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记忆的回环往复中寻找人生
——读胡性能 《消失的祖父》

2019-11-13董奕杉

金沙江文艺 2019年8期
关键词:祖父消失亲情

◎董奕杉

一段尘封的历史掩盖怎样的真相,一个个逝去的人带走什么样的故事?曾经在那个兵荒马乱、风云变幻的年代,家与国、责任与抉择,历史洪流与个人命运,在那些历史的角落,上演过的是善还是恶,是真还是假?胡性能的中篇小说 《消失的祖父》讲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十年 “文革”的历史大背景下,一个抗战老兵,扑朔迷离的身份,颠沛流离的一生。作者用他细腻的语言文字,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独特的个人意识,寻找 “消失的祖父”,寻找消失的真相。作者带着我们时空穿梭,在想象,回忆的细枝末节中品味悲欢离合,品读人生。

《消失的祖父》是胡性能近年来引起较大反响的一部小说,在内容的选材和写作手法上都较为成熟。在对历史的再现、人物的塑造上都体现着对时代精神的写照。小说故事背景定在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经历了从抗战到文革,一个抗战老兵,一个渺小却有着特殊身份的人,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作者没有从大的环境去写,甚至连征战沙场都只是寥寥几笔。而是从祖父的诉说,大姑妈、安青和父亲的回忆,还有少量的资料入手,在细枝末节中徐徐向我们展示了大时代的变革和这样环境下祖父的悲剧人生。作者用他独特的文字带我们穿梭时空,将时间玩转于股掌之间,成功完成了时空的跳跃和故事的拼接,从容却又不显结构松散,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又逻辑清晰。时间才是最大的主角,由2015年的照片回忆开始,1918年的重回丹城,1982年的申诉,1999年的寻找,再到1950年的逃离,1966年的回国,直至再到2015年的补记,将祖父这一生重要的时间点转折点用这样的方式串联起来,虚实得当,曾经发生的事便清晰的展示出来。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之中,在回忆、想象中对故事构建,以及荒诞的 “灵魂附体”,成为祖父,亲历那段无人可知的从1950年跑到缅甸10多年后逃回国的情景,都充满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子。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巧妙结合,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除此之外,文章处处透露着对细节处理的细腻。胡性能的小说,擅长于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它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单位,成就了作品的整体艺术。在这篇文章中,最突出的两个方面就是对环境的细致描写和处处埋下的伏笔。文中对环境的描写有很多,如父亲讲述的祖父离家出走后那间炭房,整齐简洁的样子,反映了祖父孤苦无依的人生;祖父离家后去找安青时的那场大雪,满世界的洁白雪花象征了安青与祖父纯洁而美好、冰冷又难得的爱情;还有作者为了寻找真相去祖父曾经劳改过的地方,但是物是人非,寻而无果,出门看到的满地蚯蚓尸体和刺鼻的腥味,都示意着那些消失、死去的东西。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情,环境渲染,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另一方面便是作者隐藏在文中的细枝末节,在文中第一部分 “照片”里,作者其实交代了几乎所有的事情,他们都在文中一一体现。以及对物的描写,例如出现多次的 “懒梳妆”,日本饭盒,都是在祖父的生命里意义非凡的东西,一定意义上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以祖父为主角讲述个人命运与历史交织的小说,我觉得更像以 “我”为中心,向读者展示祖父戎马一生,悲剧一生的小说。全文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作者在极力寻求事情的真相,向众人展示最贴近事实、最客观的一面。然而这样的方式恰恰是作者在描述曾经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中的祖父最为真实恰当的方式。历史已经被掩盖,祖父也已经逝去,曾经有关的人和事、有关的证据资料已经随着真相消失在岁月的无情里,作者只能在自己的回忆,亲人的记忆,还有艰难的求证中,挖掘那段仅有的、少得可怜的一点儿真相。祖父也如同照片里定格的那个人影一样,从未表达过自己的意愿,恰如当年的百口莫辩,申诉无果,是真是假,还是真真假假,我们无从考证。

