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有动画片的结局

2019-11-13王苏辛

赤水源 2019年4期
关键词:高扬动画片

王苏辛

小说

路并不长,但因为高高低低,显得要比它实际幽深许多。路两旁没有这片陆地上常见的杨树,偶有几颗瘦弱的新苗,不知是新栽不久,还是根本长不起来。泥土松软,他踮着脚迈起步子时,眼前一高一低,仿佛在轻微晃动,而他在某种庞大莫名的参差中感到前方有一块阴影朝他倾斜。那是一棵有些歪的老树,稳而粗壮,树身仿佛有能量影响四周围的一切。他越走背越直,企图穿过这片摇摇晃晃的树影,直到看见树后还有一棵新栽不久的树,再之后还有一棵,这批密集又脆弱的树一直铺向后面的小区——它还没有竣工,午后走进去,总是非常寂静,只有知了的叫声和新装上的玻璃反射出的刺眼阳光。但此刻临近傍晚,小区的安静终于暗淡下来,正午时分不易察觉的市声从远处传来。那是一点点溢出来的摩托车和汽车的声音,还有菜市场一群人传向另一群人的声音。它们一波波,全掀开了。每户人家地板上,茶几上的声音,也都溢出来了。回家的人离声控灯老远,就在楼梯道的声控灯下跺脚,或者咳嗽,还有一些人在各式交通工具上面无表情。而他一路时不时踮脚走到胜利大厦的地铁口,看见大屏幕上预告着本地台即将播放的某儿童节目,他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这个节目还在。主持人甚至还是那两位,女主持人扑着厚重的粉,男主持人吃胖一圈,他们都拿着看起来精致许多的动物玩具挥舞,表情和多年前一模一样。他右腿突然一软,再站直的时候,眼前大屏幕还播放着童年点播台上的动画片《灌篮高手》的最后一集——藤真健司突然拎起绿色球衣,迈着坚定的脚步向篮球场走去。而他摸着遥控器的选择键犹豫不决。

点播台的节目单总是残缺又凌乱,永远看不出最下面那一集是不是真的最后一集。他不舍得看完全部集数,往往点完第一集,就直接点最后一集。而点一次就要花五元话费,为了下个月父母交话费的时候,话费单看起来比较正常,他只能稳准狠地赌一把。

反复摸上下左右的按键,直到遥控器被握得温热。

大部分时候,受制于条件,本地点播台的动画片都是集数不全的,所谓的“最后一集”,未必是真的最后一集。尚未竣工的那块小区曾是他就读过的小学的校址,许多盗版的岛国漫画堆在学校不远处的一间旧书屋里。看不到想看的“最后一集”时,他去那里找过几次漫画版结局,可点播台上的动画片很多是偏门的,起码不全如《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等那般流行。尤其盗版漫画更可能册数不全,即使找到某个很符合故事发展的结局——那时候的他也不会知道,在另一个时区,这位漫画家是不是已画了续集,或者在修订版中更改了结局。

“别找了,不会有的。”K那时常背着一只旧的牛仔单肩包站在书屋外面等他,又或者拿着从小浣熊干脆面里集齐的画片在门口台阶上玩拍着玩儿。

列车后移,或者说人群后移,直到车窗外从明亮的橙黄色变成暗沉的橙黄色,再变成深灰。直到驶入一片漆黑,明灭的地铁广告和车内的灯光让他觉得自己提前入了夜。如果这一站够久,他会觉得自己在翻秦岭。或者去了某个山区城市,从高处下到低处,出地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身在另一个更高的高处。短暂的无信号和耳鸣让他觉得自由,也暂时忘记地铁口大屏幕上这个点钟又在播放什么动画片或儿童综艺节目。

“晚上来吗?要吃什么?”

“看着做吧。我没买到活虾。”

他还想再打几个字,但最终放弃了。他怀疑另一端的人已经看到聊天框显示很久的“对方正在输入”,这让他有些局促,仿佛有种无形的压力让他必须再发点什么过去。于是,他发了个拥抱的表情,对方回了个“微笑”。

他抖了抖右手拎着的装满蔬菜的塑料袋上的水分,往地铁口走去。那里也有一块很大的电子屏,只是一般只播新闻或者各式广告。不过今天,他在上面看到了《红辣椒》中的场景。可能信号不太好,画面很虚很卡,仿佛还套着另外一个电视台的节目画面,某一瞬间定格在女主角那张吃惊却又很快祥和起来的脸上。只是很快,女孩的脸被另一个国外新闻覆盖,一群难民在风尘仆仆的城市中穿梭,而白人记者站在他们不远处喋喋不休。

离六点还有30分钟,他决定去不远处的“码头”走一走。

说是“码头”,其实早已名不副实,毕竟早就已经没有河了。但老市民们还是喜欢说那是“码头”。干枯的运河好几年前已经成为一条略低于城市海拔的“水泥平原”,几个穿蓝校服的学生站在黄色电动平衡车上前行,让它突然有了速度感,在他的视线中无限延伸。如果没有更远处正在建造的商贸城,他或许还能望得更远,直望到城市边缘正在拔地而起的高高低低的灰色楼房。

他脑子里回想着刚才在电子屏幕上看到的两个重叠的画面,眼睛看着黄色电动平衡车渐行渐远,仿佛那几块远去的黄色是古代船只,此刻只是行驶在大路上。

真热啊。他想着,不知不觉也轻轻说了出来。而内心的平静,突然被这句无关紧要的话打破了。

回去吧。他又说着,但没有立即行动。而是选了辆看起来比较新的橙色共享单车,像那些中学生一样,也在“水泥平原”上滑行起来。但是用自行车滑行显得笨重,他没有收获久违的轻松感,而是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的芜杂。这芜杂不是因为他的头脑还想着待会儿要去别人家,想着从小时候到现在的事情,而是有一些模棱两可的情绪在他体内进进出出,让他对此时此刻自己站的地方都产生怀疑。

