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座问题”之我见

2019-11-13王志广

杂文月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公交车乘客年轻人

●王志广

“我们不抢座,还要给需要的年轻人让座。”8 月9 日,一群北京大妈在中山公园向市民这样承诺,为此她们还专门制作了“我不抢座”的标志牌挂在胸前,表达自己的决心(见2019 年8 月9 日《新京报》)。

很显然,北京大妈此举是对此前媒体曝光多起老人抢座的回应。由此,在公交车上是否应给老年人让座这个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让座问题”人们已经争论多年了,但到现在似乎还不能够完全达成社会共识。每出现一则老年人公交车上抢座的新闻,都会激起社会舆论争论的涟漪。正方认为:应当给老年人让座,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是弱势群体,体力远远比不上年轻人,应当得到社会的体恤与照顾,谁都会变老——反方认为:年轻人不应当给老年人让座。在“乘坐权”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更何况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有的工作劳动强度大,乘车时需要休息;而老年人都是退休族,他们乘公交车都是免费的,所以他们乘公交车大多是购物或休闲——第三方认为:可让可不让。让座是自愿行为,不让座也是正常现象,不应受到指责。

上述争论,众说纷纭,都有一定道理,但谁也说服不了谁,“让座”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似乎成为了一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解之题。

这真的是一个无解之题吗?我看未必。在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中,几乎所有论者集体无意识地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在我们的公交车上均设立了“老弱病残孕专席”。应当说,这一“专席”的设立,是我们尊老爱幼,体恤弱势群体的传统美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公序良俗的彰显,体现了社会的良心与温度。正因此,自“专席”设立多年(具体多少年,实无法考证)以来,从未有过对其提出质疑或异议的声音。这说明,这一举措是得到全社会共同认可的。

既然全社会认可了在公交车上设立“老弱病残孕专席”这一举措,就应该将其视为一项“规则”而共同维护,认真遵守。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没有拿这一规则当回事,甚至肆意破坏。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些身强体壮的中青年乘客心安理得地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席”上,身边即使有站着的老弱病残孕乘客也不会让座。笔者认为,这其实也是一种软性的霸座行为。这些人的“霸座”行为很容易引起站着的老弱病残孕乘客的不满,当然绝大多数仅仅是心中的不满。这种情况,如遇上极个别脾气不好、素质不高的老年人极易发生摩擦,甚至冲突。在这里要强调,笔者无意为极个别老年人抢座问题辩护,只是想剖析这一问题的成因。老年人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认识到粗暴抢座是绝对错误的,如果由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席”上的需求,也要礼貌地征得对方的同意,而不能“动粗”。

笔者所见到的是,在遵守“老弱病残孕专席”的规则上,许多未成年人做得要比我们成年人好。一次乘坐公交车,到了一所中学门口的站点时,正好是放学时间。此时上来了一群穿校服的中学生,将车厢挤得满满当当,几无立锥之地。可是,我前面的一个座位却是空的。看到这种情况,起初我感到很蹊跷,继而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座位是“老弱病残孕专席”。我向这群中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

总之,如欲解决好公交车上的“让座问题”,就必须将“老弱病残孕专席”规则落到实处,全社会应给予这一“规则”应有的尊重,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能将其束之高阁。笔者认为,车上只要有站着的老弱病残孕乘客,其他乘客就没有理由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席”上,而应当主动让座,让老弱病残孕乘客“对号(专席)入座”。老弱病残孕乘客遇他人让座时,也要礼貌地跟对方说声“谢谢”。果如此,令社会焦虑多年、久争无果的公交车上的“让座问题”就会得到圆满解决,公交车上抢座的新闻也一定会销声匿迹。

本文开头的一群北京老大妈承诺的“我不抢座”和“还要给需要的年轻人让座”,我想文中的“需要的年轻人”一定是指年轻人中的“弱病残孕”乘客。这群北京老大妈领社会风气之先,带了个好头,值得点赞。

猜你喜欢

公交车乘客年轻人
你们认识吗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最牛乘客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公交车上
公交车奇妙日
城里的公交车
车上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