《消失的祖父》实际上是一种运用复调式结构的小说,在融合了回忆式叙述故事的特色,构成了这一真实与虚幻交织的故事。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巴赫金对妥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提出的概念,21世纪初在中国影响广泛,此篇小说就深受其影响,带走其明显特征。复调小说笔下的人都是破碎的完整体,是作者自己多个人格的对话。在对祖父往事的探寻中,尽管与祖父有那么两年的相处,但几乎可以说在作者的认知里一片空白,所以只能通过大姑妈、父亲、安青等人的回忆与讲述,来勾勒出那个伟大且饱受委屈的祖父。如巴赫金所认为的,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叙述人,也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不可能把一切事情看得那么清,把一切线索都理得那么清,把一个个故事都讲述的那么完整,因为他自己的灵魂深处也有可能是割裂的,自相矛盾的,在他进行人物设计和情节讲述中,可能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在故事中流露出来。因此作者在整件事的叙述中,总是不免摇摆不定,犹豫不决,就像人生的演绎,没有标准没有唯一,却总有矛盾与混乱。

另外,这篇小说与复调结构相结合的回忆式叙述特点,也是胡性能大多数作品中的特色。拿 《母亲的爱情》来说,也是苏医生在丈夫去世多年后,对其一生的追忆与怀念。在现在和过去的时光中用回忆来相互交织和缠绕。在回忆中,事情也许是真实的,但个人主观的情感对事情的判断就有可能是虚幻的。同是祖父孩子的大姑妈和父亲,就对祖父的认知截然不同,只能在错综复杂的事情中一点点去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纵观胡性能的小说,很多都是死亡,其实那是一种以死亡为切入点的精神创伤。《消失的祖父》也不例外,还是一个“死”字,祖父从这个家消失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从头至尾都是围绕着消失来写。死去的人,消失的事,和那些逝去的历史,让全文不可避免地染上了的忧伤,但在忧伤的主基调中还是有让人温柔的一面所在,如安青对父亲的爱,让我们体会了那个时代美好坚定的爱情。又如作者想极力去寻找真相,证明祖父的清白,那也是对祖父孤苦无依、悲惨一生的安慰。也许人生就是这样,苦难与幸福同存,真与假相依,有人主基调是喜,有人主基调是悲,但它们相互交错,编织成人生的一张大网。

小说的意义是什么,不就是能带给读者感动,能让读者体会到 “读别人的故事,品味自己的人生”吗。 《消失的祖父》带给我的便是对亲情的感悟,对家与国的体会,对责任的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茫茫的人海中,我们该如何去何从?晚年的聂保修回顾自己的一生,不知道有没有后悔,更不知道有没有怨恨,其实我相信是有的。年轻的时候留过洋,上过陆军讲武堂,在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成为民族英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当他决定听从组织的安排离开的那个晚上,一切都变了。三十年后重回丹城,他成为特殊时代的罪人,世人口中的恶人,子女眼中的陌生人。在家与国的选择中,他选择了国,永远失去了家,他失去了荣誉和清白,失去了亲情,也许他会想曾经的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又值不值得。在历史大潮流的大变动中,总有人要成为牺牲品。聂保修就是历史变革下被牺牲的个人。总有人要去做那些黑暗里的夜行者,只是没想到,他再也见不到光明。

人生,肩负着太多的责任,也需要作出太多的选择。在民族危亡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他舍小家顾大家,承担起了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他听从上级安排改名换姓,成为潜入国民党内部的民族英雄。如今迟来的公正,连一句简单的 “您是民族英雄”,祖父都再也听不到了。

消失的亲情,也是这篇文章流露出的人生思考。是什么让作为亲生儿子的父亲,怨恨了祖父一辈子。是从未照顾过自己的 “父亲”却在毫无能力的晚年回来让自己养,成为负担成为累赘?还是他的身份带给自己耻辱连累了自己的前途生涯?都有,当年为了抗战,就没有过多的关心过自己的孩子,哪怕当年见证了祖父荣誉返乡的大姑妈。后来因为文革摧残,让多少亲人反目成仇,更何况晚年孑然一身只剩罪名回来的祖父。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你爱我换我爱你,包括亲情。作者提到美国归来的富商, “我曾设想,如果祖父回来的时候不是像我后来见到的那样落魄,而是像孔德林一样衣锦还乡,那么祖父令人垂涎的财富,会不会让冷如灰烬的亲情,再度蹿出熊熊火焰?”这段真实冷漠的文字却不得不让你在短暂的沉默后承认,事实本就如此。我渐渐有些理解父亲。只是在这世间最纯粹的爱中,我们应该明白亲情的意义。付出、索取,得到、失去,已经算不清了。父亲在中风之前动了去寻祖父的念头,可是来不了也没有机会了,而 “我”也几年的奔波,只为弥补当年的遗憾,却无奈,消失的东西永远都消失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这也是 《消失的祖父》传达出来的另一个意义。

猜你喜欢

祖父消失亲情
祖父瓷
亲情的滋味
消失之城
消失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鸡犬不宁
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