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猕猴桃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9-11-13
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又名奇异果,是猕猴桃科,猕猴桃属落叶、半落叶或常绿木质藤本。全世界猕猴桃属植物共有66种,中国有62种[1]。猕猴桃是公认的新兴保健水果[2],在国内外发展迅猛。湖北省十堰地区关于猕猴桃的栽植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约500年。20世纪90年代十堰地区开始零星种植猕猴桃,经过20多年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并发展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主导产业之一。
一、产业优势
自然生态环境适宜。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毗邻神农架,西接秦巴山,汉江穿境而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全市年均降水量约870㎜,年均气温15.2℃,年日照1 655~1 958小时,无霜期长达242天;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疏松,无大规模病害发生。十堰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和气候资源,是国内外专家认可的猕猴桃优生适生区域。
优良种质资源丰富。20世纪80年代十堰地区发现多个猕猴桃野生群落和优良单株,经观察、培育出了国内三大美味猕猴桃主栽品种之一的金魁[3]。2012年起全市开展野生猕猴桃资源发掘及保存工作,共收集性状优异的野生中华系列猕猴桃资源16份,野生美味系列猕猴桃资源47份,野生软枣系列猕猴桃资源5份,野生京梨猕猴桃资源1份,野生大籽猕猴桃资源1份,选育出“汉美”“武当1号”等猕猴桃新品种。现已探明境内野生猕猴桃蕴藏量高达1万t,其中,房县年产量可达4 100 t,竹溪年产量可达2 500 t。研究发现,以湖北省神农架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是整个猕猴桃属植物的原生中心[4],也是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地理分布最集中地区[5-6]。研究认为野生资源分布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猕猴桃栽培的最佳生态区域[7]。丰富的种质资源是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根本[8],十堰正处于神农架腹地,是猕猴桃属植物的多样性保存中心,蕴藏着巨大的科研和育种潜力。
政策引导势头强劲。为了充分发挥十堰作为猕猴桃最佳适生优生区的地缘环境优势,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十堰市成立了鄂西北猕猴桃生态高效栽培试验站。当地政府配套资金,针对建园及田间管理给予大力帮助和引导,配合周年田间技术服务,把猕猴桃产业作为培育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带动全市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来发展。
二、发展现状
种植规模和品种分布。据统计,截至2018年,全市猕猴桃人工种植面积约860 hm2,占全省种植面积的8.38%,结果面积336 hm2,年产鲜果约7 500 t,占全省猕猴桃总产量的21.19%。各县市区均有种植,其中,竹山县、竹溪县、张湾区、茅箭区为主要产区,占全市人工种植面积的80%以上(见表1)。由于全市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幼龄园占全市人工栽植面积的65%以上。主栽品种有红阳、海沃德、金艳,也有少量的徐香、翠香、金魁等。其中红阳、金艳和新西兰的黄肉新品种Hort16A是新建园的主导品种,占全市新建园猕猴桃品种的70%以上。
品种结构和经济效益。成年园主栽品种海沃德和金艳属晚熟品种,主要集中在10月中下旬成熟,产量较高,一般产量可达25~30 t/hm2;成年园主栽品种红阳属早熟品种,主要集中在9月中下旬成熟,产量相对较低,一般在10~15 t/hm2;绿肉美味系列品种金魁,主要集中在10月底成熟;新建园主栽品种Hort16A属于早熟品种,一般在9月中下旬成熟,平均产量20~25 t/hm2。果品价格与品种、成熟期、栽培地区有一定的关系[9]。离城区较近,农旅结合观光采摘的猕猴桃销售价格远远高于批量进入市场的价格,如张湾区西沟乡沙洲村和长坪塘村,海沃德、Hort16A和红阳,平均采摘价格分别高达10、20、30元/kg;竹山县麻家渡镇总兵安村润安家庭农场,采用网上鲜销和体验采摘的销售方式,红阳和Hort16A的价格平均20元/kg;而离城区较远,地理位置较偏僻的地区,价格普遍较低,一般销售价格在5~8元/kg。目前全市猕猴桃70%以上以路边小贩兜售鲜销的方式进入市场,本地市场供不应求现象突出。全市猕猴桃种植园平均每667 m2产值在1万元左右,最高可达3万元,纯利润在7 000~2万元。猕猴桃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来源。
表1 十堰市各县市区猕猴桃主要栽培品种和面积
三、存在问题
