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2019-11-13沈晴江苏省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东实验小学江苏徐州221000
沈晴 江苏省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东实验小学 江苏徐州 221000
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每每看到学生紧皱眉头,咬着笔杆,苦思冥想,感觉是教育的失败。归根到底,还是学生习作材料贫乏,无内容可写。最终胡编乱造,假话连篇,或是从作文书中照搬个例子来交差应付,试想,这样的习作训练有何价值和意义?因此,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选材能力。只有解决了“写什么”言之有物的问题,才有可能进行“怎么写”言之有序的训练。选材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计划、有层次的过程,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学生作文材料贫乏,必然会导致内容空洞。关键是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眼皮底下的材料视而不见,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更不要说对事物的 敏感和认识分析了。因此,习作中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我们的生活就如一个万花筒,色彩斑斓。然而有的学生却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每天两点一线地奔波于家和学校。事实上,只要留心观察,便会发现好多我们原本很熟知,作文中也很需要的材料。还记得有一次习作,题目是《一种树叶》,由于贯彻学讲计划,我准备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此次习作。课前,我布置孩子们回家自己预习,需要的资料可以到网上或者书中查阅,除此之外我没有做任何提示与指点。第二天回到学校,看了孩子们的拟稿,发现差距是如此之大。有的学生写的是松树的叶子,有的写的是柳树的叶子,还有的写的是我们不太常见的樟树的叶子,五花八门。然而,正当我感到失落之时,几个孩子跑到我跟前说:“老师,这是我在校园里捡到的枫叶,我回家查阅了它变成红色的原因。”我的心头微微一震,立马从失望变成了兴奋。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几位同学写的都是枫叶,且内容丰富。当时正值秋季,枫叶落地之时,善于观察的同学都会以此为题材,并且会对枫叶变色产生疑问,因此,对这些同学来说,习作有了素材,写起来就不会那么难了。设想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习作何谈无材可选呢?
二、扩大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是间接地观察,是为写作做准备的。就小学中年级儿童而言,他们的阅读量小且面窄,即便是阅读过的文章,不能够做到记忆犹新,更不用说运用了。一代大师鲁迅说过:“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古来素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平日不去读书,作文何以倾吐?因此,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学生的阅读教学,并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可以是集中式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开展“我的读书”活动,让每个孩子讲述自己近期所读的书,并谈谈自己的感受,长此以往,学生的概括能力、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提高。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还要在辅导精读上下功夫,精读名家经典,学习方法,掌握规律,以达到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
三、巧用阅读材料,学以致用。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阅读量会不断增加,阅读的文章类型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叙事性文章居多。这些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易于理解,因此读完之后,记忆比较深刻。在教学叙事性的作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对于平时阅读书目较多的同学来说,他们的选材范围就广泛了一些,除了可以回顾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之外,还可以回忆自己曾在书中读到的故事,并将其与自身的经历相结合,从而选定写作题材,继而进行加工,美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材料的巧用,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其表达出来。记得曾指导学生做过这样一篇阅读理解,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胆小的孩子在一大群孩子的诱惑下,爬上了悬崖,然而天黑之时,却不敢下来,正当恐惧之时,爸爸来了,这位教子有方的爸爸并非将其抱下悬崖,而是用“先走一小步,再走一大步”的道理将其救了下来。读完故事之后,学生们感受颇深,纷纷说了自己的想法。在接下来的一篇写人的习作训练中,不少孩子能将此篇故事联系自己的实际写进自己的作文中,这就是巧用,用的恰到好处。
习作材料除了可以从课外阅读获取,语文书中的许多语句也可以丰富我们的文章,这就需要平时对阅读的材料多加积累,记忆。在六年级上册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着三天,雨下个不停。在下雨天里读书是最惬意的。”班上有个同学,写作文有个特点,每篇文章中都会出现近期学过的一些词语或句子。
四、教会取材方法,降低习作难度。
对于命题作文的取材,学生往往取面不取点,取虚不取实,取大不取小,取表不取质,取同不取异等等,写出的作文缺少个性和童趣。记得学习完《暖流》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感受过暖流,然后进行写作。结果发现学生大多数写的是某次生病了,妈妈冒雨带上医院,结果自己病好了,妈妈却生病了,自己为之感动。千篇一律,内容陈旧,且中心不够突出。总结一下,原因在于教师没能细致的引导,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往小范围去思考,去选材,诸如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微笑等等,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选材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最着年级的变化而不断的引导。在习作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这样才能解决“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了,才会有写不完、记不完的写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