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九世纪女性主义在东西方的发展趋势
——以林黛玉与伊丽莎白的结局为例
2019-11-13张晓琪
张晓琪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0)
0 引言
《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反叛封建传统的典型人物,表面遵守封建礼教,内心却无视传统规章典范,在她看来,封官加爵俗不可耐,三从四德更是不入她眼。她的这一系列反叛行为注定了她和贾宝玉的爱情不会被封建礼教接受,成为封建传统的牺牲品。
简·奥斯汀笔下的伊丽莎白超凡脱俗。和其他姐妹们不同,她更看重的是一个男人的品质,而非其家境。了解对方真实人品后,她便勇敢地去逐爱,并且收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女性主义运动始于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法语:Olympe de Gouges)发表《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刘显娅,2001:56)从那之后,女性的权利和地位开始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女性作家也慢慢着眼于此,创作出有关女性主义的作品。通读两篇文章后可以分析出林黛玉和伊丽莎白两个人心中都有女性意识的萌芽,且为爱付出,可是一个获得了爱情,另一个却惨死。由此,可以看出刚萌芽的出女性主义,将在东西方有不同发展趋势。
1 两位主人公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
《红楼梦》出版于1791年;《傲慢与偏见》发刊于1813年。从时间上看,二者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下。从世界大背景着眼,在东方,郑和下西洋后,明宣祖朱瞻基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外界彻底失去沟通与联系。随后,爱新觉罗家族率领的清军打败了明王朝,建立清王朝。他们延续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并像历朝历代一样,强调安土重迁,虽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清帝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一切必然会大大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而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简·奥斯汀就生活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奥斯汀所处的时代虽然还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在各个方面,女性还普遍受到歧视,但是在这个时期,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她们不再满足于做男人的附属,而想要和男人一样获得平等的权利、地位。因此,这时涌现出一系列中产阶级女作家,她们在书中表达自己的这一想法,奥斯汀便是其中之一。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母亲班内特夫人梦想着把自己的女儿们嫁给有钱人,但是伊丽莎白不像她的母亲一样肤浅,她不是一个软弱、无主见的人,对于婚姻、幸福与道德她有自己的一整套看法。虽然母亲急于把她嫁出去,但她没有因为母亲施加的压力与社会的舆论而妥协,而是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的丈夫更应该是个品质优秀的青年,而不仅仅是个有钱的少爷。所以,在一次次地和达西先生接触的过程中,她用自己的这种思想审视他,从一开始对他的傲慢怀有偏见,到之后消除偏见,并最终看到了达西的美好品质,嫁给了他。伊丽莎白充分反映了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意识,即女性和男性一样果敢,有着高尚的品格。在同时期的中国,虽然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抑制,小农经济仍然是主流,但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倾向不会被湮没。清朝时期,经济方面,商人做贸易以营利为目的,集会或庙会中有大量以经商为业的商贩,或出售商品,或收购当地土特产,易地贩运。(宋连生,2006:181)清朝对商人的宽容度已经大大超越了前朝;思想方面,当时的清朝是个等级森严的父权社会,但是,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新兴贵族意识到传统封建礼教,科举入仕的弊端,于是企图追求一种新型的男女关系,即所谓男女平等。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便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其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是个反抗封建礼教的人物,她与贾宝玉一起读禁书,互传绢帕,和其他闺中小姐不一样,她敏感多疑,又对爱情有着向往且有所行动,可称得上为中国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和伊丽莎白都处在即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即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结局也暗示了女性主义在东西方发展的不同趋势。
2 女性主义在西方的发展趋势
简·奥斯汀笔下的伊丽莎白生活英国繁荣强盛时期。首先,在政治方面,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由封建时期的专制转向民主,人治转向法制,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权利。其次,在经济方面,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号称“世界工厂”。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引起意识形态的转化。在思想方面,英国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以及奥斯汀时代正在进行的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人们更加注重感情的表达与流露,各种报刊杂志的创办也给文人墨客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西方文坛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在这样繁荣的年代,女性仍然受到歧视,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偏见。奥斯汀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更能够切身体会到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处处不平等以及偏见,比如在《傲慢与偏见》中有写到财产要继承给子嗣,女儿则只能继承一小部分财产。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集中体现了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意识。她果敢,聪明,不趋炎附势。初写她时,她的与众不同便跃然纸上。在舞会上,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先生的邀请。她与姐妹们以及她的母亲对富家子弟的不同态度让读者对这个女子印象颇深。她对金钱的不屑也正是对那个拜金时代的讽刺与反抗。之后,伊丽莎白去尼日斐庄园探望生病的姐姐,并注意到达西先生频频关注她,可是她对此无感,甚至认为他在挑毛病。若换做其他姐妹,恐怕早误认为达西先生对自己有感情,甚至付诸行动了。而伊丽莎白并没有,因为她厌恶达西先生的傲慢,甚至在与韦翰闲聊时说她很讨厌达西。这些表现了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义观,她们不再将自己看成男性的附庸,更多地是放在一个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去审视她周围的男性,寻求美德与才华共存的伴侣。这一点也可以从表兄柯林斯欲娶她为妻时看出,根据当时的继承法,班内特先生的侄子,即伊丽莎白的表兄柯林斯将会继承班内特的财产,然而,他看上了班内特姐妹们的美貌,欲娶其中之一为妻,美其名为“补偿”。但是,伊丽莎白并未被财产吸引,她看出了表哥的肤浅,愚蠢和虚伪,不屑于他。