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9-11-13王羽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主观环境保护水平

王羽

(吉林大学环境保护工作办公室,吉林长春 130012)

基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对当代大学展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升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也是学生积蓄学习动力,不断展开实践活动、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因此,大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面对当前教学手段落后、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实现大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十分迫切。

1 大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策略

目前,大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主要以说服教育为主,其在改善校园环境、提升大学生基本素质上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其缺少理论实践的支撑,并不利于大学生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刻内涵,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基于当前的说服教育展开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1 提升教育模式的竞争性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基础上,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竞争性,能够从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新与主观能动性。从理论分析角度来讲,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分别为基础变量、因变量,其中基础变量的变化决定着因变量的变化。而通常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都会存在不同的分量,但是两者始终处于相互对应状态,也就是说每个主观意识分量都有其对应的客观意识分量存在,而竞争意识的融入能够使主观意识变得积极活跃,从而调动客观意识的变化。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也会通过竞争的刺激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理论教育的实践。

1.2 改革与创新教育方式指标

目前,我国大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现有并经过实践的教育方式主要有说服教育、注入式教育、启发教育等形式,其每一项都对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发展与树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提升教育竞争力基础上,利用说服教育使学生的主观意识萌生环境保护,再通过启发教育强化学生的主观意识,以便提升理论教育对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产生的影响,最终再通过注入式教育引导教学实践,能够有效的发挥教育的作用。同时,不应单纯的局限于某一教育方式指标内,应综合教育方式产生的作用于价值,构建科学、多元的教育指标。

2 大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实践

2.1 说服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

说服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采取的主要方式,在不考虑其它教育方式产生的综合影响下,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发挥提升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但是从教学效果上来讲,说服教育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水平的提升呈制约关系,也就说服教育水平反映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水平,而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水平也折射出说服教育效果,两者的上升幅度以及波动变化基本有着相同的发展规律。当说服教育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时,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水平与效果也有了大幅度的变化,呈明显上升状态;而如果说服教育水平处于下降状态时,可以明显的看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水平的下降。因此,也就说如果始终以说服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配合其它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指标,从全面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角度出发落实教育工作,应适当的提升说服教育力度,并为学生在学习中提供想象与发展的空间。

2.2 启发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

基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学任务与目标,通过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实践启发教育,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单纯的从启发教育出发,不考虑在说服教育以及注入式教育综合作用的影响下,启发教育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效果与教育水平之间也呈现出明显的制约关系。单纯的从启发教育产生的作用与价值来考虑,虽然启发教育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水平的影响与说服教育不同,但是当启发教育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之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水平与教育效果也会有明显的上升,这种上升则表明启发教育对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发挥着作用。因此,在以启发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其它教育方式配合为主的教育模式中,应选择合理的契机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产生深刻的思考,从而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养,使学生不断完善个人价值观念的建设,对待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保持正确、客观、端正的态度,并积极投入到相关实践活动以及项目建设中。

2.3 注入式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

在中国教育中,注入式教育虽然传统,但应用十分普遍,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状态,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天性的解放,但是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理念,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契机。单纯的从注入式教育出发,在不考虑启发教育以及说服教育综合作用与影响下,注入式教育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效果与教育水平之间制约关系也十分突出,当注入式教育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后,对学生的刺激以及积极影响也十分明显,从而使生态环境教育水平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因此,在面对注入式教育的影响与作用下,在以注入式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其它教育方式综合发展的模式下,应优化注入式教育内容体系,在注入式教育中为学生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将注入式教育内容内化吸收,以便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实践知识理论。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三大主要方式都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水平呈现制约关系,教育方式水平的提升都能够发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水平提升的作用,但是如何正向刺激教育方式水平的提升十分关键。其中,说服教育主要是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如果教育力度不足容易导致教育流于形式,因此,结合竞争力理论,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作为学生课程体系的正式科目,与学生的学分、绩效挂钩,使学生主观意识上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视,积极的学习理论知识,能够对学生正确意识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而启发教育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其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让学生走出课堂,采取开放式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态环境保护课题,让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深入社会展开实践,从而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强化自身思维与能力,这将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提供良好的基础;注入式教育学生虽然处于被动状态,但是在被迫的学习中,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始终发挥着引领学生、熏陶学生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始终保障注入式教育的先进性,但尽量选择与其它教育方式的配合,让学生接受先进理论知识的引领,并能够从实践或自主学习中理解知识的内涵。

3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代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方式改革、创新十分迫切,文章结合传统教育方式,从其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水平的关系出发,探究了具体的改革与创新策略,希望可以为大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切实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主观环境保护水平
张水平作品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作家葛水平
后印象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对立与存在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