“运河之前是什么?码头之前是什么?”K很久之前曾站在“码头”前这么说。那时候流行的说法是:会有新的活水引入运河,它原有的面积将比一个世纪前小太多,但可以恢复到一条小型护城河的规模。这说法当时让生活在内陆城市多年的他和K心驰神往。毕竟,随着电影院变成商场,休闲广场变成餐饮集市,还有一座座高楼大厦填满城市缝隙,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常常觉得无处可去。而如果有这样一条河,很多人起码有了散步的愿望。

“小区里也可以散步啊?反正也有几个公园离这里不远。”

“小区和公园早被人填满了。”

“如果‘运河’恢复了,也难说不会被填满。”

“‘运河’会长(zhang)长(chang)的。”

“长长?”他一脸茫然。

“你不知道吗?他们想把‘运河’和浏河打通,让它成为浏河的支流。既然要造护城河,它就得绕着全城走。现在好多个地区都并到城里了,据说还要并下去,‘运河’难道不会长长吗?它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长。”

“如果真的成为浏河的支流,它还可能和栾江汇集,栾江和白江是一条,如果一直跑下去,它就是长江的一部分了,郊县并不并进来又有什么?”

“如果真那样,那就不能散步了,只能跑步。”K干笑道。

“有可能几个拐弯处还设置了广告牌。‘中国制造’什么的。”他说。

“就不要设广告牌了,设几个大屏幕,一路播着你喜欢的动画片。最好播的都是结局。”K说。

“然后这些结局再变成一部全新的动画片吗?”他说。

“那估计不止一部,得很多部。要知道,那些动画片的结局都不止一个。而且有的到现在还没有更新完!我怀疑导演最初想象的那个结局很可能已经经过多次偏离。”

“当然是这样,结局都是不断被更改的。”他歪着头,“而且经得起更改的,才担得起‘结局’二字呀。”

“我们会这样吗?”

“什么?”

“比如12岁看到一个结局,15岁看到一个,17岁看到一个。”K看了他一眼:“对你来说,估计一直到35岁,都会不断有新的结局吧。”

“难道你不是吗?”他说,“我们都会不断有新的结局。”

“也许吧……但每一次的结局,真的是‘新’的吗?我很怀疑。”K看向远处。

“没有什么真正新的吧?有的只是正在发现和尚未发现。”

“……说到这个……你知道运河之前是什么呢?码头之前又是什么?”

“码头和运河不是一回事?”他说。

“怎么可能!码头是码头,运河是运河。”K不耐烦道。

“我是说,码头本来就是因为运河产生的,那对我们来说,运河之前是什么,不也和码头之前是什么有关吗?”他认真解释道。

“是这样。”K突然严肃起来,“也可能这里最初有人出现的时候就是一片居民区,我们站的‘码头’是居民区,我们看向的‘运河’也是居民区。”

“那我们是站在一片乌泱乌泱的人堆里啊。”

“也只有人堆可以站了。”K的不耐烦表情在他的脸上固定了好久,让他整个人都显得凝重起来。

他记得,不同于过往的那种故作老成,这次K严肃得比较自然。他不知道这严肃从何而来,但他知道这严肃意味着某种(他们之间)毫无保留的生活结束了,他们之后的日子将伴随这样经常性的“严肃”或“沉默”。这听起来有些冰冷,像“水泥平原”前的一排金属栏杆般。但他知道那一刻,自己突然感觉到轻松和自在。也因此,这番对话总不时被他想起。连带被他想起的,是那天和K在运河外环的一条马路上分开时,他并没有骑车走往常那条路线,也没有选择搭地铁,而是决定步行回家。

“听说,如果藤真跟NBA的运动员打球,不一定能赢呢。”K突然说。为了显示自己的可信性,还把“可能”二字去掉了。

“这。”他突然感觉到某种莫名的侮辱,“篮球有体能的要求,不可能要求黄种人和黑人一样。”

待他话音落下,二人都不耐烦起来,为这场对话变成无趣的地域之争,以及穿插其中的,某种升旗仪式上才有的奇妙情感——这让他觉得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和漫画竟也融入了自己乏味的现实生活。

他想着过去的事,突然不再用自行车滑行,而是右腿跨上车座,朝前骑了一小会儿,折向地铁站的方向驶去。他骑得很快,快到地铁口的时候也没有停,虽然他心里知道自己应该停下来,但他还是继续向前。从黄昏穿行到夜幕落下,路灯亮起,他终于看到自己要回的小区,而手机上已经有三个未接来电——这让他有些紧张,不禁加快了脚步。

电梯门到达自己要去的楼层时,第四个未接来电没有来。他稍稍有些放心。按门铃时,电话再次振动,他脸上一紧。直到门开,看见徐湜熟悉的脸,他的神色也依旧没有放松下来。徐湜再次重复那句每到这种情况都会说一遍的话:“我以为你遇到什么事儿了。”

他坐在沙发上,没有像之前那样辩驳一句,而是沉默着。

“高扬,你犯不着吧。”徐湜的腿轻轻晃动着,坐在他斜对面的沙发把手上。

高扬看着他,汗津津的脖子透露出刚运动完不久的信息,衣领一只立起来,另一只则是塌下去的。胡子刚理过,头发也比前阵子短了不少。

“你也犯不着啊。”他缓缓地说,“今天这里收拾得倒是不错多了。”

徐湜不讲话,停顿了一下道:“公寓管家给叫了保洁,不过干净是干净了,就是东西又找不到了。”

“现在保洁还敢把东西位置给变了?”

“不是。主要是东西都一团,不装起来,都没办法收拾了。”徐湜道,“你没买虾,不过我买到蟹了。”

“你不是买的,你是把冷冻箱里剩下的两只螃蟹又拎出来了。”高扬道。

“好吧。是这样。你又拆穿我。”徐湜说着,走进厨房,把蒸好的两只蟹端了出来。不知确实是蟹稍微有些不太新鲜还是怎样,高扬觉得整个房间有一些微弱的腥膻味,但他很快反应出来腥膻味不该是螃蟹的味道。

“刚买的羊排,还没有焯水。”徐湜道。

“你要烤羊排?”

