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路径探析

2019-11-13于博伦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新生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概论中华融合

于博伦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人民也越来越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曾多次发表相关文件,提出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坚定“四个自信”。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之一,其教学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本源也深深镌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在探析两者的融合时,除了在注重其内容的融合,也应关注两者融合的路径,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路径”①指到达目的地必经的道路,着重解释路径的实践性;②比喻门道 ,指出了路径的方法论意义。

杨建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了界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以信息的交流、分享而联结起来的主客体指向教育目标的运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逻辑指向和实践过程的统一。[1]

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从抽象逻辑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上特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矛盾与规律,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教育对象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逻辑指向。其次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它是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指向的现实路线,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综合组织模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客体开展教育信息的互通和共享,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对象思想素质的提高。[2]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由若干因素形成并展开的,在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路径时应注意路径偏重内在,具有必然性特征、指向特征。故此,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路径时,应当首先辨别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中可以从内在进行融合的内容,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和环体出发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融合的路径。

1.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以及运用能力,直接影响“概论”课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教师处在教育和教学的最前沿,是传播和灌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践行者,教育者的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影响并决定着受教者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如何将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落到实处?关键之一在于拥有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一方面这支教师队伍应在具备良好的专业造诣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同时,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他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也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地分析与判断,充分了解并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缺陷,可以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思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并运用在教育和教学之中,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叉渗透。教育者应当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且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教育者自觉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

另一方面教育者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政治意识、治学态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大学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型期,在此期间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育者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遵循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躬身实践,成为学生良师益友。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世、严谨治学、交友爱人、严以律己的道德品质。

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也应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底和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并能够将这三者进行有机融合,那么“概论”课的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受教育者会对教育影响进行评价并作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取舍,也就是说学生是检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是否有效的唯一检验者。

如何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一,受教育者能够准确分辨什么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美德的内容,又有哪些是中华文化中的糟粕,是需要剔除的东西,只有清楚且准确地分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理解并且从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成果一直存在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与延续之中,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优越性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丰富中国精神的内涵,有利于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巩固中华多民族繁荣共存的和谐大家庭。

其二,受教育者要认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进步性和优越性。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建立在中国具体国情上,经过实践论证的科学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各种文化、思想、意识、理念的碰撞,在这种激烈的文化碰撞中,受教育者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世界的变化和趋势,一直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到目前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更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最终必然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同时也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的曲折和反复,更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受教育者应当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践经验和时代特征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奋进、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因此要始终不为所有风险所惧、不被所有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往直前。

只有受教育者本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有一定的认同和理解,两者的融合才能更加流畅与顺利。

3.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创造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与效果的客观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有不同的类型,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集中的环境——学校或者说校园。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校园文化环境相互匹配、相互兼容。因为受教育者绝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学校之中,校园环境的各种因素,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向学生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并熏陶、感染他们的思想,使学生的情绪、思想及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来,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相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如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融合相关的内容通过校园环境展示出来,例如在学校主要道路和学生活动中心,增加相应的景观设计;在校内宣传栏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专栏,校园热门公众号、校园广播可以开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应的介绍栏目;也可以通过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知识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历史故事微电影等等。

当学生处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接受了来自多种传统文化信息的熏陶,这时就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一定的提升,从而使学生在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相互融合的内容时更加容易,也使两者的融合更加自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相融合的路径,需要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环境多方面考虑,做到二者自然、有机的融合,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品质与实效。

猜你喜欢

概论中华融合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融合》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