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的文化差异
2019-11-13宋晨光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宋晨光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7
羞耻,作为自我意识情绪中的一种,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亲密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羞耻的概念、测量研究取得进展的同时,羞耻的文化差异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羞耻含义差异
对英文语境下羞耻的概念虽无统一的说法,但现有表述中却存在较多一致之处:首先,它是一种包括认知评价和主观感觉在内的负性情绪或情感;其次,这种感受较多地与消极事件、个体知觉到的他人评价相联系;第三,羞耻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性行为或行为倾向。[1]
中文语境下的羞耻通常表述为:羞耻心, 是一个人由自己言行的过失而产生的, 表现为对自己违背内心的善恶、荣辱标准而产生的不光彩、不体面的心理, 或因周围的人的谴责而产生的自责心理。[2]根据中文语境下的羞耻含义可以将羞耻分为:素养欠缺型羞耻或狭义的羞耻心,既有耻,更有羞;受辱型耻辱或蒙羞,既有耻,更有辱;转移性羞耻,个体纯粹只是因为与自己关系密切的重要他人作出了某种令人感到羞耻的事情而感到羞耻的一种心态。可见,在中文里羞耻比英文中的“shame”的含义要广泛。[3]
二、羞耻引发因素的差异
从上述对羞耻含义的文化差异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背景下羞耻的引发因素存在差异,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为具体的归因方式对羞耻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表现为引发因素范围有大小之分,集体主义倾向的文化中,羞耻引发因素范围较大,还包括了与自我相关的重要他人及群体等因素。自我-行为理论认为个体把负性结果归因于内在自我时产生羞耻,归因于外在行为时则感到内疚,而不是羞耻,[4]而对中国被试进行的研究得到的结果却并不符合这一理论,甚至相反。这与文化下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有关系,集体倾向的文化中个体往往在所属群体中定义自身。[5]
三、羞耻体验的差异
羞耻体验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羞耻易感性、强度及持续性、羞耻的伴随表现这三个方面。研究发现,亚洲被试比欧美被试更敏感,更容易体验到强烈、持久的羞耻,伴随更多的身体反应。[6]在伴随情绪上,亚洲被试感到更多的尴尬、恐惧,欧美被试感到更多愚弄、愤怒。[7]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羞耻易感性、强度及持续性、羞耻的伴随表现上显示出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出情绪与文化之间的复杂联系。羞耻依赖于对自我的个体建构与文化建构,文化深远影响并导致产生一种特殊的羞耻。
四、羞耻应对的差异
有研究认为,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感到羞耻时会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在情绪表达与发泄上更自由。[6]概括而言,西方多采取采取退缩回避、攻击(自我、他人)等方式,而在一些羞耻与道德紧密联系的文化中,除了如西方那些应对外,还会有加强自身修养等多种方式。羞耻应对的文化差异与很多因素有关,如人们对羞耻的态度,西方视为严重、负面的,中国既有持赞赏态度的,也有持批评和自责态度的。[3][2010,86-94]而态度又与社会规范,尤其是道德约束有密切关联,在东方文化中,控制情绪常常意味着有教养,西方更注重情绪发泄和表达的自由。
五、总结
在不同文化中,羞耻的含义有大小、侧重不同,引发因素有情境的差异,在体验上有难易、强弱、时间长短以及伴随体验的不同,羞耻应对的方式也有简单复杂之分。已有研究扩展了研究视角,但仍未形成全面、有较大说服力、影响力的理论。羞耻的文化差异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