“想试试,主要是上次你说不吃牛羊肉,身体有些没劲儿。”

“不是不吃牛羊肉没劲儿,是说不吃肉,人没劲儿。”

“哦。不过一定要吃肉,我还是选牛羊肉。”

“鱼肉也不错啊。”高扬道。

“鱼刺麻烦。”徐湜道,“再说,鱼肉吃了能有什么劲儿?”

时间又默默过去了一个小时,每次在徐湜家,高扬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跟很多年前在K家时一样。那时候K还跟父母住在一起——不过他自己也跟父母住在一起。对他和K来说,黄昏的时间是比较自由的。父母还没有下班,他们在K家楼下的台阶上写作业,有时候穿堂风吹过来,作业本被掀起,正在写的那一笔笔划会在纸上呈现出飘起的痕迹。不过K不太在意这一点,他只想迅速地写完,但高扬就会把那块笔划用修正液涂掉,再紧紧按住作业本把笔划补好。

有时候,K的母亲会先回家,她会给二人做西红柿鸡蛋炒饭,或者香椿叶蛋饼外加小米粥。等二人吃完,再确认他们作业已经完成,K的母亲会外出打牌。而K和高扬就会拥有起码两个小时的自由时光,他们打开电视机,调到点播台,摒住呼吸,谨慎地选择自己想要看的动画片的第一集或者最后一集。

最开始的时候,K对这些动画片完全不感兴趣,到后来他对动画片也依然没有兴趣,但却对紧张地点播非常感兴趣。点播一次需要刷掉五元电话费,这对当时自己家每个月百元以内的电话费消费来说,属于一笔巨款,而使用一笔巨款(有时候还不止一笔)去点播动画片,如果被发现,无疑会挨骂,所以他们只能谨慎选择,因为他们往往只有一次点播的机会。并随时准备好用湿毛巾擦拭每播放30分钟节目就微微有些发热的电视机,让它躲掉大人的检查。

那是夏天,K总是在电视机边上摇晃,双肩上搭着一条随时准备擦拭电视机的湿毛巾,以防母亲回家后发现电视机过热。当电风扇的凉风吹来,他的身体也会随之战栗一下。或许是那时身体强悍,K从来没有感冒过,起码高扬没发现他因此感冒过。

“我们是不是该吃些什么?”每当紧张地看完一集动画片,高扬总会如此提议。

然后K就会慷慨地从冰箱里拿出一盘昨日剩下的饺子,再配上一罐青岛啤酒,并念叨着:“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年少时总是不胜酒力,一罐青岛啤酒配饺子喝完吃完,他们就感觉有一些微醺。双双躺在凉席上睡了。有时候是被到K家寻找高扬的高母叫醒,有时候只是被打牌归来的K父和K母叫醒。更多时候,大人们好像都消失了,整条街一片沉寂,而K突然挠着高扬的大腿或者肚皮,又或者恶作剧一样对着高扬的耳朵大口吹气,更或者只是突然吼一声,直到高扬睁开眼。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恍惚,天花板上的吊灯摇摇晃晃,高扬觉得自己的身体仿佛也摇摇晃晃起来,他的眼珠和其他身体的零件也在这个大瓶子一样的身体内摇摇晃晃。他知道要停下来,只好双手把着床的两端。而K突然清醒起来问道:“你为什么非要看点播台的动画片,动画城和大风车,或者我们市台,也有动画片看啊,还带正确的结局。”

“那些动画片有什么意思。”高扬道,“那些是孩子看的,点播台里的是大家都能看的。”高扬故意把“大人”说成“大家”,这样说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终于到了一个消弭“大人”和“孩子”界限的世界。周围一切融合在一起,仿佛因此无序。他们互相数掰对方的手指,双手抵住角力,数对方的肋骨,K总会痒得先滚到床的一边,然后他也滚到一边,过会儿又滚在一起,直到彼此的汗味把他们彼分开。

“不过。”K仿佛故意说“惊人之语”似的道,“点播台的动画片比较好的是,它们好像都在讲发达国家的事。”

“他们不是说发达国家的事,他们只是在讲以后的事。”高扬很笃定。

“以后的事?”K皱着眉,“未来吗?未来又是怎么着?”

“可能是大街上随时有车骑随时有动画片看,花钱不需要拿现金,的时候吧。”他说得很克制,只是说完就意识到眼前只有一锅没有煮好的罗宋汤,而徐湜在洗手间没完没了地清洗餐盘。自来水流淌的声音让他们感到平静。而他看着锅里的热气渐渐上升,直到和天花板融为一体。

“你真的还要干那个?”

徐湜左手托着白色餐盘,大拇指在餐盘边缘滑动。他看向窗外,那是一大片被绕墙生长的爬山虎覆盖的楼房,这些迫近的绿色让小区内其他景物显得更加暗沉。

“要吧。”高扬说。

徐湜把焯过水的绿花菜端上来,上面淋上了一层味道很像康师傅方便面调味料的肉酱。高扬也从座位上站起来,去厨房盛了碗汤。然后徐湜打开空调,调到低温。高扬从冰箱里拿出了两瓶喜力。他们像在两条平行线上互相做完这一套紧密结合的动作,再坐下来的时候,气氛松弛起来。

“太热了。”

他们似乎同时说出了这几个字。但高扬觉得徐湜说得比自己早,他自己是考虑过要不要说“刚才太热了”,只是最终他还是把“刚才”二字去掉了,双手不住用面巾纸抚弄着啤酒瓶上的水蒸汽,直到把整个酒瓶擦拭得干燥而洁净。

“我们看个电影吧?”高扬自作主张地在书柜上翻起碟片来。碟片包都很干净,但里面的碟片布满灰尘。

“阿姨擦得太不仔细了。”他念叨着。

“阿姨过来那天是中午,我在睡觉,醒来之后,房间就很干净了。当时觉得不是在自己家里,有一种宿醉后断片的感觉。”徐湜看着墙壁上空荡荡的投影说,“今天是今敏逝世七周年。”

“哦。我说怎么在地铁站看见《红辣椒》了。”

“地铁站还会播那个。”

“就在9号口出口的电子屏幕上,不过只出现了一小下,就被国外新闻覆盖了。”

“那个欧洲女记者被难民强暴的新闻?”

