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对联 大语文

2019-11-13

对联 2019年11期
关键词:楹联对联中考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在湖北省淮河镇中心学校经典诵读会上,同学们摇头晃脑地背诵《笠翁对韵》,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像春天的蓓蕾,含苞欲放。”

湖北省淮河镇中心学校从濡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铸造学生人格方面入手寻找突破口,尝试将楹联教学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获得巨大成功:2006年中考,该校语文成绩位居湖北随州市第一名。市教研室教研员来校考察,听了笔者主讲的复习课《对对联诵古诗记常识》,耳目一新,认为学校在对联教学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用传统对联形式,来进行中考复习,是一种可喜的尝试。”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中考资料上出现了对对联的试题,这对学生来说非常陌生。为了让同学们粗知对联,笔者专门准备了一节课。没想到有的学生听课后上了瘾,三天两头地找笔者学联。于是,笔者从课文着手,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现成的规范对联,从中摘取大量的对偶句、律句、名言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等,通过分析、背诵,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上下联在字数、结构、词性、内容、声调等各方面的特点,并与名人联系起来,穿插一些故事。碰巧,当年中考题中有一小题对对子,我们班为此沾了不少光。

笔者还经常利用对联形式,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师:春秋《〈论语〉八则》;

生:战国《〈孟子〉二章》。

师:唐代“永州八记”;

生:明朝“公安三袁”。

课堂上分析人物形象时,笔者拟一比上联:

豆腐西施,可怜可笑;

小才女傅青青随即对出精当的下联:

中年闰土,不幸不争。

在寒假里,笔者发动学生利用春节这个庞大的对联文化市场,抄对联,学对联。同时,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找病联。有一副出现频率特别高的春联:

万事如意头头顺;

四季发财步步高;

夏中华同学当场评价道:“前四字平仄不协,‘万事’对‘四季’节奏点上的字同仄,失对。”

笔者从2005年开始尝试楹联教学,入课程,进课表,出教材,到2008年,淮河镇中心学校的楹联教学初见成效,引起了中国楹联学会的关注。至今十几年中,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经常刊登我校师生的楹联作品。毛培志同学的一副对联,荣获2014年第8期《对联》杂志“学生擂台”一等奖。其获奖联简评为:“湖北淮河镇中心学校毛培志同学的对联‘学海腾龙,长追彩梦;书山栖凤,直上青云’字字珠玑,表达通畅,非常精彩。”

总结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凡是对联对得好的学生语文成绩都比较出色。即使本来语文成绩不怎么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对对联训练,成绩也会提高。这又是为何?

倘若你喜欢对对联,就会发现,这小小的对联包含了大学问、大语文、大文学。这要从《联律通则》说起,《联律通则》要求对联必须做到:

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单看以上的规则,只要能看懂,能理解,就说明你的语文基础不差,如果再进一步自觉地运用到对联之中,那就更上一个水平。因为这涉及到字音、声调、韵律、词性、句型、结构、语法、修辞等多方面知识。学生要对对联,首先要看出句表达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这就相当于审题;然后思考选择什么角度去应对,这就相当于立意;接着去捕捉合适的意象,在意象中选择合适的词汇,在词汇中选择声调、词性、结构、性质状态相应或相对的词语,组成对句;最后再从语法、修辞、诗意、情感上去润色,去推敲,去修饰,从而达到完美。对联的修辞格式和技巧手法,可分为复字、叠字、顶针、拆字、回文、同旁、嵌字、无情、谐趣、音韵等等,趣味无穷。学生对对联,不是查字典、词典,就是上图书室翻阅资料,上网搜索相关的信息,向老师询问语法知识。一副联对好了,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和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量远远超过学生做十道训练题的作用,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愉快、主动、有效的学习,而不是被动、机械、无趣地训练。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主动的学习都是有效的,高效的,事半功倍的,反之则是低效的,乃至无效的。对联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历史、新闻、社会、民俗……几乎无所不包,学生在对对联的同时,也就爱上了阅读,而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是学好语文的康庄大道。

笔者的不少学生在中考、高考中就沾了大光,他们在时隔几年后,兴高采烈地报告这一喜讯,让笔者分享快乐。

反思一下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大多数老师要么是把教材嚼来嚼去,肢解得支离破碎;要么是根据教参,鹦鹉学舌一般传授讲解,味同嚼蜡;要么就是让学生大量地做题,重复地训练。久而久之,就把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消磨得一干二净,学生怎么能够学好母语呢?通过对对联,来巩固拼音、丰富词汇、掌握语法、运用修辞、表情达意、激发阅读兴趣,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学习语文的上佳方法吗?

对联是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笔者认为,无论是着眼于弘扬传统文化还是着眼于课程改革,着眼于语文学习方式,着眼于未来高考,将楹联教学渗透到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楹联对联中考
挖掘楹联教育价值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巧出对联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楹联雅味
贴对联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解缙二改对联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