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惊现隐形变异新动向
2019-11-13曹仙源
●曹仙源
形式主义到底算个啥,人言啧啧,花说柳说。在老百姓看来,这玩意就是“虚”字挂帅、“假”字当头、“空”在其中之谓也,实为“杳无”“断无”“绝无”代名词,纯属“乌有”“莫须有”“似有若无”同义语。但在热衷形式主义辈心目中,它却是一张可资遮羞掩丑的窗纸,时不时能借以闹出点动静、搞出些名堂,弄出个“政绩式改革”“口号式创新”“海市蜃楼式景观”……
形式主义这东西虽然徒有其表,劳民伤财,但看来花团锦簇——悦目,可带来一时莺歌燕语——顺耳,且得来轻而易举——养身,故而总有人拿它作把玩、当饭吃,一生爱它千百回。所以,本“玩意儿”总老而不朽,朽而不死,死而不僵,僵而不绝,阴魂不散,此时此处不留它,自有留它之时之处。屡见其不时更换马甲,以熟识的惯用套路却又陌生的迷人形式露脸,“才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成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别看这“徐娘”老矣,然风韵健存,老而犹俏,大有暗送秋波者在。
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聚焦机关作风建设,务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重拳之下,四面楚歌,机关形式主义确然有所收敛。但收敛并不等于绝迹,有的就不过从“地上”转入“地下”、由“显形”变为“隐形”、将“粗糙”打磨成“精致”罢了,天桥的老把式犹在眼前:吹吹打打造声势,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跑过场,红红火火忽悠人,入眼难入心,中看不中用。也还有的“仿古”,玩起了暗访,不过一开始就变成了“明察”,一班人马坐着标识明确的公务车,无异于鸣锣开道,有的地方就闹出了“迎接暗访”的笑话。本该直接到村的却先到了乡,本该直接到户的却先到了办公室,本该直接查找问题的却变成了听取汇报,结果层层陪同,处处前呼后拥,实际上早就被当地“盯”上,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大家都知,异化成了“被调研”“被安排”。群众如是描摹:“命令紧,执行松,有的在望风。”结果,暗访成了“睁眼瞎”,某市就出租车违规问题开展了208 次暗访,均无果而还,问题依然是“?”。
过去一些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叫人气不打一处来,现在“门好进了,脸好看了,话也好听了”,但徒有“礼貌话术”,现状却是:无可挑剔的态度,永无解决的问题。《文萃》披露“两难”:一是问题难查。河南商水开发商涉嫌一房二卖、多卖,湖北黄冈一栋17 层楼房有10 层违建,这都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可旷日持久,调查组交出的却是一张又一张白卷,由乱办事、滥办事到不办事或办不好事;二是问题难解。陕西渭南市区一段长约1 公里的路上,因为洒水车冬季清晨作业导致路面结冰,事故频发,本来只需调整一下洒水时间就行了,竟成“老大难”!当地“有关人士”默念的是一部“拖字诀”,久拖不决,一拖便了,不了了之!
寒非一日,积重难返。群众深恶痛绝的“懒政”“怠政”等行政不作为现象成为过街老鼠后,不期又出现了一味遮人耳目的“虚假勤政”。只见一改过去“庸”“懒”“散”“拖”的行事方式,转而给人以紧紧张张、忙忙碌碌、辛辛苦苦的做派,俨然一天24 小时都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似有办不完的公事、要事、大事。只见“八小时”以外、夜幕降临之后,一些办公室里的老板椅上依然坐着加班人,亮着长明灯,一支香烟一杯茶,若有所思,似有所忧。如许“白+黑”“5+2”现象,几成常态。表面看来,这种工作态势简直符合我国传统行政文化所倡导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实质上,坊间窃窃私语,有些原不过是一种新的作秀:有的在继续低头翻手机,看我欲看,听我欲听,玩我欲玩,优哉游哉;有的则在政务APP 上曝晒,以其为“秀场”,“留痕”“示好”,一“晒”遮百丑,原为应对“痕迹管理”,玩的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亦即“痕迹主义”,最终让反形式主义在“最后一公里”烂尾!似此“只打雷不下雨”较之“不打雷不下雨”更具诱惑性、蒙蔽性、欺骗性,更容易忽悠人、讨好人,往往轻轻松松躲避了问责、鞭责、追责,其危害、毒害、贻害更为深广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