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览?滥展?

2019-11-13薛元明

杂文月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同道办展书家

□ 薛元明

如今的书法展览少有人看,甚至没有人看,即使规格很高的展览,也只限于圈子里热闹一下。即便如此,其中被披露的问题依然很多,找关系,托门子,代笔,暗箱操作和东道主现象等,问题有时还存在于国字号展览,一些挂名展的结果常常更是“听取骂声一片”。这些本不应该有的丑恶现象,任凭如何激烈地批评,说得吐沫子横飞,鸡嘴变成鸭嘴,也无济于事。几乎每次展览都会有同样的问题出现,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展览泛滥成灾,多得让人腻烦,多得让人记不清,没有典型意义,印象不深刻,时间长了,审美疲劳,逐渐变得麻木。

展览本质已悄然发生变化,最为值得关注的是那一套程序——开幕式、领导剪彩和新闻舆论造势等,作品本身已经退居其次,基本上没有人看,只有开幕式才是关键。前不久传闻某书家在展览开幕式上发红包的事情,凡是观看展览者分为三六九等,有不同金额的红包以略表谢意。展览请哪些领导,哪些部门,还有哪些新闻媒体成为重头戏,研讨会也是必备项目,其实也就是聚到一起唱赞歌,聚餐后一哄而散。

尽管如此,目前展览密度还是不断增大,报上每天都有消息,高至中国美术馆,小到乡镇的楼堂馆所。展览最要紧的是取一个响亮的名字,一如时下的长篇小说,怪怪的,酸酸的,或者带点暧昧的意味,利用人的好奇心来吸引人。其实作品还是那样的作品,还是那几个人凑数的,巧立名目,什么风,什么雨,什么阵,不停地换搭档,一会是蛋炒饭,一会是饭炒蛋。或者是以书体来充数,以便获得“全能冠军”的荣誉。如今网上展览层出不穷,成本较低廉,但信息太多时,也只能匆匆一瞥,时间紧张,来不及细看。有的人喜欢取个新奇的名字做标题,时间长了,大家习以为常,也就没有吸引力了。其实举办展览,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时机选择、对象选择和条件选择。真正高质量、高水平的展览还是会令人期待的,但这样的展览目前是太少了!

一般说来,个人举办展览的目的有二:一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二是获取经济效益,总的说来,就是商业目的。如今展览的频率太密,已经超出了人的心理接受程度,在视觉和心理上一旦超过极限,就会走向反面,经济学上谓之“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出现审美疲劳,记不清太多的人。

看展览的都是圈里人,一个普通的书法爱好者,一般是不会花几千元到很远的地方去看一个展览的。作品销售也成问题,水平相当的同行是不可能购买同道作品的,大名家的作品一般人很难买得起,只好作罢。太“高深”的,像“学院派”和“现代书法”,一般人看不懂,找企业家赞助也很难有投资欲望的,一般展览都是在作品上标上“已出售”的字样自我炒作一下。听说几个到国外办展的同道,原以为可以赚点外快,但亏本了,很多人交过学费,就不再吃这一套了。

举办展览最重要的就是成本投入问题,倘若可以制造新闻轰动,也就达到目的了。所以时下展览最厉害、最直接的一招就是“写巨书”,用几米长的毛笔,几百斤墨汁写整个广场那么大的字。这种常被行家唾弃的行径却屡试不爽,有“最佳效应”,愈是反对却愈是有人看,而且都是圈外人看,不断重复上演,批评愈多,名气愈大——从中可以看出办展最直接的本质目的。

行文至此,突发奇想,倘若展览一直如此办下去,总有一天会没有人看的,就像大家腻歪了红烧肉,想吃点清淡的蔬菜。如果展览停办十年,书家印人只在书斋里面勤奋临池,搞自己的创作,谁也别管谁,十年之后进行征稿,举办一次展览,不知会有怎样的效应?应该是真正能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猜你喜欢

同道办展书家
文人匪事
同行 同道 共研 逐梦
——广州市阮铭健名教师工作室
王春书
会展信息
2020年5月-2021年12月
中国鼓励企业线上办展参展
杂说书家之性灵
廖凡 赵涛 江湖儿女,同道殊途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