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慈善回顾及未来展望—2019上海慈善论坛主旨报告节选
2019-11-13整理陶晨
整理|陶晨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慈善文化和传统,历代先贤也都曾有过很多关于行善、扬善的论述,这种思想意识和道德基础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也使得今天的慈善公益事业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底蕴。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慈善事业实行的是国家—单位社会管理体制,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其间政府曾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慈善机构进行了改造,并成立了诸多的群众互助组织,新建了一批机构设施,慈善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到了“文革”期间,慈善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产物,所以慈善事业基本上也中断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因此改变,由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改变了过去由政府、企业包办各种福利救济的传统。到20世纪末,随着《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以及相关政策的放宽,国家开始允许企业和个人设立非公募基金会,社会慈善组织开始增多。到200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保障体系,并以之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10月,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明确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1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也提出,要支持发展慈善事业。2016年3月《慈善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慈善事业进入了法治化的发展轨道。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慈善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强调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的保障。可以说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从1978年以来,社会领域和慈善领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认为有如下几大转变。一是社会组织的扩展。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社会领域的变革,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不断成长壮大。二是治理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方式逐渐从单一的政府管理向多元的社会治理和协同治理转变,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慈善理念和运作方式的转变。慈善事业的扁平化给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慈善组织逐步实现了理念和运作方式的转 变。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实践
在现代慈善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慈善事业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目的是努力通过持续创新,更有效地回应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力所能及地使慈善的独特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第一,聚焦项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就拿扶贫项目来说,我们不是简单地复制同一个模式,而是通过深入了解这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扶贫的内容、路径和方法,做到对症下药。稳步推进了像“双千人计划”再出发项目,继续实施了乡村医师和乡村教师的培训,这都是根据被扶贫地区的实际需求所开展的。这些项目实施后让对口支援地区获得了很大的益处。
第二,创新资助和募捐的方式。通过创新,使自己的角色从单纯的资助者转变为政策倡导、建言献策者,转变为项目的推动者和合作者,转变为促进社区治理,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催化者。我们与青年家园合作,通过微博直播“蓝天至爱计划”,观看人数达到了58万人次。我们与多家机构合作进行了公益信托、股权捐赠等方面的创新。互联网筹款是一个新的领域,自互联网众筹部成立以来,我们积极尝试多类型的网络扶贫众筹活动,截至2018年年底,本会在各类众筹平台上发布了50多个筹款项目,筹得善款434万元。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钟燕群作主旨报告
第三,注重跨界合作和多元协同。在长期的慈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跨界合作和多元协同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联合多家机构组建了跨界协作的智库型平台研究,搭建了企业社会责任、非政府组织(NGO)互助共赢平台,搭建了长三角地区慈善公益组织互动平台。在区域联动方面,我们积极落实中央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在长三角区域积极推动慈善一体化,通过项目的专题合作、信息的联合传播,在三省一市大家共同努力下,形成江、浙、沪、皖慈善公益组织的联手、联合、联动。
第四,强化各区代表机构的作用。区代表机构扎根社区,贴近百姓,是本会进行社会动员、实施慈善救助、传播慈善公益理念、弘扬慈善文化的基础,也是我会依靠的主要工作力量。各区代表机构结合本区特点,利用各自的优势,积极探索慈善募捐新的途径,拓展新的平台和项目,打造了一大批拳头产品和特色慈善公益项目。在精准扶贫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积极倡导践行现代慈善文化。为构建慈善文化,动员更多的人群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