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观
——悄悄走进童心
2019-11-13刘晓寅
刘晓寅
(依云湾幼儿园,上海 201906)
1 研究背景
谈到教育观,我觉得作为一名幼师,更应该来说说儿童观,儿童观是指社会看待和对待儿童的看法或观点。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而世间的大人们都是由儿童变成的,我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自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而硬拉他们到这枯燥苦闷的大人的世界里来。
我踏上幼教工作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了,我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的话:“爱孩子是母鸡都可以做到的,但要教育孩子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在平日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一点,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而在一个班级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孩子——问题儿童,什么是问题儿童?品德上存在较严重缺点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儿童。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有的是由不良需要或开始主要是由好奇、试探等幼稚的心理引起,有的是由于遭受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引起的,家庭教育的不当是形成问题儿童的主要根源。而面对这些问题儿童,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儿童观?又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其实随着人权意识的昂扬和许多关心问题儿童的人士的不懈努力,国际社会很早就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肯定了问题儿童应当得到尊严和尊重,这种人本位的儿童观,要求保护问题儿童的生命与健康,获得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和儿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意愿和兴趣。
我在不断地实践学习与反思的过程中,尝试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用悄悄话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悄悄话对孩子是有很多好处的,孩子做错事,教育方法不对后果就适得其反。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我们教育的孩子,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我悄悄地走进孩子的心,将问题儿童的“问题”变成我和孩子的悄悄话,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 创意思路
其实,从很多资料上可以找到对问题儿童施以正确教育的具体方法有很多:(1)及时发现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征兆,防微杜渐。(2)了解、掌握儿童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不应对儿童有过高过苛的要求。(3)重视矫正问题行为的内部条件。(4)根据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规律,因势利导,耐心地、逐步地进行教育引导。(5)尽量避免消极的惩罚。
但是,儿童的心理是大人难以捉摸的,当你在平时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孩子在行为上有不良或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情绪或状态时,作为老师的我总是要尝试着与这样的孩子沟通,试图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对孩子进行教育、指正或者是批评。
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性格较特殊的孩子,自尊心很强,老师越是大声地指正孩子的错误,或者将一些孩子的错误行为作为教育案例教育其他孩子,甚至一些性格极端的孩子在听到老师与父母交谈一些问题时,都会表现出一些抵触情绪,往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在老师把孩子拉到一旁,轻轻地与孩子交谈的时候,从孩子的情绪才比较稳定,能够听从老师的意见。于是,我想到了是不是对于这样一些孩子,在午休时间,设定一个“悄悄话”时间,专门与孩子们交流老师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告诉孩子们,这是属于老师和你的悄悄话,这样一个“悄悄话时间”可以给孩子一个安心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安心的聆听老师的话,孩子才能明白老师的用心,孩子在这个时间中对老师敞开心扉,老师也能更了解孩子,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 实施程序
(1)观察法——了解不同孩子的性格。
观察法:在平时的活动中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并做好记录。
(2)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情境中,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指导,但不集体呵斥幼儿或大声教育。
(3)“悄悄话时间”——与孩子一起交流所发现的问题,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
(4)案例法:对“悄悄话时间”中发生的,值得反思的现象进行案例分析,为下一次更好地实践做好准备。
4 操作要点
(1)不急于求成,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2)在过程中及时与父母沟通,了解孩子的相关发展。
(3)“悄悄话时间”后反思并做出调整。
具体如何操作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案例分析:
4.1 案例分析一
(1)观察:晴晴是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来园时,总是低着头摆弄着衣角,小朋友和她说话,她总是把头扭向一边,针对这种情况,去对她做了如下观察:
观察1:早晨来时,老师主动迎出去和她打招呼,她却不肯张嘴,老师启发她时,她会不理老师,也不理妈妈。
观察2:饭前活动,小朋友玩集体游戏时,她总是心不在焉的样子。需要她说话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肯说。
(2)分析:通过与她的父母沟通,了解到晴晴的父母工作十分繁忙,孩子只有托给婆婆照顾。老太太对孩子真是无微不至,但从不与孩子交流,也很少领她出去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一种怪僻的性格,不愿见人,不愿开口讲话,说不上一句话便开始结巴。当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后果已相当严重了。有文化的父母觉得孩子应送到集体生活中去锻炼,不要让她自卑下去,想通过幼儿园的系统教育,使孩子得以改善。
(3)悄悄话时间:与晴晴交流,在晴晴玩衣角的时候先不强迫晴晴与我对视,轻轻地与她交谈,悄悄话的低声调使晴晴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晴晴说到什么,我就主动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东西呀”让晴晴感觉相信老师,一次一次地交谈,鼓励晴晴“以后试着与好朋友也说说话”。
4.2 调整策略
(1)在活动中,我都让小朋友去帮助她,让她感受到大家很喜欢她。
(2)创造条件让她说话。在平时的活动中创造一些机会,晴晴是因为面对集体环境人多的压力而选择缄默的,而在熟悉的环境并且人比较少的情况下,她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因此,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她多与某一个同伴多多相处,借此增加幼儿园集体环境对她的亲和力。
4.3 案例分析二
(1)观察:游戏的时候,常常有这么几个孩子总是一声不吭、不玩、不与同伴交往,他们看着别人快乐地玩,自己却无动于衷;有时候被同伴抢了玩具、被同伴推了、撞了,也就那么算了。看着这样的孩子,心里也不好受。
(2)分析:1)这些孩子一般都属于内向的孩子,他们胆小、拘谨,不愿说话、不敢与人交往。2)在集体中,这些孩子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引导,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活动效果。
4.4 悄悄话时间
(1)与孩子们一个一个交谈,主动与孩子做一个约定“这是老师和你的秘密哦!明天老师和你一起玩!“与孩子拉近距离,让孩子相信自己,对孩子说“老师相信你,胆子大一些,去找一个好伙伴一起玩吧!”
