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捡到工艺杂货铺
2019-11-13郑龙
文/郑龙
大学毕业时,唐采伶选择澎湖作为毕业旅行的目的地。后来,唐采伶成为一名旅行摄影师。虽然去过很多地方,但她最想念的还是澎湖的海。
每次去澎湖就能找到创作灵感。2015年年初,唐采伶干脆在澎湖开了一间摄影工作室。美中不足的是,唐采伶发现澎湖的海边垃圾越来越多,瓶盖、牙刷、梳子、吸管……蔚蓝的海面上飘着这些废物,唐采伶感到痛心。她放下相机,开始捡拾沙滩上的垃圾。她想,每天捡一两百个瓶子,一周就可以捡上千个,总有捡完的一天吧!
可是,她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一周过后,沙滩上的垃圾非但没有减少,还越积越多。大量垃圾被倾倒入海,保护蓝色家园刻不容缓,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情况肯定会不一样。唐采伶建立了“O2Lab海漂实验室”,招呼身边的伙伴一起来保护海洋。
有一次,唐采伶捡到一个玻璃瓶。这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瓶子,但经过海水的漂洗,呈现出清透的蓝。她拿回来后,稍加加工装饰,就变成了很有味道的艺术品。她把它放在柜台里售卖,很快就被人买走了。玻璃瓶售卖成功给了唐采伶很大启发,一个创意就此产生:将垃圾改造成艺术品,会不会更能唤起人们关注,有助于减少海漂物呢?
正好临近圣诞节,唐采伶和队友们决定收集海漂垃圾,做一棵圣诞树,接着,他们又陆续创作了上树的鱼、呆萌的小鳄鱼、奇思妙想的爱因斯坦等艺术品。
思路就此打开,后来有一天,唐采伶干脆把海边一个养梅花鹿的地方改造了一下,将捡来的浴室用品都放了进去,最后用塑料瓶盖铺成马赛克地砖,一间漂亮独特的海边浴室出现在眼前。
顺着这样的思路,唐采伶和团队成员又创作了“海废餐桌”,主要材料是吸管、浮球和各种塑料。唐采伶还创作了很多具有警示意义的作品。章鱼是澎湖特有的鱼种,现在却因为海洋受到污染,濒临灭绝。唐采伶利创作了《章鱼上诉》,让章鱼代替海洋发声,向地球法庭提出上诉。唐采伶用有趣的方式,唤醒人们对海洋生命的关心。
“我们捡回来的垃圾只是冰山一角。并且能做艺术品的材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只能送焚化炉烧掉。”唐采伶说,“捡不是唯一,减才是唯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为此,唐采伶经常去政府机构、学校、企业开展环境教育讲座,所得的费用用于海漂实验室的开支。她还带着团队成员去市集摆摊,“因为喜欢我们改造的东西,喜欢听我们讲关于海洋的故事,人们在生活中也会产生很大的改变。”
唐采伶在她的网站上公布每周净滩时间,动员大家一起来捡拾垃圾。上千件的海漂垃圾呈现在实验室里,游客可以参观欣赏,可以自己动手创造艺术品。这些有趣且亲身参与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净滩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志愿者说:看着垃圾变成艺术品,重获新生,专注于这个过程,让人感到自己也有力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