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活中隐性干预的性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019-11-13王冠韬史金玉
王冠韬 史金玉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干预的理解往往局限于那些针对人身、程度激烈的控制形式,实质上我们对干预的认知是存在局限的。人们往往会重视重大干预事件,从而忽视生活中的微化干预现象,从而导致那些柔软的、潜在性的干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细微处影响着人与人的交往,不断的导致冲突。这些隐性的干预活动体现在人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它很细微、很鲜明,且具备一定的合规性。本文将从日常生活中一些案例入手,试图,试图揭露存在于生活总的隐性干预的本质与具体体现。
1 概念界定
1.1 干预
干预指促使人身受到限制的情况,特别是以武力威胁与迫使他人为目的,并对人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困扰。干预其内涵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强制,可理解为一部分人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或某种权利使另一部分人服从自己的意志,这是对外部事物中自由的现有存在的剥夺。往往受干预者对于服从意志是无助的,是顺从的,对于干预者而言,在干预过程中可定性为蓄意控制受干预者。
1.2 隐性干预
隐性干预指那些并非每个人都感受得到,较为隐蔽、细微、隐性的干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则常常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形压力,会激起受干预者情感上的不满、间接影响正常的行动。隐性干预没有固定的形式,更不可物化,无法转让,不被某特定个人乃至结构所占有。它会存在于某种特定的情境及局势之下,需要干预者主动发起且主动努力方可出现。
2 生活中隐性干预
不涉及对于人身、财产造成困扰的隐性干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为它过于细微、隐蔽,短期内控制程度也不够激烈,使人无法拒绝与反抗,甚至有些人都没有意识到他正在经受着隐性干预。披着非干预外衣的隐性干预使干预者在干预过程中恰好得到了有效的掩护,从而形成干预实质与非干预外表的强烈反差,在没有任何正当性为前提的情况下合法合规的对于他人进行强制。隐性干预往往只会激发受干预者内心的强烈不满,在生活中因其他个体对本体造成不满且合规的事件我们且可以思考,是否正在遭受隐性干预。
生活中的隐性干预可以按语言类和情感类划分为两部分:
语言类:辱骂、嘲笑、讽刺、传播坏话与谣言、诽谤、强制从众等都属于隐性干预语言层面的表现。
情感的:排挤、不友善的交往、不遵守秩序、种族歧视、无理的行为、沉默等都属于隐性干预情感层面的表现。
3 隐性干预的性质
3.1 干预者占据优势而受干预者毫无权力
隐性干预现象往往存在与普通人间,在日常生活中排队等候的人群就可以体现这一点。排队取消了身份差异,所有等待的人都是平等的,插队则会打破这种平等的状态并体现出隐性干预。例如:早上等班车时,一个热情的阿姨帮插队者拿东西占位置,因为他人和插队者很熟不好当面说什么,而插队者因阿姨太过热情的从而无法拒绝。绵里藏针一般的强迫,让所有人都无法接受,但又无法说什么。
在这个案例中,只有一个干预者,受干预者则有多个。热情的阿姨在这里是干预者,她通过“占位置”同时向插队者以及其他排队者同时干预。插队者本没有插队意愿,但“盛情难却”还要考虑邻里日后的关系,直接拒绝会破坏这层关系,但是插队行为却让其他排队者的内心产生不满,这层关系的破坏从干预者转嫁到了同时受害者的插队者身上。这正是在隐性干预中常常能够体现出的主动方具有绝对主动的地位,是干预者有意地行动的结果,在行为背后往往蕴涵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干预者正式运用社会因素加以制约对受干预者施加干预,而受干预者则毫无还手之力。
3.2 常规反抗失效性
如果相互认识的人插队不具备代表性,那么陌生人间的插队行为就可以说明这些隐性干预。例如:排队过程中人插队,被后面排队的人告知,请排队。而插队者却置之不理,大家也只能默默忍受。如果此时排在前面的人以冲突的形式制止,插队者则会选择退让。
插队是不遵守公共秩序且不道德的行为,社会上的大多数普通人,面对这种情况往往都是无能为力,如果通过同样的干预的形式反抗,则会获得不同的效果。这说明在隐性干预中受干预者的常规性反抗是无用的。当局势形成后,受干预者的反抗也必须按照干预的思路,使用非常规的手段去反击。