“不太清楚。我看见的时候只记得电视里硝烟弥漫,围了很多人。”高扬否认着,却又虚构着,“应该只是信号不好,串台了。所以我才看见了新闻。”高扬继续说。

“不,可能是串台了,但应该是《红辣椒》串过去,不是新闻串过去。”徐湜道,“今敏的祭日应该就会在影视微信号上出现吧。出现在电视上,也太奇怪了。他那些动画片,怎么都不像给一般大众看的。”

“今敏逝世不重要,宫崎骏是不是逝世更重要。对他们来说。”

投影机最终播放的是《东京教父》,这部不算非常今敏的今敏动画电影。但不知为何,只开始了五分钟,他们就失去了耐心。

但不管是他还是徐湜都没有真去更换影碟。他们仍盯着投影机打到白墙上的画面——孩子们唱着赞美诗,一个男人在黑暗中疼痛难忍,面部五官不住地颤抖。

高扬一条腿盘在伸直的左腿下,双臂抱着肩靠着右侧墙壁。他微微看了一眼渐渐黑下去的天空,有一两片爬山虎的叶子漫不经心地想沿着窗户缝长进来。

“孙迪要长居德国了。”

“他不早就去了?”

“这次有可能不回来了。”

他们在黑暗中说着话,能感觉出有的话是谁说的,另一些话又是谁说的。但它们交融在一起,又像同一个人说的。高扬努力在记忆中拼接孙迪的脸。他确实见过他,跟徐湜一起,或者跟其他什么人一起的时候。那会儿孙迪还很腼腆,理着一个小平头,个子也不高,脸黑黑的。他是一行人中看起来最有前途的——毕业于英国一流艺术学院,父亲是国内知名美术学院院长。从小在自律又野心勃勃的父母影响下长大,性子虽沉默少言,但如果说话就毫不露怯。倒是高扬自己,至今仍对那天晚上在小饭馆里始终想表达清楚却又最终没说清楚的问题耿耿于怀。

“准确。”他想着,不自觉说了出来。

“什么?”

“孙迪说过的——怎么准确地表达不同人内心的局限性,怎么准确地表现一个有序列的世界。”高扬说完,侧过脸,看到了徐湜低头时露出的双下巴。

“嗯,记不清那天谁还说过的——表达真实发生的场景,反而需要一种不真实的手段。”

墙壁凉凉的触感让高扬想起第一次见到徐湜时,他就是浑身冰凉地躺在自己旁边。那时候他已经睡着了,但当时还是陌生人的徐湜就爬上了床,不过徐自觉地背对着高扬。高扬想起这可能是一个朋友带来的新朋友,也便放心没有在黑暗中言语。直到第二天醒来,看见徐湜还在,才佯装了“惊讶”。

“你是宋朗的朋友?宋朗呢?”

“他喝多了,在隔壁房间。那屋里睡的人太多了……”

高扬摆摆手:“没事。来了就是朋友。”说完,他重重地仰躺在酒店的沙发里,双腿岔开。还没等徐湜从他这句略显僵硬地江湖气息回应中缓过来,他又道:“你是不是昨天淋雨了,快洗洗吧。”

高扬记得,当淋浴间响起噼里啪啦的水声,他脑子里突然又想起K。那会儿还没有智能手机和微信。当时的他只是盯着手机上K发给他的最后一条短信,右手拇指不断掀开手机盖又合上。最下面那条短信的内容是:再见。上面一条则是:城东要建个新小区,我妈说你家也在那儿买了房。高扬知道,许是自己没有回,K才给他发了那句气势汹汹的“再见”。但他又想,如果他和K的交流终止在对于城东新小区的讨论上,他可能到现在还是会惴惴不安。但K先终结了他们的谈话,让他不必再负有延续话题的责任。这么想着,高扬突然长吁一口气。

“累了?”

“我只是想到——很多人就这么默默地消失了。”

“也没吧。只是你不再关注。”

“还记得孙迪讲的你们去古堡那次吗?”徐湜继续说。

“是舍利塔吧。”

“……管它什么。他讲,和宋朗还有你一起去那里‘探险’——他总是喜欢用些很文艺腔的通俗词语,‘探险’或者‘流浪’。反正姑且用这个词吧。说那天宋朗和孙迪一直在喋喋不休讨论毕业后的去向。你一直不讲话,只是拿着手电筒照着前面。等到他们讲累了,你才突然讲了一个故事。”

“孙迪一直记得你说的那个故事,有个小孩在河坡上走,感觉后边有人跟着他,但小孩也不跑,就边走边背诵家里人的名字,还背电话号码。但后边跟着他的人不知道那些号码和姓名都是小孩现编的。”徐湜说,“小孩就用这个方式保护自己。用知道得多保护自己。”

“如果孙迪和宋朗谈论的话题有意义,我说不说话都不重要。”

“……所以你残酷……你就算比所有人看得深刻,也不重要,因为你总是不管别人的心情。”徐湜说完,突然有些后悔,可他不想再说一句解释的话。

“就算我不说,也会有其他人说。如果他俩想做自己的艺术,他们会遇到比我这些话更猛烈的冲击。”

