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9-11-13隆美英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足荣镇中心校广西德保533701
隆美英 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足荣镇中心校 广西 德保 533701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学生知识内容不如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学习情况去主动学习,如此一来,不但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在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同时,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以小学数学为例,们通过对现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为学生量身打造自主学习的方法这三个方面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1 教学观念落后
尽管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师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填鸭式”教学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有效的教学成果,但从“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教育目标来看,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它限制了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发展,禁锢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过分依赖他人对思想的灌输。“以成绩来评判学生好坏”依然是决定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师看待学生的标准,想要打破这种畸形教学观念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1]。
1.2 教学方法单一性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化的学科,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受自身年龄限制,抽象化的事物并不能完全被低年级学生所理解,这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受挫,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教学中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传统“你听我讲”的单一教学方式并不被现代学生所接受,甚至产生了排斥情绪。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例如,可以增加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或者建立问题情境引到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并主动学习、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都是体现教学方法多样化的一种教学方式。
2.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具体运用策略
2.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首先,教师要在课堂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是一段视频、一个故事、一个笑话或者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也可以是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其次,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答案的欲望并付诸行动;最后,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开答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秒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以故事为课堂开头,讲述在一个美丽的时光王国里,有三个王宫,一个是时针宫,一个是分针宫,还有一个是什么王宫呢?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会立刻答出是秒针宫。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复习一下时针和分针的知识,接下来引导学生对秒针的认识,同时提出问题“那时针宫、分针宫和秒针宫有什么关系呢?”再次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回答问题,最后在把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具体化,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秒针的含义、以及时针、秒针、分针之间的关系。如此形象的课堂讲解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一切以学生的认知为根本来开展教学,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大纲[2]。
2.2 提升学生思维运转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运转能力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的逻辑分析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尤其是数学课程,其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加强对学生逻辑运转能力的开发,因此,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架构的基础之上,多给学生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答案。同时,在小学数学中,许多数学公式和定义都有共通之处,教师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引导学生对数学公式及定义进行自主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体系,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逻辑运转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这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如学习,而不是直接去告诉学生答案。只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才能彻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生学习主体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3.1 提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能力的地方,因此,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来主导课堂,这是不可取的。一直以来,教育部门一直都在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口号,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课堂教学,传统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模式早已成为过去式,如何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学习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只有做到与学生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一课时,如果教师单凭对圆柱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真实理解到圆柱含义的,教师要把抽象的事物进行具体化,首先,教师让学生们思考什么是圆柱体,学生会回答是饮料瓶或者药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圆柱体饮料瓶或者药瓶外的商标纸,在课上自己动手将商标纸剪开,看会得到什么图形,该图形的长和宽分别代表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学生通过主动操作,加深对圆柱体的认知,这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3]。
3.2 教会学生主体参与的方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所有的疑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来源,也是促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初阶段,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实际行动证明学生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例如,除了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与启发之下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外,可以设置课堂自由提问环节,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不明了之处,让其他学生帮忙解决问题;教师也可自己设置问题作用,供学生们课下去自主寻找答案[4]。
总结: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符合当今教育的发展要求,也符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正确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