伊丽莎白的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不仅没有引起达西的反感,反而让他更加关注她。经过一次次相处后,达西爱上了伊丽莎白,并向她求婚。但是由于韦翰的挑拨以及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解,她断然拒绝了求婚。在当时那个拜金的社会,拒绝一个富家子弟的求婚被人认为是愚蠢的,但是这也正表现出伊丽莎白的反叛精神,以及她的婚姻观,即品德才是重要的择偶标准。但是她对达西先生的偏见使他们的爱情走了很多弯路。之后,伊丽莎白在继续和达西相处后发现了其美好品质,她便努力地追求爱情,面对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夫人的质问时,伊丽莎白不卑不亢,她说:“我不会作这样的保证。如果您认为我会屈服于威胁的话,那您就完全看错我的性格了。”(奥斯丁,2008:50)伊丽莎白反抗封建家长,为爱追求,得知自己犯错后,知错就改。最终,二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傲慢与偏见》一书出版后广为流传,证明作者在书中书写的这个大圆满的结局在当时社会是得以存在的,并得到大家认可,即伊丽莎白的反叛精神和女性主义意识被作者肯定,也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而那些遵循传统观念的人物,如伊丽莎白的母亲,她的妹妹等反而是被讽刺和嘲笑的对象。伊丽莎白的美满结局也暗示了女性主义将会在西方得到发展,并受到重视。
3 女性主义在东方的发展趋势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却生活在一个与伊丽莎白完全不同的社会。首先,在政治方面,清朝与历朝历代一样,实行君主专制。而比其他朝代更严苛的是,清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将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最高峰。
其次,在经济方面,当时的中国仍然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成为主流。同时,为维护统治,清王朝延续了明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这项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慢慢地落后于世界。最后,在思想方面,清王朝仍然将儒家作为主流思想,在编撰古籍时大肆销毁古籍,明末可以和百家争鸣相比的晚明思潮在清代终结。知识分子不敢发表独立见解而是钻进故纸堆去考究古书。为了巩固统治,乾隆皇帝更是大兴文字狱,因此错杀了很多的清白人士。(宋连生,227-235)在如此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创造性被抑制,人权得不到保障。可是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曹雪芹创造出的林黛玉就是封建专制的反叛代表。可是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刚开始萌芽,就被当时的社会扼杀在摇篮中。
林黛玉初次出现时,有这样的句子介绍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2003:30)由此看出林黛玉多疑,且身体不好,这也为后文林的惨死埋下了伏笔。贾宝玉问她:“‘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也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亦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曹雪芹,2003:31)此处对话将其多疑敏感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当时那个妇女地位低下的年代,女子被要求遵守三从四德,而林黛玉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她必然会成为社会牺牲品。但是林黛玉的疑心、尖刻、孤高自许等,也是她在顽固而残酷的封建势力重压下,为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而拼搏、奋争的必然表现。
其次,第二十回,宝玉和宝钗一起去贾母处见史湘云,黛玉知道后便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来了”,(曹雪芹,2003:204)但当她注意到宝玉没有穿以往的大衣,便叹道“回来伤了风,又该饿着吵吃的了。”(曹雪芹,2003:205)实际上,黛玉内心是深爱着宝玉的,她嫉妒宝玉去宝钗那里,毕竟宝钗也对他所爱之人有着不俗的感情。但她一方面内心十分渴望和宝玉的爱情,当她注意到到宝玉没有注意身体时,内心仍然是很担心的。林黛玉渴望爱情,但是她并不敢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只是在这些细节方面体现。在那个时代,女子被认为是一件商品,可以供人们买卖,她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不能去追逐爱情。林黛玉的表现也是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不过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她的爱只能藏在心中,她的反叛也不受人欢迎。之后,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而后黛玉去看望他,再由丫鬟晴雯替宝玉送手帕是对宝黛爱情的正面描写。两人借手帕互传心事互诉衷肠,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被接受的,甚至可以说是大逆不道,所以这也注定了他们二人的爱情将会是个悲剧。最后,在黛玉的葬花吟中,首句写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曹雪芹,2003:280)林黛玉生性多疑,且身体欠佳,在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能为婆家生儿育女才是重中之重,作为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自然反对“木石前盟”,不乐意挑选柔弱的林黛玉作为自己的儿媳妇,而薛宝钗,她是封建礼教的规范,大家闺秀该有的样子,自然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欢迎,因此王夫人极力凑成钗玉的“金玉良缘”;在府中,黛玉的多疑和尖酸刻薄也不受大家的欢迎。如此一看,林黛玉可谓是腹背受敌,她自己是反叛封建礼教的代表,也是女性主义意识的象征,而王夫人薛姨妈等人则是当时主流社会的代表,黛玉面对这样的“风刀霜剑”最终自然是没有生存之地的,她终会消亡。最后,贾宝玉奉命和薛宝钗结婚,林黛玉含泪毁掉诗稿,泪尽而逝。在当时社会,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正统,女子的社会地位仍很低下,她们被当做商品买卖,而黛玉的惨死也正是象征了在当时社会,反叛不会有好结果,也不会被接受,女性主义在当时的中国也很难继续发展下去,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4 结语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林黛玉和伊丽莎白都有不同程度的女性主义意识觉醒,但是由于两人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一个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较为开明,经济发达,思想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伊丽莎白的睿智,果敢向世人证明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样具备优秀的品质,她们敢于追求爱情,寻找理想的伴侣。她的美好结局暗示女性主义将会在西方得到发展,受到重视。另一个则为封建社会,尊崇以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为代表的的道德规范。尽管资本主义萌芽启发了一些上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男女平等。但是,不难看出,这只是社会少部分人的想法,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想法不是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曹雪芹创造出的林黛玉就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牺牲品,她聪慧但又敏感,追求爱情却又被封建势力束缚,最终惨死,她的悲惨结局揭示了女性主义在当时的中国很难继续发展下去,终将会被封建势力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