他说完,突然又感到一阵羞耻,仿佛虽然说得对,但对得也不够有底气,毕竟他们一直在拍着画着,而他自己呢?他自顾自开了卧室门,又开了外面的防盗门,一阵冷风吹进来,他再次想到很久之前。他和K在预备拆掉的旧楼房内不停地上楼下楼,仿佛想延缓那个夏天结束的时间。而整栋楼千疮百孔,凉爽的风呼呼地在里面穿梭。

“你也不觉得搬家有多么不高兴吧?”K狡黠道,“其实很开心啊。”

高扬看向他,他已经瘦了许多,黑了许多,但也可能是因为长高了的缘故,整个人像被拉长的香蕉。但高扬也不矮,站在台阶上面,他和K差不多高,只是他越来越壮了,站得过于稳当,怎么看都少了些少年应有的风姿。夕阳西下,他站在K的身体投射在水泥台阶上的长长的影子里,看向比影子更长的那片即将消失的浓密灰色建筑群。那是他们身后,城市无数栋即将被拆掉的房子的投影,它们像塔罗牌一样在他的想象中晃动,继而一座座倒下,就像此刻——如他背后投影机照在白墙上的画面一样晃动,从微微晃动到剧烈地晃动,直到这晃动模糊了整个画面,随着他的思绪越飘越远,仿佛已经在脑子里画出动画片的另一个结局。

“我有时候会想起好早之前去通州找你玩。”

如果不是转身看见徐湜边说话边双手握拳再松开接着再握紧的标志性动作,他会觉得这有可能是过去、现在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声音。

“……我去找你玩,你和几个我忘了名字的女生在画室里互相画彼此。你们画得特别欢,我也看得入了神,不是看你们的画入神。就是那个状态,你们在做着和我无关的事,但似乎又不是和我无关。我随时能进那个世界,我也随时可以出来。可以看着,也可以像你们一样画。可以画得让自己满意,也可以不那么满意。都没关系。”

他继续道:“那天后来走出画室的时候已经过了十二点,原则上已经进入第二天了。你们都很累,我也累了,就跟着你们从特别窄的楼梯上走下来,一直走到小区门口前很宽很宽的那条马路上。马路上一个人都没有,除了我们。只是两边路灯都亮着,跟等着我们似的。我们中间还走过了一个敞开的垃圾桶,我下意识往里面看。你知道我看见什么了?一幅被人扔在那里的色彩肖像。老实说那画画得不怎么地,但我感觉特别兴奋。好像一时间所有人都特别用功,做着自己想做的、要做的事。那感觉就是,我也可以,我也应该可以。可其实怎么样?我确实可以那样行动,我还真的那样行动了。但是‘进步’这种事,真的还是需要运气。或者说‘能力’吧。有的人再努力,他还是没能力‘进步’。”

“那段时间之后我总想……如果我能像你或者孙迪那样,可能也是会好些的。哪怕像宋朗那样当个艺术课老师也行。你们都是能创作的人,能画得很好能拍得很好或者写得好。可我好像连完成一幅完整的东西的能力都没有。很多时候我只要画上几笔,我就知道我画不来。那我想其他的我总是能做一些吧,但好像也不行,还是只能看,不能做,只能想,不能写。”

“画或者写本身不重要。”高扬说,“重要的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画画的过程,就是不断修行的过程。”

“这样说确实没错,可连你自己恐怕都不是真的这么想的吧。”

“我真的这么想。”高扬转过身,“只是我们都没办法这么做。如果我们能,我们会觉得活得舒服些。”

门依然开着,整层楼除了徐湜这里,其它的房间都暗着灯。高扬知道是因为还有很多家住户还没搬进来的缘故,所以他才能不为他们的对话在走廊中飘荡感到羞耻。

徐湜站在高扬背后,仿佛在追赶高扬即将溢出他家的身影,又仿佛在挽留这个情景。他有些焦急地想说出些什么,即使不能准确地表达,他也希望至少能让自己显得坚决。他冲高扬说道:“你才不关心活得舒服不舒服,不关心因为画画或者其他创作上的事能让自己变成什么样,你只关心能不能画好。你只关心那个东西……其他的都不重要……包括我……们。”他说着,把“们”字加了进去。

“我没画出什么呀。”高扬面向他,“我也写不出来什么。你不也知道吗?”

“……你还是觉得自己早晚是能的。“

“你不也这么相信你自己?”他边说边听着自己说的话,好像也因此又说了遍这句话。走廊里的风慢慢停下来,房间地板上飘动的空塑料袋不再发出微小但刺耳的刺啦刺啦声。

“你相信运河能重新造出来吗?”那是好多年前的夏夜,K眼睛朝上,躺在他家的木地板上,仿佛在对着空气说,但他相信K是对他说的。

他躺在和K并排的位置上,听着外面黑暗的马路上时而疾驰而过的汽车发出的声音,仿佛也看到它们是怎么在黑暗中打着车灯并气势汹汹地前行。

“它如果造得出来,根本轮不到我们相信不相信。”他说完,就俯身做了三个俯卧撑。他一直记得是三个,因为每做一个,K都看他一眼。这眼神让他紧张,就像他看见K那样看着自己时,宁愿K还像最开始那样满不在乎的样子,或者根本也别再长大,就像十二岁的时候一样就可以了。他们将继续在对方的身体上翻滚,直到彼此的汗味把他们分开。

“距离上次我们一起画画也过去十年了。”徐湜看向地板,明晃晃的地板砖照出高扬的脸部轮廓。

“距离看你演话剧也过去五年了。”高扬接着说道,“距离跟你一起装修这里也过去三年了。”

卧室里的投影机还开着,但他们谁也没进去关掉,仍是一个在客厅坐着,一个站着,仿佛在跟另一个状态的自己彼此僵持。

“其实已经过去那么久了。”高扬看了一眼卧室墙壁上投影机打出来的画面,“一样的东西,不同情况下看,就像看了另一个东西一样。”

“那就不看了啊!”徐湜突然嚷道,“为什么还要看?这难道不说明那些时候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吗?”

