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河块蜜的前世今生
2019-11-13饶云华
◎饶云华
中蜂养殖,古已有之,姚安也不例外。
综合相关文献,大致的脉络是:我们最早的祖先,在漫长的野蜂蜜采集过程中,先是掠夺性破坏性地采蜜,然后过渡到对巢居树洞或岩洞的蜂群进行简单的维护管理。期间,人们发明了熏烟驱蜂采蜜,发明了用炭火加宽蜂洞,发明了用泥草、牛粪改变蜂洞大小,发明了刻痕为记以示归属。最后,随着族群的壮大,为了得到更多的蜜,人们发明了蜜蜂移养、蜜蜂分群,进而发展到了集中养殖集中管理。以此为标志,野蜜蜂变成了家蜜蜂,天然的树洞蜂巢发展为可移动的蜂巢,天然的崖洞蜂巢发展为人工挖凿的蜂巢。
这种蜂巢以及养蜂方式,几千年不变,一直沿续到解放前。
《民国姚安县志》记载:山间居民,类多养蜂,多者家三四十巢,少者四五巢,全县岁出蜜约五万斤,蜡数千斤。又说:民间养蜂,向听自然。蜂巢朽腐,风雨飘摇,不知修补,并多不捡出蜂王,致多分散。若能照新法坚筑巢宇,并用机器制造蜂房,既可减少消耗蜜量,则出数更当增进矣。又,近发现洋甘露花粉毒能杀蜂,更应永久严予取缔。以蜂蜜本为姚邑特产,惜不知用改良新法,故产量有限。今省会已聘有专家试办,已渐见效,宜速筹款派人赴省实习,则收益不可限量也。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中蜂,姚安俗称土蜜蜂,所酿之蜜,曰土蜂蜜。
土蜂蜜全国各地都有,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凝固成块的土蜂蜜,惟姚安独有。
这种蜜,产自姚安坝子东部山区,今前场、适中境内。这是一个山外有山箐中有箐的世界,林木蓊郁,溪流纵横,石者河奔流其间。云雾之上,有山巅的寒;云雾之间,有旷野的凉;云雾之下,有河谷的热。彝寨炊烟,从这里升起,菖河块蜜,从这里诞生。
作为冬蜜中的极品,菖河块蜜源自葱茏把花。葱茏把,学名地坛香。《民国姚安县志》有记载,大致的意思是:叶白,丛生,农历七八月间开白花,味香苦,有清热理气消食之药效,为上好的蜜源植物。
葱茏把喜生荒坡。虽然石者河流域山高箐深林密,但在一代又一代彝家人的刀耕火种和撂荒下,荒坡极多,以致葱茏把花绵延不绝满坡满箐,成为土蜜蜂最理想的家园。
当地人说,虽然现在推广了新式养蜂,但老古辈子传下来的养蜂方式,至今仍在沿用。比如,山崖或石洞里的蜂巢,他们不会轻易去动,而是在蜂口处作适当修整,一来保护蜂群,二来也宣示占有,告诉他人此蜂有主不可乱动。又比如,一旦发现有散乱的土蜜蜂成群抱团栖息,即可视为飞来之财,可用特制的工具收集,然后在房前屋后的墙上、崖上挖洞作巢,或锯一段树挖空作巢,把收集的蜂群养起来。
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古老的养蜂法,虽然可以保持菖河块蜜的原生态,但效率低下产量偏低也是事实。所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菖河块蜜”名气这么大,但大多数人却只闻其声不知其味?究其原因,独特的品质是一方面,物以稀为贵又是一方面。所以在当时,至少在解放前,菖河块蜜,一块难求,几乎被官府垄断,被作为贡品收尽,有“蜜中极品”“天下第一蜜”之盛誉。
1911年出生的周文荣,就是“菖河块蜜一块难求”的亲历者。
周文荣是菖河村菖蒲塘人。祖上几代,既养蜂,又专事收购、加工、销售块蜜,名气最大,经常往来于各级官府之间。
块蜜形成自己的“菖河”品牌,就是在周文荣祖上完成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文荣在当时的菖河小乡当差。为了发展小乡副业,周文荣重操旧业,组织集体养蜂。之后,或公开或暗地里,周文荣的集体养蜂基本上没有间断过。八十年代,政策宽松,菖河村依托集体养蜂专门设立了菖河块蜜收购销售厂。1996年,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浪潮中,通过内引外联,在省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的支持帮助下,菖河村在菖河块蜜收购销售厂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了菖河蜂蜜厂,为村办企业。那一年,笔者曾多次到菖河村采访,在厂部见证过液态蜜是如何通过过滤、装模沉淀、干燥成块的;在田间地头的蜂场,既见证过传统的割巢式采蜜,也见证过新式的摇蜜机采蜜;在荒山野外的窝棚里火塘边,还与养蜂人喝过酒,吃过苦荞粑粑醮蜂蜜……
我还见证过一场仪式,采蜜之前一场庄严而神圣的祭蜂神仪式。先是净手,然后面对蜂神幡,奉食,上香,烧纸,献酒,跪拜,诵蜜蜂经,祈求来年蜜蜂不离不弃,产更多更甜的蜜,换更多更好的粮食和盐巴……