3.3 视角差异
拥有相互冲突视角的人间往往更易形成隐性干预。例如:火车上,凌晨乘客休息的时间里,突然有人高声唱歌,说自己是残疾人,想以此博取同情,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试想一下,在夜间被粗暴的唤醒,如果继续睡觉则会被冠以毫无同情心、爱心,且对残疾人有偏见的名号。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从属于某个特定的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往往会存在相互冲突的利益视角。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每个群体都会按照自己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行事,这就导致群体间的规范与道德会出现矛盾的境况从而制造出各种冲突,每个群体都觉得自己的行为具有正确性,这就是视角差异所造成的。在冲突中,先行动方会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后行动方则很难扭转局面,最终导致冲突升级或默默承受的两种结果。
3.4 形式合法
隐性干预有多样化的形式,但这些形式都拥有一个共同点,即在施加干预的过程中具有合法性。即便形式上的合法性差强人意,隐性干预也会用种种方式对法律进行规避。一旦超越了法律的红线,隐性干预将被定义为干预。
在所有隐性干预中最难被发现的就是沉默的干预方式。大部分认为冷战是沟通不畅的结果,如果想打破僵局,必须在问题之外找新的问题来解决,如说性格、态度、心情等,通过冷战以外的这些问题来建立正确的沟通,从而达到化解沉默的目的。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冷战才是沟通不畅的源头,而沟通不畅并不是导致冷战的真实原因。当寻求沟通者遇到的尽是沉默,对于寻求沟通者而言,沉默是一种更为无形,却更为真实的干预。
隐性干预从未触碰道德、法律红线,路人或围观者对未触碰道德、法律红线的行为均会选择沉默,受干预者也深知这一点往往选择默默的承受。然而沉默在隐性干预中并不是阻止预者行为的方式,反而是提升了干预者干预的成功率,使受干预者更加无助,干预者在获得前期优势后更具优势。
4 隐性干预对社会的影响
4.1 导致社会整体消极化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社会组成的个体,会受到其他个体的行为、情感等因素影响。为了维持个体间的良性互动,每个人都要自觉地遵守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方式、道德准则并且不断的克制自己、监督自己。
隐性干预会对个体造成影响从而形成社会心理压力,在个体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影响个体的行为举止。社会的进程是每个个体举止和情感向一个具体方向变化的过程,如果变化是消极的,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消极。
隐性干预所导致的消极情绪极易扩散,从小个体转化为整体并在社会中扩散,当唯有通过非常规手段来面对隐性干预,整个社会都会从积极的进去转变为消极的对待与不断的提防,每个人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准则也会变得更加消极。为了抵御不受隐性干预的控制,个体会纷纷向这种消极的方式靠拢,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消极化。
4.2 导致沟通丧失理性
隐性干预的隐蔽性决定了干预者无法受到惩罚,为了避免矛盾,普遍以息事宁人来终结这场干预活动,受干预者更无法理直气壮的通过正当的渠道反抗干预者,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间是无法形成真诚有效的沟通的。为了制止干预,采用非常规的思路,为了制止干预从而选择同样的干预手段,使沟通完全失去理性。
4.3 导致矛盾冲突升级
隐性干预无法用合力方式反抗,一旦非常规手段深入人心,则会从隐性干预上升到显性干预,使干预中的矛盾冲突升级。从插队的小矛盾而升级为个体间矛盾,而隐性干预则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隐性干预总是可以引发严重的后果,一旦受干预者们反抗,矛盾瞬间会升级,它的危险性不容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