高扬看着他颤动的面部表情,可能因为这表情激烈,让他觉得它一度溢出了徐湜这张脸,在整个客厅飘荡。连带那些和这样表情相关的记忆也出现了——有时是在徐湜家和朋友们一起吃火锅,有时是宋朗提着几瓶白葡萄酒去他家,始终有不同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来来去去,有的只出现一次就迅速被遗忘了,但不管出现过几次,现在那些脸都和他们自己那时候的脸重合在一起。

还有K背着双肩背包走进他家的黄昏。那时候他和K都已经二十五岁了,但K还背着过去的那个双肩背包,这让K整个儿显得像一个大儿童。他记得K的脸变得又白又圆,仿佛是气血不足引起的虚胖体征之一。K坐在他对面的书桌上,抖动着双腿,问自己能不能搬进高扬的家。

“你要抖就抖一条腿吧,别两条一起。”高扬看着他的膝盖继续说道,“我们都上班好几年了,不是还在上学……你也有你自己住的地方不是吗?”

他说着,眼睛不住看向外面的爬山虎。如果说现在和那时候有什么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依然住在有满墙爬山虎的老式楼房里,每一次都要回答一遍房东狐疑的提问:“你不是本地人吗?怎么搬出来自己花钱租房?噢,还是东区人?家里大房子不够住?”直到后面,他自己也冒充起一直在外地跟随祖辈生活的孩子,又或者编造父母是知青的谎言,以便让自己显得对这座城市并不熟悉,跟父母更不亲密。好像只有这样,他在这座城市的流窜才显得合理。不过,随着搬家的次数多了,也很少再有本地人问他为什么租房。他蓄起了胡须,让自己的脸多了些棱角,更符合自己的实际年龄。最开始,他和朋友们住在同一个小区,后来,每一次搬家他都会不自觉搬到离他们有些距离的地方。到后来,他离他们居住的街区足足有二十多公里。再到后来,这些人之间也互相离得越来越远。孙迪出国,宋朗去了郊区国际学校教书。还有一些其他人,论坛的朋友,话剧团的朋友,画廊的朋友,出版社的朋友。他们之间的聚会从每周一次变成不定期。到现在,除了徐湜时常会联系他,其他人,他已经不再知道他们的消息。不过这并没有让他觉得失落,毕竟也是他自己选择离他们越来越远的。有时候,那个经年不登录的论坛还会往他手机发送一些提醒。多半是当年认识的人又参与了什么展览,在书店做了新书活动。当时一个跟大家不咸不淡的人这几年做起了独立出版,给每个论坛里的朋友都出了本书,有一次还问到了高扬。

“干嘛不出一本?我记得你之前写过的诗也很好。”

他用了“也”,这让高扬不悦,以至于直接把他拉进了黑名单。

“其实我前阵子看了个短视频,觉得是学的你。”徐湜说,“他把40个人的日常生活剪辑在一起。这40个人挺奇特的,有的人除了工作室就是起居室,除了创作就是阅读。有的人日常就是疯狂加班和叫外卖,除了KPI就是KPI,你会觉得他们没有精神世界,但当这些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他们很相似。不会觉得那个过着显而易见精神生活的人是过的更高级的日子,度过着更值得信赖的时间。也不会觉得疯狂赚钱的人就是陷入自己的具体,会觉得他们同样很高明。甚至更高明。”

“你说得好。”高扬道。

徐湜一愣,转身想把门关上,可刚踏出一步又收了回来。再过半小时,最后一班地铁就走了。高扬看着半开的房门口,盘腿坐到了沙发上。过了一会儿,他躺下去,半截身子都埋进了沙发软绵绵的肉体。

“这话是你以前说过的,只是我看那个片子,又想起来了。以前排话剧的时候,我每天很焦虑,本子拿在手里,随时想随时改。有次排到一场戏,需要几个不同经历的人物同时上场,但怎么排都觉得不对,我当时知道是写得不对,但不知道怎么写。最后还是你说了——那场戏,是要表现他们共有的对生活的追求,但不是让他们去表现共同点,而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是不同的。他们面临的人生的具体不同,解决的方式也不同,所以他们反而能插进彼此人生的缝隙之中,在不断对别人的审视和观察中,不断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这种解决之中,他们整个团体的面貌才有所变化,同时还能葆有紧密的精神勾连。那场戏之所以要有,就是需要让人物知道这一点。回到刚才说的那个短片,里面那些人所面临的具体生活的差异性在视频剪辑过程中被淡化,反而更多看到的他们作为人的品质,那种品质的色彩是相似的,都是向上的,只是他们各自的迷茫程度不一样,有的人更清晰些,有的人更混沌些。但看完你知道,他们是一个整体,他们彼此是如此不同,但他们正在构成眼前的整体。”

“我说不了你那么好。”高扬道,“你能说出来,这些就是你的东西,我说没说过不重要。”

客厅的灯光暗下去,徐湜低头看了眼地板,又看向他:“那片子你知道谁拍的?”

“嗯?”

“柯一文。”

高扬愣了愣,突然不知道说些什么。不过他并非完全不知道K在跟他断联络的这些年,做过些什么。毕竟,有那么一两次,他曾在社交网络上看见有人分享和K有关的链接。只是他没点进去。他脑子里能想到的K,有时候是年少时那个心不在焉、时常自作主张的人,更多时候是他二十五岁时一脸阴沉之中透着的自负。当K从他当时的住处走出去的那几十秒,他听着他的脚步重重敲击着走廊深处的大理石地面,内心已经为他判了“死刑”,起码是“死缓”。他觉得K将从那天起逐渐迈入平庸,而K当时看起来还有那么一些不同,只是因为K仍是个“年轻人”。但,所有“年轻人”都会老的。

“特别好。”他在房间内张望了一下,“跟我想象中不一样,但还好是不一样。”说完,他觉得轻松了一些。好像一瞬间,那个成长中更为狭隘的人变成了他自己,而他始终会回想起的K的一些东西,也仿佛可以被他理解。在他不关注K的这些年,他实际上一直在以另一个方式理解K和他自己共度的时光。

