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形写神”与中国人物画实践
2019-11-13付成功
付成功
一、古代中国人物题材绘画与形神论的发展
人物画作为以人本身为造型方式的出现是比较早的,从原始社会进入到文明时代,其以不同物质为载体(在原始时代主要以岩石、土地和陶器为主,进入文明时代其物质载体更加丰富,如青铜器、绢、纸等)而呈现,以这些载体而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如岩画、古代器型纹样、雕塑、壁画、漆画、版画等,显示出一种非常丰富地多样化。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物造型多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存需求,包含着对巫术的崇拜。一直到了文明时代,关于人物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先秦时期的人物画题材丰富,有宴饮、歌舞、战争、狩猎、神怪等,尽管题材广泛但是都有一种共同的写实性,这个写实性便是作品的取材都是来源于生活。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人物画真正确立的时期,而人物画的确立与蓬勃发展不仅仅是来源于人们的绘画实践,这一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各种人文思想的涌现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说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指导了绘画中的题材方向(虽然其思想并不是直接针对绘画艺术而言,但其思想却渗透进了各种文学艺术中),如具教化功能的艺术作品,那么,道家思想则引起了人们对形神关系的探讨,奠定了人物画的审美品格和造型方式。
如果说西方绘画是基于科学的,那么中国的绘画则是以儒释道哲学思想为基础的。随着绘画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终于成熟达到兴盛,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而这一时期众多人物画批评理论的出现也是人物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晋代傅玄的《古今画赞》,谢赫的《古画品》及顾恺之的《论画》和《魏晋胜流画赞》等,这些绘画批评理论不仅是前人的绘画批评总结,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了衡量后世绘画的标准,而形神论就是东晋著名画家及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针对画作临摹提出,这大概是“传神”与“以形写神”第一次出现在美术史中。
哲学基础与绘画理论批评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导致了最主要的中西方造型的差异,中国绘画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注重“形似”的画家,如梁武帝时期的张僧繇“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乘传写貌,对之如面也”也有明代曾鲸的肖像画,但这些重“形似”的画家在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上并不在主流地位,这是因为中国“重神轻形”的思想下形成的,古人将绘画分为“逸格”“神格”“能格”,宋代黄休复又将“能格”置于最后,所以从魏晋以来的绘画都是在按照“神”的要求来进行艺术创作。“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如顾恺之认为,人物形体的表现要次于对对象神态的表现。
二、近代中国人物画的转折与发展
自1911 年辛亥革命以来,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宣扬西方文化,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之下,人们开始了推崇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运动,而这也对中国传统绘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像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等结合西方造型的画家。针对中国重“神”轻“形”弊端,他们提出了结合西方绘画写实方法,倡导“写实”,这种思想成为了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的开端,徐蒋体系又是中国近代现实主义创作的开端,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代受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加之中国国情现状,使得当时的艺术家们只能靠现实主义作品表达对家国的关怀。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等作品,都展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感染力。随着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也向着多元化发展,受西方各种绘画风格的影响,中国画也在不断探索,各种水墨形式的艺术创作不断闯入人们的眼球,但往往昙花一现,没有深度,一味追求风格主义必定不会在美术史上留下足迹。现在中国画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形势,既要继承传统的笔墨,又要探索对现在人物的表现方法。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 ,但表现的内容一定要表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而只要表现人物永远逃不开“形”与“神”这两个概念。
像罗丹所说,“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那就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确,而这种能传达出一种精神的才是真正发觉了一件事情内在的真理,这是灵魂的肖似,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造型能力是绘者的基本素养,《荀子 天论》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岁月给一个人精神上留下的痕迹往往会通过其外在的形骸表现出来,所以艺术作品才能传达出一种情感,形与神的统一将是我们每一个绘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