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原工业化时期英国乡村毛纺织业对农村的影响
2019-11-13陈慧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陈慧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
英国乡村毛纺作为“民族工业”,它的出现不仅对农村地区有经济影响,还有社会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原工业化经济,引领新兴产业。
一、农村毛纺工业的发展
羊毛产业是地地道道的英国的乡村工业。它们的生产者主要由农民构成,散居在农村中,以家庭生产为主要形式。
(一)看参与人数判断毛纺织业的发展
诺里季地区是当时英国毛纺织业主要集中区之一,这个地区拥有织机和纺织工人分别为1.2万和7.4万,但是诺里季城人口数量根本达不到这个高度,人数仅约为3万,这可以明显的看出纺织业的工业主要由农村村民在附近的农村进行生产。根据一份关于时间为17世纪初的资料显示,在英格兰进行毛纺织业生产的全部人数高达百万。但单从全国城镇从事羊毛制品生产的人数来看,人数根本还不及这个数的一半,甚至最高人数不过约为1/5,因此在全英格兰中,有90%的乡村人口进入纺织羊毛行业。
(二)看英国的呢绒出口量方面判断毛纺的发展。
英国在中世纪时期,以羊毛为原料制成的纺织产品出口销售量在5.4万匹,经过100年的发展,出口制成品达到12.2万匹,随后毛纺产业趋于平稳发展,一直保持在每年销往国外11万匹左右。1700年羊毛制成品销往国外的数量为总值的4/5,当年出口价格高达280万英镑。
二、农村毛纺工业对经济的影响
(一)推动新的生产方式变革
兴起三种生产模式,后者总比前者资本主义化程度高。
“初级家内制”出现。羊毛加工制成呢绒出售,家庭成员是劳动帮手,他们根据自身想法来安排纺织呢绒的颜色和质地的全过程,然后拿到就近的市场换钱补贴家用。
呢绒商后来直接将羊毛定期送到纺工家里,“典型的家内制”出现,流行于英国各地。呢绒商将工资分为两部分,将羊毛给织工的同时先付一小笔订金,在成品完成时再将剩下的钱全部付清。村民在制作呢绒的时候,有时会用到呢绒商供给的工具,这样使得这一模式下的生产者更加没有了独立性。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具有进取的呢绒商将织工们聚集起来,在一个织布场所里监督他们加快做工,这种形式被逐渐的固定下来,成为集中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被使用。
(二)推动农村的市场化和资本主义化
农村纺织产业首先加速了要进行生产所需的所有物质资料的商品化。羊毛产品销售市场广阔,养羊业快速发展。除了养羊业的发展,受到纺织业发展刺激的经济作物开始起步,作为其他的纺织工业原料如亚麻、棉花以及染料种植在16、17世纪出现。
推动劳动力进入流通领域,劳动力可以进行买卖。毛纺织业推动圈地运动的开展,无地的农民在包买商的控制下通过兼业制作纺织产品维持生计,这种雇佣劳动即劳动力商品使得农民获得对自身劳动的支配权,各种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最终被解体,推动自给性的农本社会迈向商业性的工业社会。
农村工业的勃兴推动城镇的崛起。包买商向农民提供羊毛原料,通过对远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预见,将各地农民组织起来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生产,然后他们将产品聚集起来,附近的农村经过包买商被联系在一起,成为大的全新的集合体“城镇”。
三、羊毛制品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一)人口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制成羊毛成品作为原工业化最具代表性的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支持工业的发展,这样便直接推动了农村地区进行早婚。农村婚姻率高,婚龄低,出现高出生率,人口增长迅速,成为原工业化地区普遍的人口发展模式特点。
(二)妇女地位上升
原工业化时期,妇女不仅管理基本家务,还帮助进行纺织。而且女工的细心与技巧成为一大优势,工厂需要更多的女工。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随着积极参与纺织劳动不断的凸显。
(三)农村中新兴阶层出现
中产阶级的主要构成:其一,有资本的城市商人。在16到17世纪专门销售呢绒的商人产生。呢绒商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不仅负责卖纺织工的纺织品,还通过向没钱购买原料的织工提供原料的方式控制生产活动。其二,农村中的一些个体纺织工富裕起来,成为中产阶级和富农。他们本身就有少量的土地,牧场和房屋,还有一两家纺织机,在纺织行业兴起后,他们在市场上购买羊毛,在与呢绒商签订售卖合同后,从呢绒商那里获取高额利润,从原来的阶层中脱离出来,成为新的中产阶层。
新兴无产阶层兴起。圈地运动中小农被大量剥夺生产资料,大量廉价劳动力涌现毛纺织行业。他们共同推动资本主义中雇佣关系的发展,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体系的完善。
总结:
纺织羊毛作为农村工业的代表,作为一种民族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农村出现贫富两极化。我国作为工业大国,要积极的借鉴英国毛纺产业发展经验,创新发展形式,同时也要积极避免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