品种结构和布局有待优化。目前成年园以晚熟品种为主,主要是海沃德和金艳,占总面积的50%以上,且主要集中分布在十堰市近郊的张湾区和茅箭区,早采、早销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果实品质和消费者体验。幼年园以早中熟品种为主,主要是Hort16A和红阳,占总面积的40%,但种植分散,且分布缺乏科学性。在海拔800~1 200 m的竹山县和竹溪县仍有大规模新建红阳种植园,冬季和早春易出现冻害,若肥水及田间管理不到位极易影响产量和暴发病害。从品种结构来看,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不合理,栽培品种较为单一,晚熟品种比例过重,成熟期集中,消费时间狭窄,品种混种程度高,缺乏能够大面积发展的品种。从品种布局来看,不同品种对气候、环境、土壤适应性不同,因此所需要的技术措施也有差异,种植户受经济效益驱使,在未综合考虑品种适应性的情况下,盲目种植,缺乏科学规划,影响了适宜品种的规模化发展。
配套设施滞后栽培管理粗放。建园标准低、配套设施缺乏、田间栽培管理不科学的现象普遍,直接影响了果实品质风味和稳产丰产。如,平地果园排水设施规划不到位,起垄不规范,若排水不畅极易引起涝害,导致落叶早衰;坡地灌溉设施缺乏,干旱高温天气极易导致树干灼伤、叶片焦枯。在栽培管理上,较多种植户采用传统的小穴定植方式,掩埋嫁接口,易形成 “小老苗”;架形搭建不标准,棚架不牢靠;栽植密度过大,后期果园易郁闭,导致病虫害发生加剧;雌雄配比不当,雄株较少或花期不遇,畸形果比例较多;化肥施用量大,有机肥农家肥施用量少;使用化学药剂除草,忽视果园生草和树盘覆盖;整形修剪不规范,修枝、抹芽、绑蔓、疏花、疏果不到位,留枝、留芽量太大,树体负载量过重。
种植主体分散产业化经营程度低。近年来按照“农户 +合作社 +互联网”的模式,全市先后组建了10余家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成立,为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统一化销售、精深加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示范推动作用。但大部分种植主体仍以家庭为主,规模较小,品种混杂,生产种植缺乏统一标准和监管,技术标准落实不到位,市场竞争力弱,果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示范带动的龙头企业,严重制约了十堰猕猴桃特色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
四、发展对策
合理规划品种结构和布局。从目前市场来看,具有竞争优势的猕猴桃品种具有果形美、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耐贮藏等综合特性。在规划品种和优化布局时,要因地制宜,严格根据当地的气候、立地条件,通过新建、高接换种等方式提高早中熟品种比例。对于中华系列易感染溃疡病的品种要慎重发展,避免混栽。同时,应充分挖掘野生资源,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可以大面积推广的地方优良品种。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产品定位等因素,近郊发展休闲观光采摘观光的果园可种植软枣、毛花、翠玉等即采即食花色漂亮的品种和红阳、东红、Hort16A、金桃等消费者认可度高的品种,偏远地区合作社可衔接不同熟期品种,拉长鲜果销售时间,切实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推动科学技术引导和辐射。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园区,集成猕猴桃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规范建园、适地适栽、培肥地力、雌雄配比、配方施肥、果园生草、合理修剪、控制负载、绑蔓整形、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应用。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如发放技术手册、田间指导、集中培训、果园实际操作、产地参观,组建技术指导QQ群、微信群等,进一步加强果农规范化田间管理的意识,提高果农种植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辐射扩散和落实。
培育产业强势主体补齐产业短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着力完善配套相应激励机制,提高产业发展后劲。通过培育规模大、效益高、产业链完整、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扶持壮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模,建立新型营销网络,扩宽销售途径和渠道,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多方位宣传报道,打造十堰猕猴桃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完善采后贮藏环节,新建冷库及发展精深加工,多层级综合利用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逐步改变散户经营模式,将众多农户集中起来,统一标准化田间生产管理,形成互利互惠、风险共担、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最终形成共赢的格局,带动整个区域猕猴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