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探究

2019-11-13黄培珊

福建茶叶 2019年8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思政政治

黄培珊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人类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信息时代已然来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内容指出,直到2019年6月,中国网民的规模已经十分庞大,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达到了8.54亿人,这之中的网络参与主体由青少年以及大学生群体构成。本研究随机抽选福建省4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为对象,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高达近85%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14小时。

表1 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统计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高的挑战。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即及时性。原先学生只能通过讲座或者课堂、书本获取新的知识,学习地点有一定的要求。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一个地方及时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时事热点和各种社会现象等,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显著提升;二是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即丰富性。互联网使学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启迪学生思考判断,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广泛性思维、交叉性思维、变换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是网络的互动性。网络虚拟空间的匿名性,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更加自由的交流互动,有利于真实情感的的传递,增进彼此的感情。相对之前的受教育者的被灌输式教育,网络提供了更多的互动交流,这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使其由消极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互联网一方面作为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有效途径,成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广泛性和内容的难以控制性也给当前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显而易见,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当务之急是高校如何有效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科学地利用网络途径对大学生展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政教育,已成教育者反复思考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 “授之以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网络的丰富性为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动力。然而网络信息十分庞大,良莠不齐,所以对大学生来说选择十分重要。传统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导致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偏差,大学生在网络信息选择时容易出现问题。问卷数据显示,4.6%大学生承认喜欢浏览色情网站或观看血腥暴力恐怖视频,仅17.2%的大学生关注时政,9.2%的爱浏览学业相关内容。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引导高校学生进行网络信息筛选,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尤为重要。

图2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

网络时代信息的多元传播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及选择信息能力培养比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有价值。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培养他们分辨是非能力的同时让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实践互动产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理念,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互相学习中成长。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下,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一个极大的提升,适应社会的速度会更快、利用资源的意识得到培养,认识事物也会更加客观等,使得大学生主动从网上筛选对自身有利的信息。教育者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的缺点和不良影响就因噎废食,禁止学生使用网络,这种强加的观念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成为学生眼中“落伍”的存在。立足时代前沿,顺应信息发展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和认可,转变教育观念,“授之以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高效开展思政工作和塑造教育者自我形象的不二选择。

2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问卷数据显示,37%的大学生曾有过通过网络辱骂他人的网络暴力行为,12.6%的大学生曾参与散布谣言,在网上分享自己己知晓为虚假的信息,所以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十分脆弱。问卷中56%的大学生认为“网婚仅是乐趣”,3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言论自由,无需承担责任”,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网络存在较为错误的认知,网络道德缺失。面对这一现实情况,高校可以在学校官网上建立德育板块,甚至可以建立全新的道德教育网站,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并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另外开设论坛,为教师学生互动交流提供平台,分享彼此观点,及时引导学生对于社会热点和时事舆论的看法。教师通过阅读学生发布的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肯定正能量,及时疏导负面情绪。

3 改善高校心理辅导环境,网上网下“二元结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学校通常是通过新生入学的心理普查以及相关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这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对心理咨询方式的期望,调查结果显示52%的大学生选择了网上心理咨询,17%的大学生喜欢一对一面谈,这表明大学生还是更加喜欢线上心理咨询方式。大学生更能接受线上心理咨询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就是大学生频繁使用网络,对其比较熟悉和认可,因此更能接受网络咨询;其次就是网络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心理咨询、方便快捷,还具有匿名性,可以隐藏身份,保护隐私。这些都是线下心理咨询无法比拟的优势。综上所述,校园网上网下“二元结构”的心理辅导机制建设亟待进行,网上网下心理咨询结合的模式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图3 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方式偏好

4 合理利用大数据,建立大学生信息数据库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大的变革就是数据化。教育数据化使得教育者能更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态。通过在网上的浏览痕迹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活动。同时可以通过数据的归类,有针对性的对同一群体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有效改善了传统教育面对大规模群体研究的无从下手,使得教育活动覆盖面更广且更系统化,更具针对性。在教育个体信息收集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准确掌握其心理活动和思想状况,通过网络数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个性化,可以做到因人而异、私人定制,最终达到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效果。针对数据收集方面高校可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就是建立专门的学生网络数据研究部门。利用学校原有的网络信息平台,比如通过学工处、教务处、心理咨询室、图书馆等不同职能部门现有的网上信息平台,增加学生可参与的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其次就是通过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组织活动或者发放网络调查问卷进行数据采集,让学生的言行思维准确的数据化。

此外,完善的信息监管机制和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当前网络环境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即网络空间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充分不系统不灵活的信息供给之间的矛盾[2]。网络思政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不足,是对其内容的丰富和拓展,但并非取代和完全的推翻。唯有网上网下紧密衔接,共同发力,才能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