“柯一文没学我。他能拍出这个,是他自己的事。跟你一样。另外,这只是看到的,看不到的地方,他是什么样,我们也不知道。”高扬看着他,“你写的话剧本子,你写了,那是你的,不管是受到什么启发,那就是你的。”

他说完,眼睛看向天花板铺着的格纹墙纸,看久了会觉得上面无数个小色块在眼前穿梭不停。挺好的。他想着,并管住自己没说出来这三个字。走廊变得更加安静,窗外也是,他甚至能听到轻微的风带动着周围事物发出的声音,从遥远之处不断逼近他。他突然想走出去,但似乎动弹不得——不过他很快意识到是自己仍不愿走出去。他躺了一会儿,直到感觉最后一班地铁也走远了,才挣扎着坐起来。

“你还是回去?”

“我想骑车回去。”

他们说完,各自拿着各自的包,一个拿着双肩包,一个拿着单肩包,从楼上走了下去。不知为何,都没有选电梯。他们脚步很轻,但声控灯还是感觉到了两个人的声音。一路走到七楼,灯也亮到了七楼。

“这些灯亮,是不是因为这边都没住人?”高扬说。

“上面可能是吧。这两层,现在不知道是干嘛的了。反正最早是个网络直播公司。好像老板是鄂尔多斯土豪,不过刚办够一年就快倒闭了。我搬过来之前,他们就已经倒了。那回我们一起搬完东西不久,有个科技公司又想承包,听说是给一个网络节目做虚拟偶像的,你知道的,就那种电视上和真人一起出现的综艺角色。全息投影技术出现的‘人’,邓丽君这几年还用这个办过演唱会。不过,那家公司有个项目是做了一半吧,后来可能不够成功,又散了。”

“国内的虚拟偶像?”高扬道。

“对。你该很熟悉的。有次我们外面吃完烧烤回来,迎面就是几个红头发的人,看起来长得一模一样。后来还是你说的,只是画了一样的妆而已。”

“哦,你说那几个好像cosplayer的人。哈,不过那个扮相,我还以为是哪个国产漫画里的。”

“我也不太懂cosplayer和虚拟偶像有什么关联……反正有段时间……就是你搬出去之后吧。有段时间,楼下经常叮叮咚咚的,也不是那种很明显的迪厅或者夜店的声音,就是一团……很多人说话的声音,夹杂着很多歌曲的声音,还有键盘的声音。后来才知道,那整个是八楼发出的。当时我就惊呆了。我住十一楼,还能听到八楼的声音,那九楼和十楼的人呢?还有楼下的呢?然后我反映到物业,结果,太可怕了。我才知道九楼和十楼当时没有人住进来,而且六楼一下也没几个人——所以除了我,据说只有两个大爷投诉了。真的吓人。我心想这不老小区吗?怎么能不住人?后来知道,很多都给了拆迁款,要搬东区去的,哈,就是你们家那个小区。反正当时我就说从外面看怎么觉得小区怪怪的,原来里面是空的。但从要拆迁到现在也三年了,没见真的拆。倒是后门的几栋楼,刷了好几次的‘拆’字,油漆腿色了,他们就又刷上。前前后后折腾了三四次吧……直到现在,也没说什么时候拆。”

“好几块都这样吧。一直说拆又好几年不拆。把很多人挤到东区去住了,东区房价这几年越涨越凶。虽然没这边贵,但也快赶上了。”

一路走到三楼。才感觉人气厚重了些。也是这么走,高扬才意识到越来越不熟悉这里了。或者说,在他刻意跟这里保持距离的日子里,他也忘了这里人少的事实。但很奇怪,如果这些人都搬到了东区,那父母家那栋楼怎么也住的人很少。难道是他观察不仔细,忽略了那些住在小区里其他几栋楼的人?他希望是自己观察不仔细。但偶尔在父母家醒来,在小区跑步时,也觉得偌大的小区除了七八个老人,看不见其他人了。唯一一次,是他走到一公里之外的菜场买菜,发现异常喧闹。一瞬间,好像消失的邻居都去做了小贩,或者去了外地。去了更大的城市。总之,他们的身影仿佛都被涂抹掉了。连父母也不再那么流连各种棋牌室或者老年舞蹈中心。热衷居委会大爷大妈聚会的母亲连最近几次的活动都不去。据说活动从每个月一次改到三个月一次了,但就算是三个月一次,很多人也没来。

“也不是没来,有的人估计是老掉了。”母亲眼皮已经塌了下去,眼睛看起来越来越小,说话的时候,嘴唇惯性抿上一抿。导致母亲虽然大量头发还黑着,但整个人气质上已经完全是老人了。

“如果老掉了,你还不知道?不得去送一程?”

“知道什么啊。有的老姐妹早就不能动了,有的痴呆了,有不痴呆的也跟儿女去外地了。几年也不走动一次,不像你们年轻,我们之间早就互相忘了。”母亲不断说着,听得高扬心下一凛。仿佛和小时候的情况一样,和自己现在面临的情况一样。无数人消失,精神上的消失和物理上的消失。大人完成了自己的职责(比如给孩子做完了饭),就出去打起了麻将或者关上自己卧室的房门看起热爱的电视剧。而在这几小时的间隙中,大人们对孩子来说就是消失的存在。他们的身影隐没下去,声音也消失了,时间也仿佛不再像过去那般流逝。他能感受的世界相比童年时依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房间重新变得空旷——不止是他住的房间,更是他房间之外的,这城市里的无数个房间,无数栋楼。它们重新变得空旷,很多人在消失——曾经的大人,现在的老人,还有他的很多同龄人,又或者同龄人的下一代。当然,也有新的人涌进来,也有一些外地人涌进来。可没什么用,曾经熟悉的人消失了,城市重新变得陌生,很多空间被压缩,另一层空间却被迫变得肥大。而他生活在“城市”这个陌生的大房间里,感受四面八方空荡荡的风,仿佛自己怎么走都可以,却又不能真的随意走,仿佛到处又是无形的禁区,仿佛一不小心会踏进一座写着“拆”字的危楼。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看漫画看动画片。”K曾经在地铁里说。那时候他们已经大学毕业,彼此都不知道要做什么,只是在那个夏天不停游荡。

