竹海中穿越而出,通向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期盼。
绿色发展·红土地上过红日子
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的背后,是终年流淌不息的于都河。站在岸边,向南眺望,对岸是郁郁葱葱的灌木丛,再远些,就是密集的高楼大厦。
纪念碑旁不远处的河岸边,有一块石碑,上面是杨成武将军题写的 “长征渡口”四字。
问一位在此游玩的江西老表,当年红军渡河是这里吗?是哪一年?老表兴奋地说:“1934年,就是从这个位置渡河的!”
那是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军团,分别从瑞金、兴国以及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赶来于都河沿岸集结,一面休整补充,一面作突围转移前的最后准备。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红军主力及中央机关和直属部队,离开瑞金,奔赴于都,开始战略转移。10月16日,参加战略转移的各部队在于都河北岸集结完毕。
这条河是中央红军长征要过的第一条大河,渡过它,革命才能走向更远的远方。
但于都河上并没有桥,中央红军无法跨过这600米宽的河面,是于都人民倾其所有,用了4天时间,在于都河上架起了浮桥。
秋风萧瑟,战马嘶鸣,于都的父老乡亲纷纷前来送别红军,“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
红军,一定会回来。
今年5月,于都县潭头社区70岁的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家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
在孙观发家,总书记与当地镇、村干部一起拉家常,关切地询问孙观发家的收入、就业、孩子上学等情况。
在潭头社区,总书记特别强调,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再加把劲,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近年来,潭头村依托党的好政策,一大批项目落地生根——引进企业建起了富硒蔬菜产业园,大棚蔬菜、葡萄、优质稻等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每年可生产时鲜果蔬6万吨,产值达3.6亿元。
渐渐地,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潭头社区的各项基础设施也完善了起来,一改以往“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的情况。
于都人民有一个传统技艺——弹棉花、做缝纫,当年红军在于都时,当地百姓就为红军做过衣服和草鞋。
现在,于都全县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从事服装行业。于都将纺织服装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为实现高質量发展,赢家公司投入2亿元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围绕一款服装的基础设计,客户现在可以在线自行选择搭配不同的面料、颜色或衣领、口袋样式,下单后数据直接传输到生产线。一块块布料按客户个性化数据自动裁剪,再通过智能排产系统传输给合适工位,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不忘来时路,走好未来路。
85年前,中央红军86000千多名官兵夜渡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85年后,在江西赣州于都,历经85年的沧桑巨变,这座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的小城正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迈进,红土地上的人民过上了红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