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2019-11-13林敏霞林雪红何兰兰
林敏霞 林雪红 何兰兰
在院内急救中,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急诊为重症患者接诊后需要向重症监护室或住院部专科病房转入进一步治疗,但是由于其具有较差的生命体征稳定性,严重的情况下缺乏清晰的意识,同时,临床很难在急诊诊治期间全面评估其病情,因此,转运过程中患者缺乏充分的准备措施、到位的护理措施等,极易引发转运途中意外事件的发生[1]。计划实施检查评价(PDCA)循环属于一种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高度系统性评价制定的护理措施、实施过程及效果[2]。本研究探讨了运用PDCA 循环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执行的正确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 年8 月—2018 年8 月我院患者60 例,随机分为2 组:一组常规方法组(30 例),一组PDCA 循环组(30 例)。PDCA 循环组患者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在22~79 岁之间,平均(59.3±9.3)岁。在损伤类型方面,13 例为胸部外伤,12 例为四肢骨折,8 例为颅脑外伤,7 例为胸部外伤。常规方法组患者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23~79 岁,平均(60.1±9.6)岁。在损伤类型方面,14 例为胸部外伤,11 例为四肢骨折,9 例为颅脑外伤,6 例为胸部外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方法组 常规方法组患者接受常规方法院内转运,值班护士和转入科室联系,将患者病情简要叙述出来,并将可能需要的进一步治疗与护理措施叙述出来,在转运车上将氧气袋等所需设备准备出来,责任医师、护士转运患者。
1.2.2 PDCA 循环组 PDCA 循环组患者接受PDCA 循环院内转运,具体操作为:(1)计划阶段(Plan)。首先培训人员,使其对PDCA 循环模式的涵义与内容进行熟练掌握,然后将各类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规范流程讨论制定出来,将转运过程中医师、护士的职责范围明确下来,将转运过程中的应急预案内容制定出来;(2)实施阶段(Do)。转运前对患者病情进行正确评估,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环节进行认真分析,转运人员将转运设备明确下来,对急救与监护设备处于备用状态情况进行检查,积极和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将转运目的、需要配合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然后将个体化的转运方案、辅助人员等选取出来,转运过程中将急救箱携带上,并对患者通畅的各管道进行始终保持,对牵拉脱落的现象进行严格避免。向目的科室转运后详细床头交接;(3)检查阶段(Check)。科室护理管理人员不定期检查转运过程中PDCA 循环模式的实施情况,对转运方案进行评估;(4)评价阶段(Action)。定期将在转运过程中参与的医务人员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对经验与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总结,对转运计划与应急预案进行进一步调整,从而为下一轮护士开展转运技能培训将PDCA 循环管理程序重新启动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执行正确情况,并记录其转运耗时。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病房交接准备情况、漏项发生情况。此外,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转出科室满意度、接收科室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执行正确情况、转运耗时比较
PDCA 循环组患者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方法组(P<0.05),转运执行正确率显著高于常规方法组(P<0.05),转运耗时短于常规方法组(P<0.05)。具体见表 1。
2.2 两组患者的病房交接准备情况比较
PDCA 循环组的病房床头检查交接准备率高于常规方法组(P<0.05),但两组人员药物支持、液体支持、呼吸支持、监护设备交接准备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漏项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漏项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2.4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转出科室满意度、接收科室满意度比较
PDCA 循环组患者转出科室满意度和接收科室满意度分别为93.3%(28/30)和93.3%(28/30),高于常规方法组的73.3%(22/30)、76.7%(23/30)(P<0.05),但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3 讨论
在院内急救中,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急诊为重症患者接诊后需要向重症监护室或住院部专科病房转入进一步治疗,但是如果转运过程中患者缺乏充分的准备措施、到位的护理措施等,极易引发转运途中意外事件的发生。PDCA 属于一项质量管理科学程序,具有规范化、标准化的特征,现阶段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与学科的质量管理中,同时将令人满意的结果获取了过来[3-5]。PDCA 循环程序包括4 个阶段,即计划制定、实施、检查、评估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系统评价计划方案,科学性较高[6]。近年来,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PDCA 循环模式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同时将理想的效果获取了过来[7]。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8-13],在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中应用PDCA循环程序能够促进转运安全的提升,从而促进护理质量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的提升。本研究结果表明,PDCA 循环组患者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方法组,转运执行正确率显著高于常规方法组,转运耗时短于常规方法组。PDCA 循环组的病房床头检查交接准备率显著高于常规方法组,但两组人员药物支持、液体支持、呼吸支持、监护设备交接准备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漏项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CA 循环组患者转出科室满意度、接收科室满意度93.3%(28/30)、93.3%(28/30)高于常规方法组73.3%(22/30)、76.7%(23/30)(P<0.05),但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运用PDCA 循环较常规方法更能有效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院内转运执行的正确率,缩短转运耗时,提高病房人员准备、床头检查、药物支持、液体支持、呼吸支持、监护设备交接准备率,降低漏项发生率,提升家属满意度、转出科室满意度、接收科室满意度。
表1 两组患者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执行正确情况、转运耗时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病房交接准备情况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的漏项发生情况比较[例(%)]
表4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转出科室满意度、接收科室满意度比较[例(%)]
总之,运用PDCA 循环较常规方法更能有效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执行的正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