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暖三冬
2019-11-13袁志坚
■袁志坚
昨天晚上,女儿对我吐槽了。她模仿我的腔调,复述我近期对她说过的话:“你要是读不懂这样的学术书,怎么可以读国际班呢?”“做一个问卷调查很难吗?”“你为什么还没有开始制定题目啊?”女儿清清楚楚地记得我说过的这些话,以及我说话时的语气。我很惊讶自己怎么如此焦虑,都出语伤人啦!
于是,我向女儿道歉。我说:“你就把我这样说话当作激将法吧!爸爸可没有想要打击你学习的信心。”
一个人真的需要经常反思自己说话的方式。即便是没有一丝恶意,但是方式不对,听上去就是恶言恶语。哪怕对待最亲的人,也不应该口无遮拦。“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有话好好说,才能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让对方感到温暖。不好好说话,则表现为一种拒斥的态度,一种对抗的态度,容易招致对方的反感,破坏彼此的信任。
不好好说话的时候,一个人的表达很可能是情绪化的,也就是说,理性不足,冲动有余,缺乏自我反观的意识。只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便知道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实乃理智失控。譬如,以上我对女儿说的话,多有斥责,少有理解,缺乏同情心。或许其时我的心中存有一种所谓“正确”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是粗暴而强人所难的,是自以为是的。许多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没有绝对的是非。再说,“得理也要饶人”,如果一定要言语上争胜,剑拔弩张,就会激化矛盾,甚至生出祸端。
好好说话,首先要做到合情,即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每一个人都可能为情所感,情感能够架起沟通的桥梁。给对方以尊重、信任、关心,就是一种正向的交流方式,能够拉近彼此的感情距离。尤其是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更要在言语上表现出善意和诚意,不要流露出不应有的优越感。世界上有一种屈辱是“吃哑巴亏”,利益受损,还有口难言,很多人受此屈辱会心生怨恨。
好好说话,关键还要做到合理。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是正常的,大家可以协商、讨论,既能据理力争,又能平等对话,总归会取得一些共识。和而不同,是“君子”的境界。什么是合理?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任何对话得以开展的路径,是对话者在思维方式上能形成一致。条理明晰地思考,思考清楚再说话,就会少些偏激,多些理性;少些急躁,多些沉稳;少些私见,多些公论。古人说“言多必失”,就是指话多了而思维没有跟上,不过脑子的话当然是不循理路的,是错话、蠢话。
当然,说话也要看对象,“话不投机半句多”。学者资中筠说过,“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如果一个人没有思辨力,不顾事实,不讲逻辑,强词夺理,你同他对话岂不是枉费口舌!还有的人占着名头、地位、辈分说话,或颐指气使,或倚老卖老,或不容置喙,也无须理睬他,远避恶言恶行就是了。