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教育的深化与淡化
2019-11-13徐熙彦
对联 2019年5期
文|徐熙彦
近日,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暨“联教深化年”动员大会在江苏太仓召开,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与会,发布《关于开展“全国联教深化年”活动的决定》,由此拉开2019“全国联教深化年”的序幕。
笔者有幸参加学习、观摩、研讨活动,也对楹联教育工作的深化有一些思考。在素质教育改革推进呼声日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风起云涌、楹联教育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形势下,联教工作的深化指向何处,是联教工作成败的关键。从笔者以前了解到和本次与会观摩的情况看,认为当前全国联教工作应作好三个方面的深化和三个方面的淡化。
首先是深化趣味性,淡化知识性。
在很多学校的楹联校本教材与楹联课堂上,忽视楹联的趣味性,突出知识性,甚至突出《联律通则》,令人忧思。对中小学生而言,重点是要建立对联这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具有仪式性、谐趣性、文学性的艺术形式概念,了解对联是一字一音的汉语创造的独特文化瑰宝,激发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教育良言对我们深化联教工作应该是根本性的指导。因此,学会组织在进行楹联教育工作时,将自己掌握的楹联知识,一股脑儿倒给孩子是不负责任的。甚至“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样类似成人笑话的对联出现在中小学生联教校本教材中,令人啼笑皆非。试想老师如何给孩子们讲“生死路”与“是非根”呢?显然,楹联组织在推进楹联教育中,不能用力过猛。其次是深化欣赏,淡化创作。
很多楹联组织和楹联基地学校热衷于对中小学生进行楹联创作教育,甚至从师生的习作、习题看,也动辄二三个分句,这样拔苗助长式的楹联创作教育,不要说对小学生,对中学生都是过分的。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录小时候上对课的情景:“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一句“终于到七言”,很值得我们深思,而这仅仅是对句即“成句”训练,何况成联、成章呢?在中小学推进联教工作,绝不宜以教孩子学会创作对联为目标,让师生精力俱疲地写一些生涩、干枯、苍白的对联作品意义不大。相反,要淡化创作,重视积累,深化欣赏。让老师和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通过一副副精妙的对联窥到楹联的对称之美、音律之美、识见之美、凝练之美、机趣之美、蕴藉之美、意象之美、情致之美、雅切之美、秩序之美等等。从而领悟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语的典雅瑰丽,激发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语文课程的兴趣。欣赏水平提高了,要学创作楹联,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再次是深化素质教育,淡化特色教育。
目前全国的楹联基地学校,大多将楹联教育作为特色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联教工作成果在很多学校形式大于内容。所以,楹联教育工作在实现进校园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向素质教育深化。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与吟诵、书法、国学经典等相结合,与德育、美育相结合,要以楹联为门径,用国学铸精神。以太仓为例,在楹联教育及书法教育中,让每一个太仓孩子铭记乡贤王时敏“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的五言名联,领会它饱含的汉语之美与国学精神。类似的还有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先贤用毕生学问和经历凝结成的精品楹联。这种熏陶式的楹联经典教育,会让孩子从楹联中受国学精神。因此,建言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财力人力在《对联》杂志办好楹联教育专栏,集思广益,发现、培育、奖励楹联教育专家,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楹联课程,指导全国楹联教育工作的深化,让楹联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支持、老师喜欢、学生受益的素质教育组成部分。让《对联》杂志成为全国联教工作交流展示的大平台,楹联教师开展联教工作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