“那为什么还看着?”高扬盯着他手里的漫画杂志。

“可能是,像平行世界吧。”K憨笑了一下,“好像活在一个平行世界。画风更新换代挺快的,新词也很快能被写进新的漫画里。”

“电视剧和电影也是啊。网络段子也是啊。”

“那些还会觉得是在现实里,即使现在的人用古人的话来说话也是,你会发现人最本质的气息都是一样的。还有,不管是在保加利亚还是在中国,不管是在巴黎还是在上海,仔细想想仔细感觉,就能知道,其实还是一样。很多人之所以能看出那么多不一样,还是他们心里想要看到不一样而已。可是,我对他们那个‘不一样’,没什么兴趣了。”

他想着K的脸,在声控灯下逐渐显得暗淡、混沌,即将被稀释——和他看到的被拉长的,他和徐湜的影子一样。他知道,这影子会一路蔓延,一直和小区的路灯灯光接壤,和小区外的二十四小时便利店接壤,和很多城市亮着的灯接壤。或者,跟那些逐渐不见了的人接壤。

“可动画片里的人,其实也没什么不同啊。只不过他们存在的模样,去掉了作为人的棱角而已,但他们的棱角,又在他们的逻辑里有什么不同吗?本质上的世界观还是跟人的一样啊。”

“动画片毕竟是人拍的,怎么可能比人的社会高明。”

“动画片里的世界总是未完成的,所以看起来更有可能性。但问题是,我们要怎么找到一个真的‘不一样’的东西。不是无数线头,也不是很多可能性,而是一个完整的,‘不一样’的东西。”

最后一句话,他忘记是他说的,还是K说的,又或者是生活中出现过的什么人说的——他的回忆段落之间不断互相打架,又构成整体。不过,不管这话是谁说的,它又冒出来了。在他和徐湜的影子逐渐接壤的那一刻,他问道:“那种全息投影设备搞出来的人,那些虚拟偶像,现场是看不见的吧。”

“现场?”

“就是比如演唱会舞台下的观众,或者电视节目下面的观众和场外看直播和转播的观众,台上的人,看不见这个东西的存在。”

“不止台上的看不见,据说台下的也看不见。”徐湜道。

“啊?”

“听说前阵子有个选秀节目,有个虚拟偶像进入了最后决赛。结果有记者去了现场偷拍,除了确实看见很多人拿着设备围着舞台转圈,完全看不到这个‘偶像’的身影——他不存在。台下的观众看不见他,评委和主持人也看不见。甚至连声音都能明显感觉出来是合成的。但是看直播的观众在欢呼,他们疯狂投票,却不知道这个投出来的‘偶像’,在舞台现场只是一团凌乱的声音而已。”

“真相这么暗淡,比我想象中还暗淡。”高扬说。

“还能怎么有光泽?”徐湜道。

“比如,如果你这栋楼里,不像现在这么空,而是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个虚拟人物。然后,在遥远的地球另一端,有人遥控着这些人物的存在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们将在小区里乱窜,代替那些‘消失’的人,充实我们的生活空间。”高扬突然兴致勃勃起来,“那时候,骑共享单车的,或者说调动共享单车的,不只是我们,还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也会组成一个‘社会’,甚至跟我们竞争。而且他们还不是实体的,比机器人更容易清理。唯一的问题就是很难让他们长久,他们可能比机器人还‘活得’不长久。那时候将会是什么局面?一排排虚拟人物以超出人类更新换代速度无数倍的速度在更新换代。甚至在他们那个‘社会’,科技发展得更尖端。但再尖端也没什么用。因为他们只是‘影子’,很快会消失,一旦消失,他们取得的成果不会被‘下一代’继承和发展,而人类,就一遍遍看着他们发展,然后快速消失,再看到新的‘一代’他们起来,再消失。如此不断开始,不断覆灭。”

“听起来很有意思,但有可能这就是一个虚拟人物组成的真人秀节目啊?跟《楚门的世界》一样。人们在外围,看着这些虚拟人,甚至他们‘发展’出的‘尖端科技’也只是虚拟人项目的一部分。不过是把物理的一些概念换成现实可能存在的东西,然后作为影子,和虚拟人一同生存。”徐湜说。

“哈哈,很有意思。”高扬道,“不过我还是倾向相信,实验是根据人的自省程度存在的。”

“怎么讲?”

“就是人改变一点,虚拟人也相应会有一场变革。确切说,不是虚拟人是人们的实验,而是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实验’。这个‘实验’最终走向的,不是‘牺牲’和‘重建’,而是始终在开始,始终在继续提供力量,提供生机。”

“……哈哈……这不就是完整的不一样的东西吗?”徐湜站在他的对面,说着仿佛高扬应该说的话。他们面对面站着,好像彼此的意识互相走出了很远,又双双回到这个躯壳。他们向前走着,影子不断交汇,又不断分开。他们生活中那些‘消失’的人似乎也加入了进来,构成他们向前走的影子,让他们看着前方的“自己”更宽阔、更结实。直到他俩各自的影子对他们彼此来说越来越小,渐渐溢出小区的深处。

猜你喜欢

高扬动画片
Dynamic modeling of total ionizing dose-induced threshold voltage shifts in MOS devices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高扬开放共享之帆 开启合作共赢之航
Impulsive Control for One Class of the Incommensurate Conformable Fractional Order System with Discontinuous Right Side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推荐一部动画片
期末测试题一
推荐一部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