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媒体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以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2019-11-13王亮
王 亮
一、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全媒体思维战略
作为传统视听媒体,电视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电视媒体具有缺乏互动性的局限性。近年来,新媒体的及时性和交互性一方面给传统电视媒体的主导地位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促使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诗词大会》全程通过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从而,在节目播出时,场外的电视观众可以在手机上与现场观众同时答题,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感,激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同时,场外观众可以在网络社区讨论诗词,也可以对参赛选手、音乐、舞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中国诗词大会》微信平台的游戏页面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这样一来,诗词不再是一种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而是一种全民可参与的文化形态。
二、讲好中国故事,要扎根中华传统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扎根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电视传媒只有扎根中华传统文化,让民众产生深厚的文化认同感,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大众文化的猛速发展促使电视节目朝着低俗化、泛娱乐化的不良势头发展。如何抵制这股不良势头呢?电视媒体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些启示。
与大多数综艺节目一样,《中国诗词大会》同样采取了竞技形式,但是这档节目的竞技氛围并不浓厚。而是文化氛围很浓厚。选手们似乎不是在参加比赛,而是在品味中华古典诗词之美。观众们似乎是在赴一场古典文学的视听盛宴,纵横绵延的历史画卷呈现在观众眼前。王立群和康震等几位文史专家的参与为节目注入了活力。选手答完题后,专家经常会将诗词背后的创作由来或者历史故事向观众们娓娓道来。例如,诗词才女武亦姝的最后一道题是诗句“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当她回答正确以后,专家补充,“三冬”在古代是指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农耕社会,冬天不能够干农活,便能安心读书。东方朔第一次上书汉武帝的时候夸耀自己读书读了“三冬足”,后来人们就将“三冬”作为一个读书的季节。
总之,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兼顾知识性和故事性。只有激发人民群众提起了兴趣,才能发挥电视媒体文化传承和舆论引导功能。
三、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多元创新
创新是电视节目的生命源泉,换句话说,任何一档电视节目想要脱颖而出都离不开多方面的创新。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电视媒体应该坚持节目的自主原创,为节目不断注入创新的因子。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火爆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坚持了多元创新。以赛制与评判标准的创新为例,比赛分为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评判标准的一大创新是 “击败体”。在个人追逐赛中,有选字词等多种形式。“百人团”与选手同步答题,答题错误的总人数即为选手的该题得分。个人追逐赛的获胜选手和“百人团”的最高分选手进入擂主争霸赛。擂主争霸赛设有文字线索题等趣味题型,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此外,节目还采用了内循环的赛制,挑战失败的选手可能获得复活的机会。总之,这样的赛制既增加了赛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更体现了赛事的公正性。
四、讲好中国故事,做到细心选材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植根于诗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选取也是一大成功之处。选取的作品不仅具有凝练精美的语言艺术,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烙印。诗词篇目大多是一些经典作品,不少都曾经出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经到“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毛泽东诗词,题材覆盖面非常广。无形中,既拉近了观众与节目之间的距离,也普及了经典诗词。从李白、杜甫到李煜、王安石等等,世界各国人民通过这档节目领略到中华文明之美,也加深了对这些历史人物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读到更多的“中国故事”。
电视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需要调整思路,形成全媒体思维战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高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此外,电视媒体在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多元创新的重要性,方能持续为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注入新的活力。最后,电视媒体还应为“讲故事”选好材料,选出能代表几千年灿烂中华文明的“故事”,让更多人听见中国的声音、看见中国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