(2)告诉孩子游戏时遇到了问题可以先来告诉老师,再慢慢地学会自己解决。
4.5 调整策略
(1)教师必须“偏心”,多关心、体贴他们,用亲切的话语、热情的目光,温柔的爱抚与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接触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2)经常鼓励他们,使其树立信心,乐于表现。
(3)创设情境,使其多参与一些愉快的游戏,引发他们开朗的性格。
4.6 案例分析三
(1)观察:自由活动时,涛涛把玩具筐里的玩具全都倒了出来,一会儿把玩具扔到地上,一会儿把玩具扔到娃娃家里,一会儿又拿着玩具走来走去。“可以欺负玩具宝宝吗?”我问他。涛涛看了看我,不理我。
于是,我就装着很不开心,跟着他,提醒他,把他弄得乱七八糟的玩具去放好 。这样一来,涛涛受不了了,认真地对我说:“老师,我不要了,不要了。”
(2)分析:1)涛涛应该是属于外向的孩子,但由于从未离开过家庭,家里是奶奶带涛涛,奶奶比较宠爱他,所以到了幼儿园,涛涛对外界的环境还不适应。2)老师对他来讲,还很陌生,而且涛涛脾气倔强,还不太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
(3)悄悄话时间:对于涛涛这样性格的孩子,我明白他是不能接受老师一开始提出的建议,更不能严厉地批评,而是要让涛涛明白,幼儿园里应该遵守哪些常规,与涛涛交流,在家里是如何玩的,幼儿园有那么多小朋友,他觉得该怎么办,鼓励涛涛大胆地说,涛涛便有兴趣地在我耳边悄悄地说。我用悄悄话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大叫,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4.7 调整策略
(1)培养基本常规,使涛涛这样的孩子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
(2)表扬平日常规好的小朋友,并及时地表扬涛涛一点一点的进步。树立他的信心。
4.8 案例分析四
(1)观察:我班有个宝宝峰峰,这几天几乎每天都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说他打人。开始我还不在意,告诉他不要打人并给小朋友道个歉也就算了。可是峰峰还是那样,还强调说:“他也打我了!”我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
(2)分析:从孩子的发展的规律来看,这属于语言表达和交往方式上的问题。学前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与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大,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
(3)悄悄话时间:单独与峰峰交谈,我问峰峰:“是不是小朋友先碰了你?” 他摇头否认。“那么是不是峰峰想和小朋有友玩,做好朋友摸摸他,打个招呼?”他连忙点点头。
4.9 调整策略
(1)老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妄加论断,而应细心观察,耐心询问,了解原委,循循善诱,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2)我对他愿意与小朋友交友给予了肯定,继而又告诉他:“你用手碰别人,别人会认为你打他。应该对小朋友说,我和你一起玩好吗?”同时我还对全班的小朋友说,“以前我们错怪了峰峰,其实峰峰是想和你们做好朋友,是想和你们拉拉手,打个招呼。我们原谅他好吗?”小朋友们都说好,以后再也没人来告峰峰的状了。
5 效果评析
在平日工作中,若对幼儿的问题盲目地介入,可能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甚至于反感。而“悄悄话时间”只是一个探索与实践的新尝试,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许多需要调整的地方,在老师与幼儿通过这样一种轻松的相处方式中,建立起平等的师幼关系,不给幼儿任何压力,让幼儿也说出心里的感觉,便于老师更好地解决问题。
老师不是发号施令的指挥官,而是孩子的朋友。当班里的孩子用渴望的、委屈的、气愤的、求助的、俏皮的目光看你时,你不再简单的扔给孩子一句话,做出短、平、快的处理,而是蹲下来倾听,然后用你的心境去进入孩子的世界,以“悄悄话”的形式,与孩子交流,当孩子们出现一些问题时,在孩子的耳边轻轻说“这样做更好”。因为我们的孩子具有超越文化和时代的意义,儿童是未被社会污染或较少受污染的纯洁的人,我们用悄悄话面对“童心”、走进孩子的“天真无邪”,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内感受快乐和温暖,那么,孩子的问题会越来越少,也会为你敞开心扉,真诚地接受老师的建议,孩子们的问题会慢慢减少,获得的也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