祭蜂神者,就是周文荣。那一年,他已经85岁高龄,但仍在坚守着离村子不远的一个蜂场。
他是一个非常健谈的老人,不愧在小乡干过。他说,我们东山彝区,只要是石者河流淌过的地方,就有菖河块蜜。石者河的支流千条万条,为什么偏偏用我们的菖河命名?因为我们菖河沿岸的荒坡坡上葱茏把花最多,气候不温不凉,蜂好养,蜜最多,加工出来的块蜜也最硬最甜最白。
关于此说,有新编《姚安县志》为证:诸蜜之中,以东界适中区菖蒲塘村之蜜为上。割出过滤冻结之后,形成块状,不用器皿盛装,可运行百里,实系姚安一大特产。该蜜不仅食用质纯味美,入药则疗效更佳。又说:蜜中上品产于适中乡菖蒲塘村,洁白细腻,冻结成块,可用绳索捆绑启运,盛夏酷暑,亦不融化,可入药,常人极少食用,专作馈赠亲友礼品,惜产量有限,供不应求。
问及菖河块蜜的历史,他说,我们菖蒲塘村,最早的祖先是俩兄弟,是来这里搭窝棚养蜂的。后来就不走了,几十代传下来,就有了这么多人,有了菖蒲塘村。为什么叫菖蒲塘,因为村子上方的洼地里有几股涌泉,涌泉流淌之地,长满了菖蒲,因而有了村名。因为村名,就有了箐底那条大河的“菖河”之名。
周文荣还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生产块蜜的地方,都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老蜂王”。而这个“老蜂王”,几乎都出在菖蒲塘。“老蜂王”威望极高,信誉也好。清乾隆年间,自己这一脉的祖上就出过一个“老蜂王”,专门向姚安府提供贡蜜,得到过牌匾,只可惜牌匾在“破四旧”中烧毁了。
记得当时采访,我们学着当地人的口气,叫周文荣“老蜂王”,真名实姓,反倒被大家遗忘。周文荣逝世后,“老蜂王”这个称谓,便没有出现。现在想想,也有道理。毕竟已发展到了新法养蜂,现代化加工,产生“老蜂王”的土壤,已不复存在。
但“老蜂王”的历史,后人是没有理由忘记的。因为“老蜂王”代表着传承,代表着一门古老的技艺。正如周文荣在当时采访中所说,几百年了,究竟经历了多少个“老蜂王”,谁也说不清。因为,一个“老蜂王”过世了,就必然会有另一个“老蜂王”来顶上。之所以这样,说到底,养蜂是一门技术,加工块蜜,更是一门秘不外宣的技术。
事实也是如此。周文荣之后,虽然没有哪一个敢接替“老蜂王”这个称号,但传承的脉络还是清晰可见的。是时,周文荣之子周绍清是菖河蜂蜜厂的技术骨干。时任厂长的周绍平,受其影响,也慢慢掌握了加工块蜜的技术。1998年,菖河蜂蜜厂划归适中乡企业办管理,由擅长经营的周绍伦出任厂长,其块蜜加工技术也得到了周绍清和周绍平的真传。
管理层次提高后,随着投入的增加和市场的扩大,菖河蜂蜜厂另建厂房,增添设备,壮大养蜂户,养蜂方式也从桶养改进为合柜饲养。1999年,还在县城设立菖河蜂蜜销售门市部。2000年,集体企业实行改制,菖河蜂蜜厂清产核资后,拍卖转让给周绍伦成为私营企业。2001年,为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周绍伦迁厂进城,改称姚安县菖河生态蜜蜂园科技有限公司。
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周绍伦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并为之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蜜蜂养殖方法和块蜜传统工艺制作技法及流程。还定期举办培训班,抓示范带动,在养殖户中大力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统一标准,打绿色品牌,不断增加投入,引进先进设备,逐步实现养蜂规模化,加工精细化。
现在,公司已发展成一个占地4100平方米、拥有标准厂房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集中蜂养殖、蜂产品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独资企业,有职工139人,其中:管理人员16人,技术人员7人,蜂场管理人员及工人118人。通过“公司+协会连农户”的组织形式,带动起来的中蜂规模养殖户近4千户,产蜜390余吨。其中块蜜加工制作约20吨。公司总资产14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800万元,流动资产400万元,无形资产250万元。主要蜂产品有菖河块蜜、土罐蜜、瓶装蜜,以及其它蜂制品等。其中的菖河块蜜既是公司的招牌产品,也是蜂蜜制品中独一无二的特产,仅姚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